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扁锹,又称中国扁锹,江湖人称“中扁”它们不是自带光环的稀有种,却用“虫海战术”将本族的身影遍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作为虫友们熟悉的品种,这里我就不过多累述了,很多刚接触扁锹的虫友对如何辨别扁锹种类存在疑惑,故再科普一下两种常见扁锹的简单辨别方法。
中扁和西南扁
中扁和巴拉望
中扁的记录到底是多大?一般来说5到7的雄虫比较常见,超过8厘米的个体算得上大个体,当然也有怪物存在,
(贾老师收藏的怪物个体)
由于中扁实在太常见了,很多时候没有重视中扁的饲育,直到13年突然有虫友针对国产广布种的饲育发表意见——“众生无贵贱,人心有高低”我也受到了触动,虽饲育了很久却连篇记录都找不到,于是总结了近两年的扁锹饲育和大家分享。
在发生季取得中扁对虫相当容易,很多虫友虽然对雄虫的体型十分挑剔,对雌虫却不重视,这是需要斟酌的,简单来说大的雌虫会产下大的卵,孵化出大的幼虫,是产生大型后代的保障,在挑选雌虫时尽量选择大颚完整,符节齐全有力,有假死表现的大个体,如果是人工个体最好选择经历过冬眠或是出蛰3个月以上的成熟个体。
雄性中扁往往很暴躁,大个体尤为明显,偶尔有家暴倾向,但是相比于对着空气也会发火的巴拉望还算好很多,我在在布置交尾环境时往往先放入雄虫,待其恢复平静,开始进食且状态稳定后放入雌虫,只要空间够大并提供垫材、栖木以及食物,即使不绑牙也极少发现爆母的情形。反而经常看到雌性藏身于雄性胫节下进食的温馨场面。(如果不放心一定要绑牙请参见锹甲绑牙方法)(无锡产对虫)
中扁的活动有一定的季节性,室内饲育的话4到5月布置产卵环境是比较合适的,7、8月出生的幼虫在高温条件下可能快速转龄并羽化为小个体,有时母虫会将卵产于发酵木屑中,所以产房的木屑宜选用颗粒细密的发酵木屑,首先在容器底部压实厚度在3厘米左右的木屑,再加入中等硬度的产卵木,中扁对产木并不太挑剔,小号产木也可以使用,较大的产木当然更好。然后用发酵木屑覆盖,再次压实,放置防止雌虫翻倒的树皮和食材后便可以投入雌虫生产,需要注意的是当雌虫产卵结束回到地表取食时要即使提供香蕉或是优质昆虫果冻甚至动物蛋白保证恢复母虫体力,保证后续产下更多饱满的卵。(中扁产房布置示意图)
投产两个月个月后小心的剥开产木便可以发现卵及L1L2的幼虫,中扁虫卵也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曾经在孵化过程中因为疏忽导致垫材干燥,发现时虫卵已经脱水变得干瘪,及时补充水分后虫卵便恢复原貌最终成功孵化,注意使用过的产房不要再投产其他种类,尤其是近源种。否则很可能因漏网之鱼而导致幼虫混淆。
在5到6月出生的幼虫在7月左右便可成长为L3幼虫,食材方面完全可以采用发酵程度较低的木屑或菌包,13年饲育中由于繁殖时间较晚7月中旬才对扁锹进行投产,加上管理粗放,大量幼虫一直混养在小产房中,9月初发现时,产木已经被吃光,但是还残存有20余只量营养不良的L3幼虫,于是对这批L3的幼虫采用了菌包,和几种市售木屑进行对照组实验,得到的结果是菌包拒食,偏熟发酵木屑生长正常,偏生型发酵木屑生长较好的结果,当时幼虫体重最高值只有16G左右,羽化出最大的个体也只有6+而已。
会有这样的结果不排除这批幼虫先天不足,龄期较大,适应力减弱,试验用个体基数少,实验时间较短等弊端。但是至少说明了中扁食性偏生的问题。
接下来在14年5月的饲育中我本着少生优生幸福一生的原则仅仅繁殖了10条左右的幼虫,然后将母虫交由好友也繁殖,采用不同食材进行饲育。
我选择了以市售甲虫秀珍菇菌包为基础,压制无添加剂菌包对中扁进行饲育,并将部分孵化一周之内的稚嫩L1植入菌包,这次在L1阶段的小幼虫阶段植入菌包后并没有导致太高的死亡率,反而使得幼虫对袖珍菌菌包有了良好的适应性,生长情况良好。由于条件有限只得室温饲育没有进行稳控。
植入1500CC菌瓶3个月左右,雌虫开始制作蛹室陆续化蛹。雄虫饲养7个月后由于同批菌瓶用尽,老熟幼虫在2014年10月被迫植入木屑中饲育。
制作蛹室后幼虫渐渐丧失活动能力进入前蛹阶段,前蛹的时间和温度有很大关系,夏季两周左右前蛹即可化蛹但在冬季前蛹有可能要一个月左右,在前蛹阶段一定要克制自己的好奇心,尽量少干预,如果不是特殊情况最好让幼虫在自己的蛹室中化蛹。
同年11月中旬第一只公虫化蛹,转年1月初另一只公虫也进入蛹期,朋友用木屑饲育的幼虫也在14年12月底制作蛹室,并与15年1月中下旬化蛹,幼虫期并没有因为食材不同而有太大差距。大多数锹甲的蛹比较脆弱所以化蛹的后一周内不要试图取出蛹,一周后蛹会变成淡黄色且结实很多。并且在大约一个月之后开始羽化。
羽化无疑是饲育过程让人激动的时刻之一,如果是在人工蛹室中羽化的大个体请务必检查人工蛹室的底面是否和天然蛹室一样温润圆滑,否则刚羽化的新成虫尤其是大型个体在仰卧时身体对鞘的压力很容易造成鞘翅末端开叉或者鞘翅不平。
(图片转自中昆帖子,刚羽化时鞘翅闭合,蛰伏时仰卧时由于人工蛹室底部太过平坦,身体重量压向鞘翅,导致鞘翅开缝。)
夏季成虫羽化一周后外观上就比较成熟了但此时体内的脏器仍在发育故不进食也极少活动,受到过多的干扰还是有暴毙的可能,春夏季节羽化的成虫约一个月左右便会出蛰并开始少量进食,秋冬季羽化的成虫通常会在第二年春天才开食活动。在人工饲育的情况下,冬季到来时便可以降低温度使其进入冬眠,冬眠过程中不必喂食但也请避光并提供深润的木屑防止其在越冬中脱水,在温度在10摄氏度的情况下,健康的成虫基本可以顺利度过冬季,个人推荐让中扁经历低温冬眠过程,以确保状态,有利于后续的繁殖工作。
2014年出生的两只吃秀珍菇公虫羽化后分别是73MM和79MM,母虫最大的达到了42mm,夏季27,8度的高温,以及L3的最后阶段断粮可能对中扁的体型造成了一定影响,朋友用木屑饲育的个体羽化后也达到了70+的成绩。
希望以上这些可以给刚接触扁锹,或是有计划饲育扁锹的朋友作为参考,自己从饲养中积累经验,找出适合自己的饲养方法,最后祝大家养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