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腾讯娱乐等媒体消息,资深电影人与教授周传基先生,于美国时间今日(编者注:应该是美国时间4月3日)凌晨驾鹤仙去,享年92岁。
周传基是北京电影学院的标志性人物,是张艺谋和陈凯歌的老师 。
周传基,资深电影人、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祖籍山东,1925年3月12日生于北平。于1950年山东大学文学院外国文学系毕业,获英国文学学士学位。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音乐学会理事,中国电影剪辑学会理事,中国电影评论家学会会员。他是著名导演张艺谋、陈凯歌的老师,先后为无锡国际旅游电影节、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评委,1995年为美国旧金山大学讲授电影公共课,被誉为我国电影界的泰斗。
除了开阔的眼界和专业的学术成就外,周传基的一生,还是敢于说真话的一生。他曾评价学生张艺谋“可能不适合当导演,做摄影师或许更合适”,评价陈凯歌“《霸王别姬》后,不看他的任何影片”。作为电影学院的老师,关于教育方式,他这样评价:“我不相信我们现在的培养方式能培养出人才来,没把他们毁掉就是万幸”。
我们找到一篇北师大老师田卉群教授写的关于周老师的文章,以及一篇周传基老师的访谈,以此缅怀周传基老师。
一种思念
作者:田卉群
编者按
资深电影人周传基先生,于昨日凌晨在美国芝加哥逝世,享年92岁。在北师大教授田卉群眼里,周传基老先生衣着讲究、姿态优雅,还爱吐槽——他吐槽北影拍不好电影、吐槽好莱坞“电影儿”充满套路。他虽然经常表现出“不合作”,却对教学极其认真,学生听不够,他就在宿舍里继续讲,甚至年过八旬还坚持站着给学生上三小时的课……
在宿舍里给学生们“开小灶”
清明节一早,收到了周传基老师驾鹤西去的消息。在我的半生中,周传基老师绝对要算是对我影响非常大的一位恩师。1995年,我研究生三年级,住在北师大北校,老辅仁大学,担任95级本科生的班主任。那时候,北校开设电影大专班,邀请了电影学院的老师们来授课,周传基老师就是授课老师之一。他的课经常令老师和学生们感觉醍醐灌顶,旁听还不够,就请周老师在我北校的宿舍里面,给我们几位年轻老师和研究生开小灶,讲电影。
周老师授课,风采迷人,北校教室是文物保护单位,美,但是冷。周老师的花格呢子西装笔挺,一条小围巾总是熨帖无比地围在西服领子里面。不论四季,总是喝一听可乐。讲课从来不坐,永远站着,我们请他坐下,他就说:“等我站不动了,我就不讲了。”周老师课间用餐总是很节制,有时候就是由助教剥一枚煮熟的鸡蛋,周老师吃鸡蛋的仪态雅致优美,总是让我想起《野草莓》开场,老教授用小银蛋杯吃鸡蛋的画面。
北校有时候会停电,讲着讲着,突然没电了,周老师就说下课,学生们就起哄说讲故事,周老师就乐呵呵地开始讲故事。他曾参加缅甸远征军,开小差跑回北平,差点被宪兵捉到,这故事听得我们出了一身冷汗。周老师大约是最早一代爱吐槽的老师,吐槽吐得高级,真是学问。周老师吐槽北影拍不好电影,说他有一次要把父亲留学欧洲时用的一人多高的大箱子捐给北影道具部门,他们居然不要?“这还能拍好电影?!”周老师的故事每每比电影还精彩,足以填补那些没电的黑暗光阴。
雕花窗棂,日影摇移,电影的梦就在那里铺陈开来,回想起来,那段时光真一如倒映的梦境。讲课间隙,周老师一边喝着可乐,一边看我书架上一排排的电影书籍,笑着说:“电影不能从书里学,要从电影里学。”这句话成了我的座右铭。
以颠覆性的观念启蒙电影教育
之后,我当班主任的95级学生,几乎全班同学都听了周老师的课,周老师只收了极为低廉的学费,不够负担教室费用,周老师赔了本。之所以赔本也要给北师大第二届学电影的本科生授课,是周老师超前观念的一次实践:周老师一直倡导综合大学电影教育,在我们师大的这次授课,算是一次真正的尝试。
周老师以颠覆性的观念启蒙了我们的电影教育,教会我们从电影本体角度分析、学习、理解电影,电影在周老师的讲授中终于回归了它的本来面目:幻觉。空间、时间、场面调度、剪辑、台词……都为幻觉服务,“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周老师蔑视好莱坞电影,称之为“电影儿”,讲好莱坞老电影儿的时候,却总是那么活色生香。他说好莱坞老电影的开场三个镜头,可以用一首儿歌来形容:“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直到如今,我讲影片分析课《一夜风流》的开场,还会念起这首儿歌。对于好莱坞“电影儿”,大约再也没有比周老师更知音的职业黑了。
年事已高仍坚持站着讲课
周老师后来因为身体原因,去美国跟女儿同住,见到周老师的机会,就不多了。大约十年前,我听说周老师回国,急忙邀请他来给学生们做一次讲座。讲座前,在师大旁边的花港观鱼用餐,我跟周老师介绍那里一道名菜鲥鱼,说张爱玲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有刺,三恨红楼未完。”周老师笑笑,却吃不下什么,那时候,我感觉到,周老师老了……
那一次,我们没有大规模宣传,却不知道从哪里赶来了那么多周老师的崇拜者、电影发烧友和电影学生。其中有不少人如我,已近中年。周老师那时候略略发福,原本举动迟缓,看到教室里满满当当热情洋溢的学生们,竟一时间身轻如燕,精神抖擞,声若洪钟,三小时,站着,讲完。
周老师常说,做老师久了,每一次坐飞机,都会遇到学生,跑过来帮忙拎行李。如今,我也到了坐飞机常常遇到学生的年纪,然而,想在机场为周老师提一次行李,这个心愿,却再也难圆了。
▼▼▼
周传基访谈:中国没有一个真正懂行的制片人
原文载于《南方人物周刊》
➤ 记者:您劝过张艺谋不要当导演,是不是觉得他的才华主要在摄影方面?
周传基:一般来说,摄影师不适合当导演,因为摄影师的思维方式是局部的,他考虑的是每一个镜头,还有适应不同风格导演的要求;导演、剪辑师侧重于考虑结构,所以剪辑师当导演是比较多的,也比较容易成功。摄影师当导演一般都是不成功的。
我是研究电影史的,电影史上的名摄影师,都导演过影片,可是很少人知道这些影片。我认为如果张艺谋当摄影师的话,能更好发挥自己的才能。不过这个我就没有办法用事实来证明了。
➤ 记者:您的学生里,张艺谋和陈凯歌是比较有成就的,您认为他们是电影大师吗?
周传基:我曾经说过一句话,“As you are not a master, don’t try to be a master”,我这句话是泛指的,对任何学生,我都说这句话。大师不是装出来的,装出来的都不是大师,以大师自居的人也不是大师。你看他们最近拍的这几部影片,够大师水平么?我不过分责怪他们,首先,我认为他们不是电影学院培养出来的,是他们靠自己奋发图强,再加上碰上了一个千年不遇的时代,才有今天。道理很简单,如果是电影学院能培养出来的,那么为什么现在后继无人?这不是明摆着的事情么?我不相信我们现在的培养方式能培养出人才来,没把他们毁掉就是万幸。
第五代导演
➤ 记者:您还记得您是怎么给他们上课的吗?哪些学生您认为是比较有潜质的?
周传基:除了给他们上电影声音课外,我当时还做了一个个人认为比较重要的工作,我给全校师生介绍了大量的国外电影创作理论,郑雪莱在90年代初发表在《电影艺术》杂志上的文章说,中国电影理论就是被像我这样不搞闭关自守的人搞乱的。现在我又把这篇译文找了出来,登载在我的个人网站(www.zhouchuanji.com)上,大家可以去读一下,研究一下它对中国电影理论的发展起了什么样不好的作用。
至于我的学生里哪些是有潜能的,这就不太好说了。1990年代,英国BBC采访我时也问过类似的问题,我也没有回答他们。
➤ 记者:陈凯歌、张艺谋在学校时,您对他们有什么印象?
周传基:最初对张艺谋一点印象都没有,他不说话的。和凯歌在学校时就经常来往,我跟他爸爸挺熟。
➤ 记者:您看过《无极》吗?有什么评论?
周传基 :没有看过。自《霸王别姬》后,我绝对不再看他的影片。
➤ 记者:能否评价一下《霸王别姬》?
周传基:当时他正处于一个转换过程,但是我认为不是往好里转。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以后,我也不再看他的片子了,《英雄》和《十面埋伏》要不是叫唤成那个样子,我也不会去看的。不过看是看了,没有花钱。
➤ 记者:您觉得失望?
周传基:预料之中。何必呢,把自己交给这么一个制片人,给你瞎折腾。我曾经警告过凯歌,注意你的制片人,你要注意他会把你的声誉给搞坏。我觉得这些制片人,没一个好的,没有一个懂行的,中国没有一个正经的、正派的制片人。
➤ 记者:您认为现在中国有好导演吗?
周传基:我担心有好导演也给毁了。环境就不正常。我们现在是商业起作用吗?不是,是关系起作用!好莱坞是发财,但却是正儿八经的商品经济。我们发的是横财。
➤ 记者:所谓的“第六代”,您能否评价一下他们的优点和缺陷?
周传基:他们都太个人化了。个人化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我做厂长的话,绝对不允许他们拍这种个人化的东西。不赚钱。现在电影发行已经走商业渠道了,太个人化,就不可能大众化。说老实话,他们也没怎么学会拍电影。比如王小帅,是很有想法,但他的片子还是很容易看出毛病来。对话太多,运动横移多,纵深少。
周传基:如果我只给大班授课,准能挣钱,只凭我的名气就行。但是后来我发现自己退休前教过的6万人,完全无效,到最后我才明白,只能一对一地教。每个学生的作业,我都看,不对的,拿回去改,每个都是这样。有的学生一个作业要改20多遍。这么下来,一年我顶多能教十几个学生。
现在有个说法叫教育产业化,馊主意!重庆邮电学院下个新学年要招6个编导班,收那么多人干什么?你有那个师资,有那个设备吗?成都理工大学,我听说光是影视相关专业的在校生就有7000人,他们学院领导还希望明年或后年达到1万。干嘛呀?这不是办教育,这是毁教育。有些学校请我讲课,都是二年级的学生了,连摄影机都没有用过,问学校,学校说没有。后来我又去给他们上课,还是没有。我火了,告诉他们,没摄影机我不教,这才勉强买了两台。现在的DV很便宜,连我都买得起,我个人都可以提供给来我这里的学生DV和剪接设备。
有时候,忍不住要发火,要批评,越老越是这样。现在看来郑洞天说的那句话对极了。他说,“周老师,我觉得你像堂吉诃德,你向风车进攻,当你攻下了一个风车,你不知道你后面又出现了两个风车。”
我活到这把年纪了,没有任何负担,也不用养家,只要饿不死就行。我的愿望就一点,中国能真正拥有全世界都承认的民族电影风格。现在全世界承认日本有他的民族电影风格,连好莱坞都反过来学习他们。我们倒好,跑去学好莱坞,这么说来我们是好莱坞的干儿子,可是人家好莱坞又去学日本,那我们不就成了日本的干孙子了?!丢脸丢透了!我憋气啊,我都七八十的人了。有一次碰到一个40多岁的美国教授,他说,“你们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为什么没有自己的民族风格,学我们好莱坞,好莱坞哪有什么文化呀!”我真想找地缝钻啊。
➤ 记者:您怎么看大家最近常说的“周传基一家之言”?
周传基:艺术创作的成功与失败是正常的,但是如果路子走错了,那就注定要失败。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不研究电影是什么,不知道电影规律,不知道电影原理,怎么能拍出好电影?有人很推崇好莱坞电影,可是好莱坞影片的拍法都符合电影规律,为什么不跟人学这个?
有些理论家认为:电影就是故事片,故事片就是艺术,而这个艺术跟传统艺术是没有差别的。他们错就错在不肯从电影的原理入手来研究电影。好像现在只有我一个人在教电影原理了,那些理论家,把这种现象说成是“周传基一家之言”,这就奇怪了,这原理不是我发明的,怎么会成了“周传基一家之言”了?
我至少接触过50多个国家的电影学院的院长,有意了解他们的教学,这样做一方面是想改进我自己的教学,另一方面要证明,我教的不是“一家之言”。后来我了解到,人家的电影学院是教学生怎样拍电影,而我们的电影学院是教学生怎样在电影里搞文学。这简直是荒唐可笑,文学是看不见听不见的,电影是看得见听得见的,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现在中国几乎所有的电影学院都教“综合艺术论”,这个综合艺术论是中国独有的,外国人根本不懂什么叫“综合艺术论”。
9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电影学院的院长,曾经几次到中国来讲学,有一次他问我,“中国的电影理论是什么?”我跟他说,是“电影综合艺术论”,他不懂,没听说过。我进一步解释,就是电影有文学的属性,有戏剧的属性,有音乐的属性,有绘画的属性,所以,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这位老兄倒是蛮聪明的,他一听马上就明白了,他回答,“Oh!You put everything into film,and cinema is not cinema。”这句话非常精辟!他的意思就是说:你们中国人在电影里什么都研究了,就是不研究电影本身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