导 读
上海地产集团内部整合计划渐出水面,在避免同业竞争的同时,还引入金主华润等战略投资者。
停牌整整5个月,“亏损王”中华企业终于找到可靠金主华润置地。
华润置地11月23日晚间发布公告称,旗下全资附属CRL附属公司与中华企业订立认购协议,CRL同意认购中华企业13.99亿股。以每股5.23亿元认购价格计算,认购价款总额为73.15亿元。
公告称,华润认购股份占中华企业已发行总股本约74.9%,占配套融资中拟发行的中华企业股份数量的77.0%,占中华企业资产重组和扩大发行后中华企业已发行总股本的20.9%。
中华企业同日公告中也证实上述内容,并称与上海地产集团签署了《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协议》购买集团旗下中星集团100%股权,其中以发行股份的方式支付交易对价的 85%、以现金方式支付交易对价的15%。
公告显示,为提高上市公司本次重大资产重组绩效,加快推进拟注入资产在建项目的建设,中华企业向华润商业、平安不动产、平安磐海汇富、中远海运资产、合享投资及金投基金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
至此,上海地产集团将旗下中星集团并入中华企业,实现对中华企业的“输血”。而引入华润置地注资,可谓傍上了“大款”。
中华企业第三季度报显示,到今年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1.75亿元,但和华润置地上半年就营收383亿元的成绩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
虽然比不上华润实力雄厚,中华企业在上海地界也称得上“业界宠儿”。成立62年,A股上市23年,是国有独资公司上海地产集团旗下唯一的地产上市公司,。由于有着国企优质地块资源以及擅做豪宅的优势,中华企业也做出过上海春城、鹿特丹花园和90年代上海十大景观建筑的“古北新区”等中高端住宅。
然而中华企业近年来却连年亏损,净利润从2011年的8.47亿元,降至2014年的-4.41亿元,至2015年亏损24.87亿元,两年亏损总额近30亿元,今年3月被上交所“带帽”ST,一度陷入退市危机。直到今年才实现扭亏为盈,到三季度归属母公司净利润达到2.99亿元。
究其亏损原因,业内普遍认为,早年在一二线城市“地王”项目上踩错点,同时在江阴、无锡等三线城市还有大量库存。
数据显示,2009—2011年间中华企业6次拿地,地价总额达到80亿元,特别是在上海和杭州还高价入手“地王”。然而中华企业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见地君,2010年以26.23亿元拿下的松江地王,直到2016年才解套:“这还是拜今年上海30%以上的全面涨幅所赐,不然这块地至今还难以解套。”
同样深陷泥潭的还有杭州地王。中华企业在2009年以28.1亿元高点拿下章家坝地块称王杭州,2011年定位豪宅正式动工却撞上杭州市场下行期。熬不住亏损压力的中华企业,不得不在2014、2015年度对该项目以低于市场价计提减值共12.9亿元,然而也导致该项目错过了G20峰会后杭州市场的暴涨利好。
一线市场被“套牢”,三线市场又滞销,陷入亏损的中华企业甚至无力拿地。信息显示,中华企业今年全年可供拿地资金仅20亿元,这在近一年以来地价暴涨的上海市场几无可能。
据上述内部人士透露,中华企业基本放弃从一级土拍市场拿地,目前几乎没有待开发的宅地土地储备,转而向城市更新等方向发力,参与城市改造项目,并更偏向于写字楼、工厂改造、科研中心等项目开发。
之前有消息称,中华企业未来将更多关注轻资产。但随着中星集团的并入,地产集团内大部分市场化综合房地产项目将归中企所有,土储面积将增至近200万平方米,分布6个城市,其中不乏上海核心区域具备优越地理位置的项目。加上华润的注资,重组后的中华企业很可能是“大赢家”。
事实上,中星集团和中华企业同属于上海地产集团旗下子公司,此次中企100%收购中星企业在部分业内看来,只是上海地产集团把钱“从左手腾到右手”。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分析,两家房企规模相似,并同样以上海作为主战场,避免同业竞争或为整合目的。
“而且基于企业内部资源优势,地产集团在上海中环地区还有大量商业土地资源,也不排除和中企合作开发的情况。”中企内部人士透露。
这或许也是华润愿意认购中企股份的重要因素。联合华发重金在上海拿下地王,区位优势加上踩准时机,华润今年在静安府上获得十足甜头。然而如今想通过土拍渠道进入上海核心区域已存在高风险,选择中企进行股权投资或许是参与核心地块开发的优质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上交所还需对重大资产重组进行时候审核,停牌5个月的中企暂不复牌。而有业内猜测,由于上海地产集团旗下还有金丰投资等同样存在同业竞争的企业,中企此次整合中星,或许还只是第一步。
想进见地会小镇群交流?先加微信 ↓
【请注明任职机构及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