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之一)
转帖者按:是理性的宗教,见地最为重要,此次在无锡召开的印顺法师思想研讨会,是义学史上重要的会议,对在当代中国影响巨大的印顺法师的佛学思想进行了系统反思,引发了很大的争议,这是好事,我们应该做的是,放下成见,丢掉个人崇拜,依法不依人,认真思考问题,把一切俗情放下,向道上会。
(此次会议上发表的论文皆是未定稿,非正式出版物,如要引用需征得作者同意,否则任何引用不能视为作者的言论。以作者许可的正式发表版本为准。近来网上不断有评论,我们欢迎和感谢一切善意的批评和探讨,在此过程中我们会纠正一些错误,而在开显的正法大道上不断前进。——义学研究会)
印顺法师(1906-2005)是20世纪后半期以来中国最著名的教内学者、佛学思想家,其一生著述浩繁,成就斐然,其佛学思想尤其是人间理念对整个和佛学思想界影响深远,堪称当代佛学泰斗,甚至在两岸界被诸多人尊奉为佛学导师。不仅如此,在上世纪西学东渐、中国传统遭遇西方现代性之际,印顺法师是勇于直面时代潮流的革新者,是探索现代化转型的最为杰出的学者、伟大的思想先驱,其人间思想堪称探索现代化转型的一种典范,虽然颇有争议。概而言之,印顺法师尽其一生的佛学研究,是响应太虚大师的“三大革命”的号召而着力从思想层面彻底革新:一方面在现代性语境中系统地反思和激进地批判印中传统,另一方面又审慎抉择而积极建构适应时代的新。
然而,时移世异,在全球化的后工业信息化时代,西方数百年以来的现代性思想的局限性和种种弊端受到思想界了深刻反思和彻底批判。不同于当初学者在乍然遭遇现代性时的仓皇应对,在新的历史语境下,我们可以更加从容、理智、深彻地审视和反思百余年来的现代化转型的诸多利弊得失,重新思考如何继往开来、开启的新篇章。印顺法师的佛学思想是当初佛法因应现代性的一种典范,可以说代表了过去的一个时代,至今具有其重要学术与思想价值及典范的意义,但印顺法师的佛学思想也受制于时代视野的局限性,有矫枉过正、过度方便适应西方近代科学主义、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时代精神的方面,忽略了宗教与世俗知识的根本界限;以激进的思想革命来改造,是受当时整体时代精神和风气的影响;反思过去,对于这样具有超越性的、超时代性的宗教而言,猛烈革命往往会破坏多于建设,而渐进改良则为更稳妥之策略。若将印顺法师的主张与成就置诸义学的场域中去考察,则又会引起新的思索与抉择。
另外,印顺法师对佛法的根本立场有别于大多数大乘义学者。他基于科学人本理性的研究方法和立场,认为声闻才是根本,而大乘非佛亲说,而是由后世佛弟子发展出来的,所谓“正直舍方便”首先是要回归声闻的淳朴,但在大乘徒看来,大乘才是真正体现本怀的根本,大乘 “正直舍方便”的真正精神,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基于这种根本立场的差异,他的人间思想与太虚大师的人间思想有根本不同。太虚大师的人间是以大乘为本位,尤其尊崇中国传统大乘。而印顺法师则是近代以来,在批判印中传统的道路上走得最远的人,他的人间是以声闻为根本而建立的。现在两岸三地的人间,大多是沿着太虚大师的思想而展开的,但太虚大师和印顺法师的人间思想往往被混淆。因此,澄清这两种根本立场不同的人间的基本差异,也是极具思想和现实意义的佛学主题。
因此,当今一代义学人要面对新的时代,必须从总结和反思过去开始,因为没有反思就不会有进步,只有站在思想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看得更远。反思一个时代绕不开其主要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成就,展望新时代的的展开,不妨从纪念和系统反思印顺法师的佛学思想开始。
2016年是印顺法师诞生110周年的纪念年。为了缅怀一代高僧深入经藏、上下求索的问道精神,及千山独行、不拘成说的探索勇气,并反思其成败得失,2016年10月29日至30日,义学研究会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无锡惠山寺,以“印顺法师佛学思想:反思与探讨”为主题,在江苏无锡惠山寺举办第二届义学研讨会,深入探讨印顺法师的佛学思想,审慎评判其人间理念的得失,以期有所裨益于当代,并对在未来的推弘产生积极影响。
近几十年来,界的义学者尤其是大乘立场的义学者,往往对印顺法师的“温和型大乘非佛说”的观点保持沉默态度,更没有以研讨会形式的集体回应。这次会议的召开,是基于大乘信仰的义学者们,在现时代语境下,对于现代性视域中的变革和转型问题的历史回顾和反思,也是对传统中的大乘和声闻乘关系的老问题的重新思考;更是对近代以来思想界的倾向于回大向小、把大乘归约为声闻的思想潮流的一次集体回应;这种根本立场和原则的差异,也提供了对印顺法师佛学思想及其人间的另外一种审视和反思的视角。最为根本的层面,是以义学的研究,对大乘基本立场的捍卫;因此,也可以说这次会议的召开,是印顺佛学思想成为主流佛学以来,大乘本位立场的义学者(也是四众弟子)集体捍卫大乘的第一次公开宣言。
公众平台声明
以上内容并不反映或代表大象佛学图书馆之意见及观点,转发及引用请自行核实或抉择。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请重编录用者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