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草庵里”关注
点击右上分享到
朋友圈
点击查看资料或关注
点击公众号菜单“捡漏”查看往期内容
第一部分 义庄历史
据《锡金县志》及《泰伯梅里志》记载,荡口相传为东汉孝子丁兰故里,元明以前,不甚著称。明洪武时,华贞固奉父幼武之命徙居于此,济物种德,教化家族,开发创业,奠定了族昌家富、簪缨不绝的基础,是为荡口华氏始迁祖。而其后代,皆能秉承祖风熏染,广行善举,至孝高义,以“孝”扬名,由“孝”而“义”,由此成就华氏义庄立庄之基。
在我国古代家族慈善发展史上,北宋名臣范仲淹是个标志性人物。皇佑二年(1050),其在苏州捐置田地赡养族人,由此开启“义庄”先河,使宗族救济贫穷族人制度化。
而无锡义庄,则以孝义著名的华氏义庄为始,源头可追溯到上述贞固徙荡,仁义立身。
贞固次子仲谆(兴叔),敬祖尽孝道,惠民尽已责,“割上田数百亩,置义仓,备歉赈荒,矜人茕独,轸寒拯急,凡所行乡人颂之,所云世笃其仁”(《华氏本书》)。《无锡金匮县志》将他收入《行义》类列传表彰。至嘉靖年间,华氏通八支华云,慨然“割田千亩赡族建庐”,锡邑之有义庄,由此首倡。
华云(1488—1560),字从龙,号补庵,师从南京礼部尚书郎邵宝,后来又为理学家王阳明门下,嘉靖辛丑(1541)进士,官至刑部郎中,因反对严嵩擅政,嘉靖二十七年(1548)辞官回家。从隆亭移居南郊菰川庄,筑真休园,藏名人书画,《无锡金匮县志》称“一时往来翰墨,几甲于江左”。华云之父,无锡著名富室华麟祥,据华氏家谱记述其人“施舍不倦,尤笃孝友,内外宗戚,皆有恩义,衰落不振者,力与周旋,必使有衣食田产乃已。”华云深受其父义举影响。当岁饥,出粟赈济,至累千金,最后效范文正公,捐义田一千多亩,建立了无锡的第一个义庄。可惜时局不定,义庄未及百年而废。
贞固七世孙华察(1497-1574),晚年致仕归乡后,捐资筑城御倭,丈田宽赋,并鬻田裂券周济贫民,又捐置2400亩周济族人之“役田”。役田即义田之一种,其收入用以补贴本族贫困家庭徭役之用,已经具备义庄的功能,规模也已超过了一般的义庄。
清乾隆年间,在政策的鼓励、保护下,义庄的兴建、成长与发展进入了高潮期。
荡口华氏二十二世孙山桂支华进思,“承父志,刻苦治生,节衣缩食,……阅三十余载,而家资渐溢。即割膏腴千亩为赡族田”(王会汾《皇清敕授修职郎休宁丞华君传》),经县府发给立案执帖,准予建创华氏义庄于现在的甘露茅庄,时乾隆七年(1742),义田1340亩皆由进思独置(华进思捐出义田后,请金匮知县王允谦撰《华氏义田记》作记,翰林院侍讲、书法家梁同书书写并刻碑立石,存于义庄)。三年之后(1745)其子公弼(公弼为进思侄儿,嗣进思后,为华蘅芳华世芳五世祖)将义庄移建于其所居之右,即荡口现址。这就是荡口的第一个义庄,人称“老义庄”。
老义庄赡族济贫兼顾,建祠办学并举。族人因此困可无忧、贫者有赖,里邑受益。华进思的义举成为全县的表率。之后无锡各地义庄义田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如八士过氏、鸿声钱氏、城中秦氏等,都纷纷建起了义庄。华进思的义庄事迹,不仅“叙功二邑” ,而且惊动了朝廷,令 “天子嘉之”。有安姓巡抚以为进思乃“弋名钓誉者”,后赴实地“验看因呈义田事略倍悉其详,察其人又诚厚笃实”,为“嘉生敦本之义足以表俗也故给匾以旌之”(《华氏义庄事略》),可惜所题“敦本表俗”之匾额已不知下落。当时的刑部尚书汪由敦也写下《梁溪华君捐田赡族事闻》盛赞进思“美哉,君之举乎!”,“余闻华巨族也,指以千数,得君一人而生死有托、婚姻以时,举族无流离失所者”,“……以孝为经,以仁为纬,而辅之以理,齐之以义,权之以智,盖一举而诸德皆备”。
乾隆十一年(1746),进思被授安徽休宁县丞,十九年(1754)“病卒于任”(王会汾《皇清敕授休宁丞华君传》)。丧归之时,休宁县民泪送,荡口阖族拜迎(《锡金县志·卷二十五·行义》)。乾隆二十六年(1761),江苏巡抚陈君拟立华进思纪念祠于荡口,华氏家族无比欣悦,“明陈节母及铨部公先后从祀,今得义祠,而孝、忠、节、义四面坊之额乃全”(《勖斋华公实行叙略》)。乾隆四十九年(1784),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嵇璜又作《华氏义田记》,回忆义庄建成时,“江南抚司以下俱为作记”。华进思,为荡口华氏树起了义的丰碑。
老义庄在其发展过程中,经由公弼补捐50亩,并族内慷慨之士不断捐集,至清代末年,义田总数已超过6千余亩,其规模在苏南独占鳌头,被誉为“江南第一义庄”(该义庄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现存房屋四进,保存相对完整,为典型的江南明清建筑。经过修缮的老义庄,获2009年度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优秀园林工程奖银奖)。
老义庄之后,因生活动荡,“一岁之登仓有限,而四穷之待哺殊多”,热心义举的华氏家族纷纷捐田筹款,扩建、增建义庄,以补老义庄之困。荡口先后出现了永义庄、春义庄、襄义庄等大小义庄,义田总数在万亩以上,这些义庄管理完善,有周密的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
永义庄先是由永喜支华锡麟捐田243亩,接着支华柱馨、华裕元合捐义田400余亩,并得到近20户族人的支持,捐田数达60多起,集得义田总数逾1174亩,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正式建庄。由于捐者多为平民大众,故美其名曰“平民义庄”。永义庄庄址在今青虹路居委院内,占地面积约2400平方米,建筑布局十分精美,三面环水,墙中夹有金山石柱,河端口有闸门,防盗功能完善,可惜今仅存遗迹。
春义庄,由华应斋捐田500亩,取其父华培之字春泉之“春”字命名,建于大场上。筹建过程中应斋中风猝逝,但其后裔仍按原计划建庄,除庄舍未及时建成,仓廒暂借用家舍外,赡族按顺序启动。
祖业缝纫的三省支华文奎(1852-1925),在上海开设华纶绸缎皮货庄和钱庄。发迹后在荡口购置田产,经过若干年的积累,于1924年捐田500亩筹建义庄,以“襄”字命名。“襄”是“帮助,辅佐,相助而成”的意思,因义庄成事,尚需族人通力协助,更是表达创建人赡族济困、帮助穷人之志。而襄义庄后代不辱先辈遗德,纷纷踏上革命征程,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为新中国的诞生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之前文章所讲述的华明之沈安娜即襄义庄后裔)!
而今襄义庄保存完整,屋宇规模宏大。200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进思义庄既称“老义庄”,即意味着有后来之“新义庄”(芬义庄)。
新义庄创始人华清莲(1781-1845),字芬远,秉性尚义、笃念宗亲。十数年间,他带领四个儿子(存恭、存宽、存信、存吉)含辛茹苦,节衣缩食,以筹建庄之资。他们以荡口永源酱园为基础,改进产品质量,打出品牌,并在无锡北塘买地建坊,制作鹅湖冰油。不料好事多磨,一次洪水泛滥北塘浜,损失惨重。清莲大病,自觉将撒手人寰,便殷殷嘱咐儿子:“昔葵圃公创建义庄,族中所赖非浅。今宗贫日益,待哺殊殷。我虽有葵圃公之志,然力未逮,汝等能成之乎?”兄弟四人表示一定尊父命、建新庄、创新业。
四兄弟仰承先父遗志,不析产、不析居、不析著,三代同吃一锅饭,乐善好施,尚义崇教。又精于经营,发展堆栈事业,终于积累赢利,于光绪纪年置田开庄,并以“芬义庄”之名纪念芬远公。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次子存宽的妻子钱淑人(1808~1896)。据《华氏宗谱》记载,钱氏曾精心主持荡口事务,乐于助人,每见戚族邻里疾苦,不啻身受。存宽临终捐置田租500亩,嘉惠士林,她也于晚年罄平生节缩之资,捐置“广辅田”,遗命专门救助不在义庄照顾范围内的异姓之社会四穷。
华存宽与钱淑人的儿子华鸿模(字范三,号子才,晚号子随,同治举人,1840~1911),更是不忘先父遗命,无意担任官职,一心襄助父辈经营工商。他在父叔指导下,大力发展华氏实业。他创建怀芬文社,设立蒙养讲习会,栽培里中童蒙,后改设果育学堂,又捐置无锡城里宏仁堆栈一所,以租息作常年办学经费,是养教并重的新时代儒商。
经过清莲至鸿模三代人坚持不懈的经营、扩充,又集合了原来分散的义学田、耕义田、广辅田、固本田、祭田等公田,芬远新义庄义田达7000余亩,并拥有开设在无锡城里的兴仁、宏仁两大堆栈,资金充足,周转灵活,成为江南地区实力极为雄厚的义庄。
华鸿模于宣统三年(1911)病逝,华氏产业和新义庄由其孙华绎之相承拓展。
华绎之(1893-1956),幼年就读于祖父创办的果育学堂,毕业后和国学大师钱穆一起考入常州府中学堂至祖父去世,继承祖业。这是一个勇于接受新鲜事物、顺应潮流、善于经营的实业家。芬远义庄在传承华氏义庄传统的基础上,拓展了义庄资金筹集、累积的渠道;扩大了义庄社会救助功能,成为义庄群体中的一朵奇葩。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第二部分【义庄特色】:义庄对地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数百年年,荡口义庄赡族济贫、兴学育才,在市镇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发挥了那个时期无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