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祝教授共事五十余年,对他的业绩和为人,有较深了解。他年长我8岁,参加工作早我5年,名符其实地是我的学长,在许多方面,值得我学习。他对河医病理教研室做出过很多贡献。有些同志要我写些纪念他的文字,我觉得义不容辞,欣然同意了,由于某种原因,拖延了一些时间才动笔。
左一为本文作者、左二为杨斌教授、左三为祝庆蕃教授
▲祝庆蕃教授
祝教授在武医时研究和发表了日本血吸虫病与大肠癌发生关系的研究报告,刊登于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有很高学术价值。来河医后,除教学、行政工作外,醉心于科研。旡论自已从事研究还是指导研究生,都亲身参加并动手操作,决不当所谓的老板,这在一些髙年资的教授或研究员中是少见的。他对科学发展的前沿,极为关心而敏感。如apoptosis课题在国内是他首先注意并投入研究。记得刚接触这一学术名词时,不知如何译成中文。他邀我一起到图书馆查字典,医学辞典缺此词,后来在Webster大词典中找到该词的词根和英文释义,我们几经推敲,译成凋谢,以后国内统一译为凋亡。他首先和我一起注意到了Langerhans细胞在免疫机理中的作用,并发现该细胞存在于食管粘膜上皮和癌旁,并拟从事这一研究,却被别人“捷足先登”了。他指导杨斌大夫等当时的研究生,在国内首先研究了肿瘤间质内的淋巴细胞,进行形态学、超微结构和免疫组织化学的观察、探索。他还用亚硝基类化学物质,指导研究生在大、小鼠成功诱发了大肠癌,并作了病理形态学等研究。他还设计创作了细胞离心涂片机,并由工厂试制和小批量生产。
他曾在中国医科院基础所进修,师从杨简教授,学习实验病理学。他为教研组引进了裸鼠(无免疫力鼠),后来由赵琳阁、马长路等同志建立了裸鼠实验室。祝教授还多年兼任我校研究生的《实验动物学》课程,并兼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的顾问。祝教授曾获多项科研成果奖、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他和教研室的当时其他负责同志长期黙黙无闻地为教研室的建设发展作了大量工作。争取经费和领导支持,购置仪器、设备,大者如Olympus万用显微鏡,LKB超薄切片机,低温冷冻切片机;小者如电脑、幻灯片放映机、照相机、录像机等。 此外,向省里申请专款,建成了病理解剖示教的独立小楼,购买了运送尸体的救护车----。
凡此种种,都耗费不少心血,使河医病理教研室,足以跻身于国内同行的前列,而决不是现在个别负责人所说的"只有几间破房、旧切片机”那样寒酸。
这一切虽也有其他同志出力,但不得不说是祝庆蕃教授主导下达到的。我们不能忘掉他的功绩。
祝教授的“脾气”为教研室人熟悉。但也透露出他真诚、耿直的品质,从不隐瞒自已的观点,不搞虚情假意,喜怒形于色,所以有时不免得罪一些人。他公私分明,不急功近利,处理教研室经济开支时,定时公开账目,接受大家监督,可以说清清白白。
总的说来,他传承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风骨。他实事求是,一再推辞当博士导师的推荐,也不稀罕争什么享受特殊津贴等等。甘愿做科学道路上铺路石子,让后继者从自巳身上踏过而无悔。祝教授1995年完全脱离教研室而离休,令人寒心的是,连一个简单的欢送会也未举行。他的“过早”离去,固然有其本身的年龄等因素,但在离开前的一段时间,陷于心情压抑,欲罢不忍,欲干不能的处境,想逃避、摆脱,他不止一次地向我透露过这种心曲。
作者简介:赵庆夏教授
生于1932年5月,江苏无锡人。1954年毕业和结业于南京医科大学(原江苏医学院)医本科和华南医学院第三届病理学高级师资班。1954年起分配至河南医学院(现郑州大学医学院)任教,1986年晋升教授。曾应邀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于1986年9月至1987年10月赴美国Kansas大学医学中心病理和肿瘤学系学习、交流。曾历任教研室主任、河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部主任、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理事、几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评审组成员、多届中华病理学杂志编委、特约评审员等。除从事教学和诊断病理工作外,还从事过实验性肺癌、胃癌前病变等多项研究,在国内外发表过论文近百篇,参加三本教科书等编著。
本文转载自:《华夏病理学网》
【备注:本微信内容由12级阎礼照编辑整理,点击“写留言”可分享祝教授更多事迹。校友微信平台欢迎大家发来校友或母校动态,与更多校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