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资讯> 【必看】不看不知道!嘉定的“东云街”“西云楼”,从何而来?

【必看】不看不知道!嘉定的“东云街”“西云楼”,从何而来?

2021-08-04 12:49:08

在今日嘉定新城的北部,嘉浏高速公路之南,原众芳桥行政村的范围内,我们会看到一条“东云街”,在上海保利大剧院之北又看到一幢楼房叫“西云楼”。这两个地名(有一定规模的楼房亦得作地名称呼),在嘉定新城众多以新疆、甘肃、宁夏等西北三省的地名为路名的环境中,显得有些“另类”。


周围一带的阿克苏路、高台路、白银路乃至富蕴路等都是西北三省的地名。这一带的大楼也多以企业或单位命名,当地的原住民或许知“东云”、“西云”与原来这里村宅有关。在这一地带,原来属于众芳村(行政村)的范围。众芳村因众芳桥而得名,至今在沪宜公路上有一个“棕坊桥”的车站,就是指的众芳桥。原“东云”、“西云”村宅在众芳村之西北不远处。


然而所谓“东云”村也罢,“西云”村也罢,在原来的正式名称是东营村和西营村。当地居民古老相传,在明末清初易代之际,这里驻扎过兵营,所以叫做“营垒”,兵营周围总有一些小商小贩及供应日常用品自发聚集的工、农、商兼而有之的聚落。时间长了,人口多了,分为东西两处,东边的称东营,西边的自然就称西营村了。


过去在农村中人们主要在口头称呼,很少形诸笔墨,而嘉定方言中“营”和“云”是同音的,简体字的“云”又比“营”字省去好多比划,所以除了正式的地图档案上保留着“东营”、“西营”这样的所谓“正式地名”之外,日常生活中多写作“东云村”与“西云村”,这就是东云楼和西云楼的命名所由。

再进一步考察“营垒村”的来历,所谓明清之际,这里曾经有过“营垒”的说法,也是讹传。所谓营垒村之“营垒”者,其实是“邢溇”之误。


在六七百年前,这里居住着“邢”姓一族,当时江南的自然村落多是依水而居,这样既便于饮用洗漱,又便于灌溉交通,村边的一条自然河道便称为“邢溇”。“溇”是古代江南地区对于疏水沟渠的通称,明代陈容在《菽园杂记》中说:“如  溇  字,本雨不绝貌,今南方以为沟渠之名,北人则不能道也。”


“溇”字在作沟渠通名是普通话应读作“lǒu”,但在嘉定方言中却与“垒”同音,所以到了清代后期,由“邢溇”而分化出的“西邢”“东邢”就演变成“西营”“东营”了,至近现代则又讹变成“西云村”“东云村”了。但是在两个村宅北边的一条小河道,总长约1.3公里,向东流入横沥,在上世纪末的地图上,仍然标明叫“西邢溇”,可以证明“西云”、“东云”原应为“西邢”、“东邢”之说。

顺便说一句,沪宜公路上公交车站“棕坊桥”之名也是同音误传。当年修筑沪宜公路(当时称锡沪公路,仅从上海无锡,故名)时,,筑路十分仓促。据老人们说,上海来的施工人员问老乡“这里叫啥?”,老乡说叫“众芳桥”,但施工人员匆匆的记作“棕坊桥”,这一错,错了八十多年,至今交通部门依据当年的“老脚本”,站名牌上依然写作“棕
坊桥”。


来源:嘉定发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