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知乎
“法官驿站”综合整理
如何评价司法改革提出的员额制?
自从提出员额制改革之后,单位内部的年轻人都感到此项改革于自身不利,萌生了辞职的念头,员额制是否对法检系统的年轻人不利?
匿名用户:
本轮被改革掉的失败者来回答。员额法官就像包工头,包揽案子分给作为法官助理的打工仔办理。唉唉,吐槽一下我为什么竞选包工头失败。单看笔试面试成绩都可以进的,想想还是人缘差,没有好好陪中层干部打麻将,没混好关系,人家不给你票啊!以后记得,要搬砖,也要和包工头玩好啊!
山路遥遥:
办案的人还是这些人,难道说终身负责后案件质量就比现在的制度更能得到保证?现在好歹还有部门、分管审查把关,在上面还有审委会,检委会,上级院。现在案件问题可谓不少,研究案件从不曾停息。今后案件直接从承办人出去,谁肯为员额操心?自己的事自己办吧,可以肯定案件办出来必定花样百出。制约这种现象就唯有惩戒机制,但惩戒是否真能实行?效果又会如何?真能大幅提高办案人员水平吗?姑且存疑在此,让实践来回答吧。
匿名用户:
其实怎么看,题主自己不会没个想法吧。
我大半夜不睡,无非因为是员额外的人,困惑太多,进退两难,难以入眠,虽然这事都过去两年了。
僧多粥少,锦囊妙计不是没有,但我知道我根本豁不出去一张脸皮,也不会因此迈出道德底线,自问法学专业过司考十几年又考公做这个职业,年龄刚好,不为贪腐,这么多年,我图什么?
不是说提高任职年龄门槛吗?怎么好多小姑娘小伙子入额,不是说行政分离吗,怎么还有某某组长某某主任入额,不是有办案量吗,怎么没见某某开过庭?
人人噤若寒蝉,我无处倾诉,也不能苟同混日子的想法,眼睁睁看着小年轻们涨我三倍工资,还对我吆五喝六,挑三拣四,我该如何处之,又该何去何从?
但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煎熬的人中肯定有比我更有资历者,我困扰的根本原因,在于我自己不敢拼搏,我佩服走出去考出去的人,但我不得不考虑现实问题,员额制改掉的是年轻人的希望(我的亲戚决定不考公检法)也给理想主义者以毁灭性打击。
不过,只要留有内心一份原则和坚持,现阶段就必然会争不过有些人,在体质内如此,体制外又何尝不是,别人出生带来的和私底下付出的,我自愧不如。
如果再有选拔,我想我可能不会再参加,何必一次次被主观决定不了的东西打脸,总要留点自尊给自己,何必总是欺骗自己有希望,不敢擦亮眼看清现实,内心的公正情结本是荣耀,不要让它成了折磨自己最大的敌人。
觉得自从进了这扇门,就成了一条头上被绑了胡萝卜的蠢驴,仅此而已。
求知者:
原本要做法官检察官前提门槛司法考试就已经很高了,这下司改,又要弄个部份人,相当于门槛又提高了,问题这个门槛人为因素很大,内部必定会有矛盾,凭什么大家都有证大家条件相当,你入额,我不入额呢?除了矛盾外这势必会大大降低工作积极性。,一刀切,有证的能评检察官的都有资格办案,就不要搞什么员额不员额了。
匿名用户:
员额个鸡毛,入不了额的,也照样继续要办案,还要给上面入额却又啥也不会干的大领导做助理,我们干活他们拿钱!为了让领导们能进员额,领导们千方百计地挤进审委会,退了二线的再翻上来。这个改革简直是一个大bug,领导开个合议庭算一个案件,上一次审委会算一个案件,那天天开审委会领导就不用办案了!我还是匿名吧,我们连想做助理的自由都没有。
宸宸:
员额制效法欧美法系,合格法官/检察官的选择,专业化精英化的程度加深,案件的终身负责制有助于提升办案质量,是我国体制改革的一步重要尝试。但改革不等于革命,需要考虑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如新任法官/检察官的选拔、退出机制;法检两家一些老领导员工的安置问题等。谋定而后动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制度真真切切地推行下去,而不是在人心惶惶中让政策失了味道。
反渎局:
上级法检的法检官要从下级法检择优录取。须知十之八九的办案任务都是基层院承担的。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越是能干的法官,你们越该来上级闲着”。
刘洋:
方向是正确的,阻力是大大的。
还没开始改,老中青法官之间、领导与非领导之间、审判与行政之间的矛盾都被挑起来了。,社会认为“看吧33%你们过去是多么人浮于事”,鸿沟越来越深了……
徐菠萝:
员额制的本意是实现检察官法官精英化,让入员额的人真正到办案一线去。不能说这种改革有什么不对。
然而实践中,支持不多吐槽不少,反对的意见主要是年轻人入不了额看不到希望,尤其本来是助理检察员助理审判员,在各自单位本是办案骨干的这批人。还有的是两院行政岗位上的人,担心人员分类后成了二等公民,同时对那些法官检察官加工资的宣传也难免心生不平衡。再就是老同志考试考不过年轻人,如果没有入额,也会不满。此外,批评反对员额制改革的理由还集中于部门领导担心和抱怨实际办案可用的人少了。归纳起来,这场本意很好的改革似乎几面不讨好。
但仔细想想青年人老同志、院领导普通人各自的担忧与抱怨,都离不开对自身既得利益的捍卫,这也是任何改革所必须面对的问题。然而,既然决心要改革,而且改革的方向正确,就不该畏手畏脚,担心冒犯了这个、惹毛了那个,到最后搞平衡,只会让改革一无是处,半途而废。据我所知,,,又把入额程序推倒重来,搞的没法收场。
所以,员额制带来的担心那些问题不是该不该改革的问题,而是是否要坚决彻底的问题。既然要实现法官检察官精英化,就应该按照严格公平的程序,设置门槛、考试、面试,把真的懂业务、水平高,又热爱办案工作的人选拔出来,而不是既要选拔,又人为对老同志大领导放低标准,打着尊重历史的旗号搞通融;既要选拔,又把研究室纪检组甚至案管办之类和业务沾点边的纳入员额内,连办公室也得照顾几个员额,把员额制当成福利发,搞平衡。这个不能不说,,规制的办法是“要求他们必须亲自办案”,实践中,领导让下面的法官检察官甚至助理办,自己挂个名,有办法规避么?
另外,我国总是统称两院,。事实上法检两家的很多属性区别太大了,改革按照一个标准改,本身就是一种混淆。审案子的法官可以自己审判自己负责,搞侦查的检察官能一个人说了算一个人去负责么?
归根结底,要我看,员额制好,非常好,真正的法治国家都有一套专业自主不受干预的司法运行体系。但如果要改,请大刀阔斧,彻彻底底,通融、变通、平衡、保守,只会又制造一个四不像。
大块头:
谢邀,先说结论。、,使两院行使职权时,更专业,对于员额制,我是双手赞成的。
老人老办法,过渡阶段的过渡方式不谈。今后,:
1、基层院从法官检察官助理中遴选;
2、上级院一般从下级院的优秀检察官中遴选;
3、也可从优秀的律师、法律学者及其他法律工作者等专业法律人才中公开选拔。
从这个遴选方式中可以看出,今后的法官检察官都是从基本法律事务做起(基层院),一点一滴积累起工作经验和法律实务操作经验后,慢慢走上上级岗位(上级院),慢慢从小事做到大事的(基层院多是小案,上级院有不少社会影响较大的疑难案件)。这种逐层成长的方式,对于今后逐渐完善的办案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在今后的改革中,逐渐会加大法官检察官独立办案的空间,同时也会加强法官检察官的办案责任制(可能是终身责任制)。那么给了法官检察官那么大的权利和义务,自然需要相匹配的,有实力的人才能胜任,员额制就是这么一条明确的分界线了。
关于年轻人的问题,其实年轻人离职不是新鲜事,也不是大新闻,两院每年都有人离职,同时,每年公考都能基本招满。所以这个属于正常流动,没什么大问题。
另外,我一直觉得,两院的一线办案人员和医生一直都属于被社会低估的专业人士。作为专业人士,在自己专业领域中工作时间越长的,才越有经验和水平,我们看病时,都知道要找年长的专家医生,两院一线办案人员其实也是一个道理,所以才要入员额嘛。
要提问先读书/我这人朝闻道,夕すごい:
哪怕是无锡这样的二线城市,律师平均收入都过50万了,你说这些法官还在坚持的理由是啥呢?当然是法官本身带来的社会荣誉感。
现在员额了,必然有部分法官被剥夺这个身份,你这不是逼着那些人去干律师吗?
萌到了:
谢邀。 当然不利。 以前没有限额,年轻人做事虽多,好歹还有机会成为法官。有限额之后,,那些已经担任法官但年资不够的也要被降为助理、书记员。但是有法官资格的,很多都是行政人员,特别是一把手二把手三把手,这些人平时就是开会开会开会,很少有空亲自开庭,甚至一整年不开一次庭。改了以后他们就有空了吗?当然不会。 预计会有部分年轻法官辞职,因为员额制,他们做不成法官,待遇下降,工作不少甚至增加,有人脉会来事的会选择辞职当律师。 ,但是真正做事的人反而没几个。 想想萌爸那个表侄子,通过了司法考试,,就等着有编好转法官,估计是不成了。。 非法学专业,律师家属,一点浅见。
累的半死不活的司法汪:
据我所知帝都改革已经陷入僵持状态,改下去,诸如朝海丰会很快崩盘,毕竟在北京想找个法律执业很简单,大城市要比小城市替代选择多。
ps,帝都开始改了,感觉还是少辞职,不辞职好,要不剩下的人真心活不下去,以前是累心,现在是累人啊!
呵了个呵:
但愿这次改革能成功,把薪资和考察标准一同提高,千万别想让马儿跑还不想让马儿吃草,那样把能干的会干的逼走,剩下一些智商情商欠费没法在体制外混的人,那样会引起更大的社会问题。
匿名用户:
法检员额制其实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制度颇为相似,都存在比例的问题。之所以设置比例一来是为了激发竞争,培养更有能力的人。二来恐怕与控制工资成本有关。以期在激励和成本控制之间达到最优平衡点。
以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职称为例,在工作到了一定的年限,就可考取或者评更高一级的职称了,但是取得的还只是资格。你取得了资格不等于可以聘到那个岗位上,不聘也就无法兑现更高一级工资。「岗位设置制度」对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各等级(初级,中级,副高,正高)的岗位数有严格限制(是否有空缺)。在这里我们可以反问,难道那些取得资格却不能聘的人在工作能力方面就比那些被聘人要逊色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这里我们当然理解这样的制度设计隐含的苦衷,倘若,取得资格的人都可以聘到更高一级的岗位,那么,财政的工资预算有可能处于不可预测的境地。工资支出也可能失控。于是,就有了现在的事业单位竞聘制度。
反观法检入额考试类似于评聘合一的职称晋升,分为比司考简单的笔试和程序严密的考察环节。激发了工作人员的竞争。不得不说这是一种进步。明确了分工。让他们从繁杂的行政事务中解放出来,可以专注于办案,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优势。也有利于司法辅助人员在法官检察官的团队中积累经验,为成为未来的法官检察官做准备。有利于明确主体责任。最大限度的规避行政干扰,独立办案。窃以为,法检人员的管理,不仅应在岗位分工上更加明确,更应该在人事,财权,编制管理上,全面脱离行政系统而自成体系。
在薪酬上,应该尽可能缩短入额人员与当地律师群体的差距,有利于法检两院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晓年:
,但都不办案子。可以说除了一堆辛辛苦苦办案子的,其他都是管着办案子的人,。这一方面没有突出办案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内部忙闲不均,部分人案件压力过大。员额制借鉴了国外一些国家的法官管理制度,其理想的设计是在人员分类的基础上,让少数法官加上辅助人员共同组成办案团队办理案件。同时,员额制内的法官检察官作为少数,承担案件办理责任,并享受相对高的职业保障。
但是设计方案和现实有很大差别。第一,现在办案的往往是一些年轻骨干。员额怎么分配肯定是很大的问题。第二,一些地方案件压力很大,本来原来那么多人办案子,现在通过员额制必将使一些人办不了案子了,案件过分集中于少部分人,工作负担可能更重。第三,我们的辅助人员、书记员和法官的具体办案职责能不能分得清,实践中,法官和辅助人员甚至书记员可能是倒挂的,也就是辅助人员或者书记员不够,法官不得不干一些本来应该由辅助人员办理的工作。现在这种员额比例下,辅助人员依然是少数,因此职责即便分得清但实践中辅助不够或者干不好的,法官还是会去干。第四,,专项行动、理论学习等等,都是很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任务。新进入单位的年轻人往往被私底下教育,谁不会办案子?除了办案子你还要会写调研信息法宣,等等。所以能不能确立办案的主体地位真是很大的问题。
具体到楼主关心的,员额制改革背景下年轻人的前景怎样,何去何从的问题。其实,,担任书记员几年,就能当助审,就成了法官,改革之后肯定要被打破了。其一,要改革,助审助检肯定都不会任命了,以后也没有这个职务了。其二,现在办案的年轻人能不能进员额是个问题。比如,院领导啊,其他庭长处长啊,人家都有法律职务的,一般也会优先进入,这样员额肯定要被占了。论资排辈虽然大家都不这么说,但实际操作中多多少少肯定是难以避免的。能进入的年轻人也肯定是相对优秀的人。其三,假如现在进不了员额,由于员额比例相对固定,盘子只有那么大,你这会进不去了,今后要当法官,对不起,就得等了。这样一来,,就不是现在几年的预期了,很可能是好几年甚至十年了。虽然从理论上说,经验丰富的当法官检察官更合适,但对于个人来说,就不一样了。
所以总的来说我认为,作为一个年轻人,首先,假如你能争取进入员额,恭喜你。改革之后的法官也许责任很大,但工资会相对高,或许仍然比不上律师,但对于一个学法律的人来说,那样的位置还是挺好的。其次,假如不能进入员额,很可能就是担任助理,或者司法辅助人员了——辞职的可能更多是这部分人。你也可以根据情况比如入额预期等等,做一些选择。现在机会多,只要是人才,在哪儿能可以干得不错的。最后,假如读者是一个近期作选择的毕业生,我想在没有更好的选择之前,。
生活解构/人生重组:
期待改革来的更猛一些吧!确实不需要这么多法官和检察官!希望养老金改革也尽快到位,让辞职者无后顾之忧!希望改革能掀起新一轮下海潮!很多人包括我本人在内都已经厌倦了温吞水的生活,却又缺乏改变的勇气!希望员额制能成为推动很多人走出体制的最后一把力量!
陈寒冰:
员额制就是扯淡,年轻人看不到出路纷纷投身市场。。。,一看到这个恶心人的员额制,走人去了光大,转正之后第一年就有15W,。。。一个211毕业的助检最近天天念叨她这辈子就是司法辅助人员混到头了,因为僧多肉少,没关系没背景就是当一辈子辅助人员的命,事情照样都让你来做,人家坐着也能拿比你高的工资。
匿名用户:
不利。
。当一年书记员,当两年助审提审判员。就可以审案子了。你就是官了!
现在,五年助理当完就是30岁。而且目前法官那么多,,把法官人数逐步控制在33%,那头几批助理五年学习期到了的时候,很可能僧多肉少。
牛涛:
第一档:主任法官、检察官是一档工资,占编制的33%。
第二档:助理法官、检察官是一档工资,工资和当地综合类公务员持平。
,工资只会有涨,不会有降的,划分后,法官检察官办案的整体水平应该要比现在规范,至于年轻人辞职问题,看自己怎么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