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技术 | 2015年中国专利申请量逾百万件 约为美日韩三国总和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3日发布的《世界知识产权指标2016》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创新者专利申请超过100万件,创下新纪录,同时推动全球专利申请创下新高。
根据报告,2015年中国专利局受理了1101864件申请,成为首个在单一年度内受理超过100万件申请的主管局,这些申请包括来自中国居民的申请,也包括海外创新者在中国寻求专利保护的申请。这一数字几乎相当于排名其后的三个国家主管局的总量。排在其后的三个主管局为美国、日本和韩国。另外,欧洲专利局名列第五。前五大局在全球申请总量中约占82.5%。
在前五大局中,中国增长最快(+18.7%),其次是欧洲专利局(+4.8%)、美国(+1.8%)和韩国(+1.6%)。相比之下,日本特许厅下降了2.2%。中国的创新者向海外提出的申请42154件,虽然相对美、日、德较少,但中国向海外的专利申请在过去二十年中保持稳步增长。(新华网)
农业技术 | 中国超级杂交稻创多项纪录
24日下午,湖南省召开新闻发布会,,刷新了较大面积粮食平均单产等多项世界纪录。
据了解,近两年来,,继续组织国内科研院所、相关部门开展超级杂交稻高产攻关研究,分别在云南、四川、湖南等16个省、自治区、市建立了42个超级杂交稻百亩连片高产攻关示范点,开展超级杂交稻超高产攻关研究。通过各参与单位的协作攻关和全体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让世界瞩目、全球震撼的水稻高产奇迹。如云南省个旧市一季稻“超优千号”百亩片平均亩产1088.0公斤,刷新2015年创造的1067.5公斤纪录,再创世界水稻百亩片单产最高纪录。(光明网)
生物技术 | 韩春雨或已找到别人无法重复其实验的原因
中国河北科技大学的韩春雨团队发表的有关一种新基因编辑技术的论文几个月来在国内外引起巨大争议。英国《自然》杂志网站23日刊载的一篇新闻报道援引韩春雨的话说,他已发现一个不容易引起注意的问题,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别人很难重复他在论文中描述的实验。
韩春雨团队今年5月在全球著名学术刊物《自然》的子刊《自然·生物技术》上报告说,他们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根据论文,与当前基因编辑领域内的主流技术CRISPR-Cas9相比,NgAgo-gDNA技术在一些方面具有优势。但随后中国以及国外都有学者公开表示,无法重复论文中描述的实验。这项研究成果遭到多方质疑。
《自然》的这篇新闻报道引述韩春雨的话说,他现在已发现一个不容易引起注意的问题,或许能解释为什么别人很难重复他在论文中描述的实验,他目前正在进行实验来进一步确认,有了结果后他会把数据以及相关资料公布出来。他告诉《自然》,自己还需要一点时间。(科技日报)
温室气体 | 中国科学家发现水泥可永久封存二氧化碳
,日前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在线发表的研究论文《实质性的全球水泥碳化的碳吸收》称,水泥这种广泛应用的建筑材料可永久性吸收封存二氧化碳。这一结果将对全球和国家碳排放基准值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郗凤明的研究团队与哈佛大学、剑桥大学、沈阳建筑大学等国内外16家研究机构合作,用4年时间发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渗透到水泥混凝土和砂浆中,与其碱性物质起化学反应后,被吸收并封存,成为永久性固定碳。然而,这种吸收固定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和量化。
目前全球除了被海洋、植物等方式吸收固定的碳以外,有部分被吸收的碳无法查清去处。2013年全球有25亿吨的碳被吸收固定却无法查清,约占全球碳排放量的23.3%。此次我国科学家的研究找到了其中一部分,2013年有2.5亿吨碳被水泥材料吸收固定。中国2013年水泥碳吸收量占自身碳排放总量的5%。(科技日报)
超算技术 | 我国高性能计算应用成果获戈登·贝尔奖 天气预报有望更精准
一项由中国科学家研发的高性能计算应用成果“千万核可扩展全球大气动力学全隐式模拟”,未来有望应用于全球高分辨率气候模拟和高精细数值天气预报,让天气预报更准确。这项成果日前在2016年全球超级计算大会上,获得了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
、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的联合团队合作完成。“戈登·贝尔”奖评委会评委认为,此项目不仅具有技术独创性,而且有很强实用性,一旦投入实际使用,理论上可以把天气预报精细到对几百米见方的区域进行分别单独预报。
戈登·贝尔奖设立于1987年,由美国计算机协会(ACM)于每年11月颁发。与全球高性能计算500强着眼于高速计算硬件性能不同,戈登·贝尔奖更注重于高性能计算应用水平,旨在奖励时代前沿的并行计算研究成果,特别是高性能计算创新应用的杰出成就,被誉为“超级计算应用领域的诺贝尔奖”。(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