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 钱钟书、杨绛及女儿钱媛一家合影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卷首语
总有一首诗,让你无法忘怀;总有一段文字,在难熬的时光里温暖你的心房;总有一本书,即使岁月安好,你也会反复摩挲。把你最喜欢的诗歌或者书籍留言给我们,我们将用声音带你再次回味。
私藏时光,念念不忘。这里是声音图书馆。
配乐:深泽秀行《久远寺有珠》;剪辑:王文浩、白洪豪
第三期 · 世间好物不坚牢
《我们仨》节选
杨绛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所。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周奶奶早已因病回家。锺书于一九九四年夏住进医院。我每天去看他,为他送饭,送菜,送汤汤水水。阿媛于一九九五年冬住进医院,在西山脚下。我每晚和他通电话,每星期去看她。但医院相见,只能匆匆一面。三人分居三处,我还能做一个联络员,经常传递消息。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人从此就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我一人了。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人生边上的智慧
——读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杨绛九十六岁开始讨论哲学,她只和自己讨论,她的讨论与学术无关,甚至与她暂时栖身的这个热闹世界也无关。她讨论的是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同时是她自己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她是在为一件最重大的事情做准备。走到人生边上,她要想明白留在身后的是什么,前面等着她的又是什么。她的心态和文字依然平和,平和中却有一种令人钦佩的勇敢和敏锐。她如此诚实,以至于经常得不出确定的结论,却得到了可靠的真理。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杨先生的诚实和认真,着实令人感动。但不止于此,她还是敏锐和勇敢的,她的敏锐和勇敢令人敬佩。
我无法不惊异于杨先生的敏锐,这位九十六岁的老人实在比绝大多数比她年轻的人更年轻,心智更活泼,精神更健康。作为证据的还有附在正文后面的“注释”,我劝读者千万不要错过,尤其是《温德先生爬树》、《劳神父》、《记比邻双鹊》、《〈论语〉趣》诸篇,都是大手笔写出的好散文啊。尼采有言:“句子的步态表明作者是否疲倦了。”我们可以看出,杨先生在写这些文章时是怎样地毫不疲倦,精神饱满,兴趣盎然,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是怎样地胸有成竹,收放自如,一切都在掌控之中。这些文章是一位九十六岁的老人写的吗?不可能。杨先生真是年轻!
文 | 周国平(有改动)
杨绛(1911.07.17—2016.05.25),本名杨季康, 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 2016年5月25日,杨绛逝世,享年105岁。
党步元,2015级食品学院本科生,河南科技学院广播电台播音员。喜欢音乐,也热爱旅行,喜欢所有一切美好的事物。认真生活,脚踏实地;不浮躁,不张扬,做最真实的自己。情事内敛,坚韧醒世,是我想成为的样子。
责任编辑 | 刘旭
特别支持 | 科院广播
编审 | 陈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