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17-01-18 桃李堂主人 桃李堂
今天笔者家中事多太忙,所以很不好意思,只能发一篇几天前写好的备份文了。
笔者旅居南京多年,每当友人来访,或是出差去访友,都有一件事情颇令人头疼。那就是,带上什么本地特产呢?
要说南京无特产,肯定他处之人不会相信,中国地大物博,何地无特产呢?更何况南京本来是南北交通之地、大江行经之所,号称文化名城、六朝古都,怎么会连个特产都没有?
可惜,已客居南京20余年的我,遍寻四处,还真是没有发现有什么合适的特产。
一般来说,国内的特产一般不外乎吃的和玩的。要说起来,南京在这两类确实都有一些代表性的东西。
珍贵保值的最有名的是 “ 云锦 ” ,南京云锦集历代织绵工艺艺术之大成,列中国四大名锦之首,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品贡品,因其丰富的文化和内涵,被称作是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公认为 “ 东方瑰宝 ” 、 “ 中华一绝 ” ,有 “ 寸锦寸金 ” 之称,其历史可一直追溯至西元417年 ( 东晋时期 ) 。
但坑就坑在这 “ 皇家御用 ” 四个字上了,您想啊,古时候皇家御用讲究什么啊?那要的是个气派和庄重,而按照古人的审美观点,颜色就自然以明黄、大红、深蓝、宝蓝、墨绿等颜色为主。放在今天,还真是不太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点。
其实,也不是说上述配色方案绝对不能入现代人法眼,关键就在于 “ 大幅 ” 两字。只要是尺幅足够大,按照传统工艺织出来的云锦确实也可称得的上是美仑美奂,可那价钱,也够美仑美奂的,真的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够买得起的。
很久以前,笔者所在的单位曾经定制过小幅纪念品,用于送给特定的客人。我曾经有眼福见过一次,发现小方盒子里装的云锦在感觉上和一块破旧织布差别不会太大,看上去真是土气十足。这种礼物,私下里感觉,实在是送了还不如不送。
想像不出来的读者亲们,请把上图保存,用软件从中挖出一个长宽各为原图宽度的二十分之一的小正方形,再端详一下,应该就会明白了。
珍贵保值特产中第二个有名气的是雨花石,不过呢,可以说天然的雨花石现在已经非常之少——矿产资源开采近尽了,所以价格被炒到天价,真是非常不值得。能买到的现在大部分是人工的,可那又不是宝石,就是带点花纹的人工石头,有意思吗?
当然您也可以鄙视我没文化,不过我确实不愿意被打着 “ 文化 ” 头衔的工艺品欺骗而已。
那还是看看吃方面的特产吧,这要首推盐水鸭和烤鸭,如果考证起来,北京烤鸭最初还是南京传过去的。可是人家到了北京之后,从养到烤到吃,都被改良后上了几个档次,南京的烤鸭却依然故我,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但也有好处,就是亲民,价格很便宜,几乎是北京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但既没做成产业,也没有品牌,更没想着搞个什么包装礼盒什么的,您说,我总不能用塑料袋或快餐盒打包一只完整或者切好的烤鸭送朋友吧?
另外一个是盐水鸭,可以说来南京的游客必须尝尝,如下图。其实味道确实还是不错的,笔者就挺喜欢。但是,前提是买当天做好的现吃,还绝对不能经过冰箱。
这个,倒是有品牌和包装好的礼盒,但口味嘛,吃过的都说难吃。
为什么呢?就因为盐水鸭好吃就在于新鲜和有水分,只要进过冰箱,鸭油就会凝固;再经过微波炉等加热过,水分再失去,一定会变得很咸很柴很难吃,鸭香味变成鸭骚味。
哪怕您是用煮、隔水蒸等其他方法加热,效果都差不多。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大概是由于盐水鸭的加工工艺导致的,在加工时,正宗的最后一步是关掉火,把一堆鸭子在大铁锅中继续用余热焐熟。
所以,只要再加热一下,就相当于破坏了原有的加工工艺,如同画蛇添足,基本上立即失去好的口感。
盐水鸭是个好特产,但比之湖北的周黑鸭和四川的麻辣牛肉,最大的问题就是口味清淡,所以不耐贮存和保持口味,因此始终不能如后两者那样风行全国。
金陵其他的特产还有青团、臭豆腐、蜜汁藕、鸭血粉丝汤、小笼汤包等等,可惜全部都是要现做现吃才好。就比如小笼汤包吧,哪怕是现点现吃,但只要厨师晚一分钟从蒸屉上拿下来,包子皮就容易被汤汁浸入,从而丧失最佳的口感,更何况打包带走后再加热呢。
不过,近来倒是有把生的小笼汤包进行速冻的,这样家庭住得距离近的地方还可以买回家,但也要赶紧放进冰箱零下十几度的冷冻室存放才行。至于要想随身携带作为去外地的特产,那就基本不要想了。
其实我想,大概还是南京人不善于创新,君不见连西安的羊肉泡馍都有了便捷装,保质期达到了300天,南京的鸭血粉丝汤却未见有类似的创新包装。这大概就是南京即使占据了作为未来国家中心城市和文化名城的天时、长江沿岸和京沪咽喉的地利、身为江苏省省会的人和,但在经济上,却始终不如苏州、无锡、常州等地的根本原因吧。笑谈一下,怪不得历史上在此建都的王朝除非迁都,否则一定不长久呢。
所以,笔者近来一直在考虑,是不是要未来在晚年移居他处呢?在目前阶段,各位亲朋好友们,如果我空手去拜访你们,可不要见怪哦。
哦对了,行文至最后,才终于想起来一样方便携带的特产——云片糕。
这个虽然并不能算作南京本地所独有的特产,但南京确实有此一特产。这个有我儿时的回忆——那个时候没什么点心吃。大家现在应该是不太喜欢吃这种糕点了,但好在它能够在常温下存放好长时间,而且听起来口彩也特别好,如果不怕麻烦稍蒸一蒸再吃,多少还是能恢复点原有的风味的。
最后,眼看是要到过年期间了,本堂主在这里祝大家的生活和事业,在新的一年里,像吃了云片糕一样,一片比一片高,越来越高 ! ! !
欢迎点赞和留言。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桃李堂”(ShanShui2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