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价格分享> 乒吧器宗丨聊聊斯帝卡的那些底板吧-国球汇

乒吧器宗丨聊聊斯帝卡的那些底板吧-国球汇

2021-10-17 15:47:39

关注国球汇,分享精彩,请戳右上角↗

手机玩乒乓,就来国球汇


1、Crystal Carbo 7 NCT

看到这么一长串的字母,大家可能会觉得很陌生,但是一说出它简称的名字,大家就会知道是什么了——CC7!没错,它就是我现在的主板,号称STIGA最暴力的底板,CC7。

结构:白蜡木+云杉+碳层+阿尤斯

经过染色后漂白的白蜡木面材,如雪一般的洁白,当时刚入手的我感觉这面材不像是木头,而像是一张硬纸板。不管怎么说,雪白的板面,简洁的手柄,明确的标牌,只要见过的人应该都能够记得住它~~话说有朋友说乍一看这就一特工用的拍——007!!!

最为STIGA最暴力的底板,可以说他是凶名卓著,很多人因为怕控制不住而不敢选择CC7作为自己的武器,这也让这块极端的板子略显得有些冷门,毕竟极端的东西,一下选不好,不仅钱浪费了,还得不偿失,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有如鸡肋。不过最为终极暴力控的我,这无疑是我的首选。

入手之前,我就在想象着它的暴力,有多少弹,多少猛,多少凶……但是正手40度蓝海绵狂三贴上之后,我的第一感觉是,嗯,不错,比较弹,不过怎么没有预想的那么难控制呢?看来买错了,不是最暴力的啊!郁闷。不过加上力量爆冲之后,这款内置的暴力机器就露出了潜藏在那良好控制下的锋利獠牙——怎么出台了?怎么又出台了?我都压着了啊!

确实,作为小力量纯木,大力量碳素的代名词,内置碳素的球拍在中小力量下的表现犹如纯木,尽管多了一层碳素材料的支撑,但是在没有打透到碳素材料层的时候,他们的表现可以说是中规中矩,不过一旦打到或者打透碳素材料层,那么,他们那属于碳素的绝对力量就会澎湃而出,犹如被堵住了数日的洪水在决堤的堤坝出一般,汹涌而出,吞没一切。

CC7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中小力量下确实容易控制,没有生硬的手感,感觉还比较柔和,但是一旦大力量击球,打透碳素层的底板就会带来一股不一样的威力,出球清脆,干净利落,以极快的速度,极强的力量碾压对手。虽说这是内置材料板的特性,但是能够评上STIGA最暴力的板子,不仅仅是因为打透碳素层之后那无与伦比的速度力量,还有在大力量下也能够对球进行较完美的控制,让使用者能够放心发力,以及中小力量,仅凭内置碳素的支撑力就带来的出球速度和控制,才是CC7称霸一切,成为STIGA暴力之王,凌驾于众多暴力板的核心因素。

2、Crystal Carbo 5 NCT

看到这个名字,联想到上面一个帖子,大家就都能够想得到它是谁了吧,没错,就是CC7的同胞弟弟——CC5~~~

如果说CC7是一位武力无双,独孤求败般的武林高手,以绝强的暴力碾压一切,那么CC5更像一位智勇双全的一流高手——虽没有达到像他哥哥一般无视任何智谋碾压一切,但凭借着智慧加上自身的武力也足以傲视群雄。

除了名字和标牌,以及手柄上颜色的细微差别,力材的差别之外,贴上胶皮的CC5和CC7貌似都一个长相,但是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比起CC7在中小力量上强大的底劲和弹性,CC5在中小力量上的表现更接近纯木,而且不同于CC7的清脆透板,CC5反而有一种发闷的感觉,不通透,弹性一般,感觉就像是买到了一块劣质底板,甚至连一些品牌的低端拍的手感都不如。但是尽管手感发闷,但是打出去的球还是相当有质量的,不同于相同感觉的劣质球拍,打出去的球完全没有质量。话句话说,这就是谋士的风范——嘴上说的,未必等于心中所想,手中所做。手感反馈不好,但是打出去的球却远比手感所反馈的要好得多。所以很多人不一定会适应CC5,甚至会感到失望。大力量下,CC7是那种直接强力的爆发,不带任何掩饰,发力多强,威力就有多强,甚至放大。但是CC5则不是,这位懂得深藏自己的谋士犹如待嫁闺中的古代千金,尽管快要出嫁,还是忍不住遮遮掩掩,不肯体现出自己真正的威力,只有真正力量到达一定的程度,你就会发现,原来CC5也可以这么暴力,也可以这么爽,原来发闷的手感也已经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那种酣畅淋漓的爆发,犹如古代被逼上绝路的人民,,虽不如CC7摧枯拉朽,但也是势不可挡。

CC5的手感要比喻起来还算容易,但是对比起来就有些复杂了,这款板子的位置在STIGA的图中很奇怪,尽管与CC7最接近,但是位置却居中,甚至不如一些纯木。它拥有着很多经典底板的优点,感觉没什么特色,但是手感又极其特殊,就此一家。打出暴力之后的拉球,有着萨碳的稳健,OC的吃球感,碳板的速度,狂王的旋转,但是又没有OC的狂王那么费力,不像萨碳那么柔和易防,加上优良的持续性,可以说体现了一个谋士的风范——一旦进入我的节奏,就被我一步步压制到死,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不过指向性一般,而且对于力量的要求虽不如OC之高,但也不低,加上需要良好的手感来调节发闷的感觉,所以这和CC7一样,并不是一款适合大众的底板,但是确实是一款很耐打的底板,你的每一次进步,或大或小,你都可以从CC系列中找到感觉,而它们,也能一次次地带给你惊喜。

3、Clipper Wood

看到这个全称,可能有些人一下反应不过来,但是说到他的全称,如果还反应不过来,说不知道的,不是小白就是伪器材,甚至连伪器材都不算——CL,这款刘国梁曾经的利器,这款经典中的经典的底板,有几个人敢说不知道?

这是款纯木七夹的标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堪称最经典的底板,这是款可以搭配近乎任何套胶的底板,这是一款争议最多的底板,这也是一款中国专业队应用率最多的底板——专业队的练功板,人手一块。

结构:林巴+阿尤斯+阿尤斯+阿尤斯

这是一块软七夹,这是一块硬七夹。就这样,争议就开始了。从结构上看,林巴面材加上三层阿尤斯结构,这块底板确实软的可以,但是从手感上来看,确实硬的要死,这么一个矛盾的结合,诞生可这块经典的板子。

不需要累赘的叙述,因为不适合它,你只要知道,它是最好的练功板之一——极低的容错,让你在击球只要稍有不对,就果断失误,所以,这不是一块能够轻易驯服的底板,这不是一块能够轻易上比赛场地的底板,但是,有它的存在,你那些细微的毛病和失误都可以找出来改掉,帮助你一步步迈向更强,,出门打死人。

它是七夹的标杆,正如正手套胶都拿来跟狂三比较,反手套胶都拿来跟T64比较一般,纯木七夹,都是拿来和CL进行比较的。它硬,但是手感通透,反馈清晰,指向性好,一分力一分效果,不浮夸,也不过分低调,忠实地反映使用者的各种细节。

它百搭,无论你拿什么套胶,它都可以配得上,不会出现那种不兼容的感觉,就如大海一般,无差别地接受各种水源的出入,江河也要,溪流也罢,一视同仁。它可以忠实地反馈各种套胶的性能,不放大,也不缩小,可以让使用者专心考虑适合自己的配置而不必担心底板的影响,也可以为测评做出一个准确的评判。

它便宜,不像别的底板,动辄大几百上千,还要担心不适合你,它肯定适合你,只是你没有适应,只要你适当练习就可以。

它是STIGA的代表作之一,不仅仅因为名气,因为性能,还因为品控,一块CL一种样,有极品,也有次品,这,要看你的人品~~~

补充:CLCR,CLWRB,CLCR WRB

CR是紫外线照射技术,将面材的上三分之二的部位,也就是那一个弧线的上端的区域用紫外线照射处理,使该区域的面材出球速度提高21%。

WRB是空心手柄技术,将实心手柄的一部分掏空,变为空心手柄,是底板变轻,重心靠前,并使震动减小。

4、Clipper CC

好了,也不吊大家的胃口了,前面说了CL,当然要把CL系列的全部先搞定啊~~所以这一楼果断来说CLCC~~~

结构:林巴+阿尤斯+阿尤斯+阿尤斯,六层碳素胶水粘合

碳素胶水粘合是STIGA的一项绝技,很多球拍,名字中带有碳字,却找不出实际存在的碳层,就是碳素胶水这货的原因。碳素胶水在STIGA的很多型号的底板中都出现过,比如大家所熟知的红黑,纳碳之流,而这块CLCC,也是碳素胶水的产物。

对比CL的侧面结构图,我们会发现,CLCC和CL别的几个系列并没有差别,可以说是一模一样,所以说不看标牌和小红字,你们是区分不出CL和CLCC的。因为结构的一致性,所以可以想象,其性能也和CL基本相近。事实确实是如此。当然差别肯定是有的,不然那六层碳素胶水拿来干嘛?

有人会觉得,使用碳素胶水之后,会不会影响手感?会不会加快球速而更难控制?脱板更快了么?这些担心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似乎STIGA就像和大家开了一个玩笑,颠覆了一些朋友的某些观念。相比于它的祖先CL而言,球速是略有加快,底劲也自然更加强大,但是控制似乎反而更好了一些,球速的加快似乎并不影响到持球的时间,反而会比CL的持球更好一些,不是说比CL软,而就是持球感更强,心中更有数。在拉球制造旋转的时候,感觉和CC5类似,心中有数,手中暴力,当然,也没有CC5那种发闷的手感。

如果说CL是一个刚刚入世不久的年轻人,锋芒毕露,做事凭借着一股冲劲,初生牛犊不怕虎,那么CLCC就是一个成熟稳重的成功人士,不仅拥有着CL一般的杀伤力,而且后劲更足,手感更扎实,稳定性更好,不像CL那样瞻前不顾后,堪称最全面的板子之一,但是其杀伤力也足以使之排入暴力板之流。

配胶一如CL般百搭,不比去在意底板的因素,只需要考虑套胶性能即可。

5、Offensive Classic

你可以不知道CC7,你可以不知道水晶系列,但是作为一个会打球的人,就想知道CL一样,你必须,也绝对会知道这款底板,这款不逊于CL的经典底板。它号称五夹经典,号称弧圈机器,就像CL是纯木七夹的标杆一般,它就是纯木五夹的标杆,衡量一块弧圈板的标杆——OC。

结构:KOTO+云杉+阿尤斯 林巴+云杉+阿尤斯

作为王大力的成名底板之一,OC的弧圈性能毋庸置疑,堪称经典,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算是无法超越,其结构也号称经典结构,无论是后面的狂王,YEO,还是VPS之流,本质上都是继承了OC的这种弧圈结构,所以我们把经典弧圈板的结构也叫做OC结构。这里说明一下,为什么上面说的结构有两种?我经过查阅一些资料得知,老版的OC采用的是叫硬一些的KOTO面材,改版之后的新OC采用的就是更软一些的林巴面材了。

弧圈机器,顾名思义,可以看出行OC在弧圈方面的强大。良好的吞吐感,那种把球吃进去再用力甩出来的感觉无疑是OC粉丝的最爱。不过那个时代的球板就像二代战斗机一般,要哪一项性能强,就专门出一款单项性能强的底板。就弧圈能力而言,OC确实可以说是引领了一个时代,虽然现在很多弧圈能力不弱于OC的球板问世,其余性能也超越OC,但是单单从弧圈性能而言,OC还是不逊于它们。OC的弧圈机器的称号可不是白来的,或许某块板子的弧圈球的某个性能超越OC,但是就弧圈这一技术而言,各项指标完全超越OC的貌似还不存在,旋转,速度,力量,底劲,可以说,OC这个弧圈的代名词无法更改。

说了那么多优点,也要说说缺点。第一就是击打,很多人都说OC的击打很弱,确实,相比于OC的弧圈性能,击打确实是弱了,不过这里想说几句,1,、OC弧圈性能太出众,所以击打弱的特点也就格外突出;2、OC已经对击打有所保留,并不是弱到不能忍受,还有一款更不能忍受的在后面;3、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弧圈要求的是底板的形变要足够,击打则是要求底板形变越小越好,两者本就矛盾,无可厚非;4、OC所处的是小球时代,小球时代旋转才是王道,所以OC偏重旋转也是时代因素。第二说的就是反手,OC反手确实相比于正手的强大弱了很多,这是公认的,不过还是有原因的——时代因素,当时的打法是正手的天下,得正手者得天下,所以大力应运而生,自然,为了正手弧圈的性能,底板在制作方面必然将形变方向偏向于反手,这也导致OC反手的形变不如正手,加上OC本身的结构限制,造成可OC软而无力的反手。

其实OC到现在还能站得住脚,不仅仅是因为其弧圈性能出众,众多的套胶选择也可以弥补其性能上的短板。正手的经典配置自然是狂飚,不过为了追求速度,可以选择硬度较高的狂飚,一般纯OC以40度狂三和39度狂二为分界线。此外为了迎合如今的时代潮流,OC的使用者也可以换上软弹或者稍微硬弹的一些外套,属德套最佳,日套次之,软弹的外套不仅可以保留OC的吞吐感,发力也更轻松,还能够增加出球的速度。

此外,OC也运用了CR,WRB,纳米面材等技术在保留击球手感的同时来增加其出球速度,不过纳米OC个人认为纳米涂层的技术略有不过关,手感稍微不怎么通透,不过对于业余来说并不影响。

6、Offensive Classic Carbon

就像CLCC单独拿出一层楼写一样,这一楼,属于碳素OC——OCC。

CR、WRB作为一项技术对于底板进行升级,本质上并没有改变其结构,所以不放在一起说,但是添加了碳素胶水的CL CC,则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改变了其结构,单独一层楼也就说得过去了。OCC则不同于CLCC,它是添加了两层薄碳层的OC。

结构:林巴+云杉+薄碳层+阿尤斯

新时代的弧圈经典,OCC可以算作其中一员。加碳技术纵横的今天,将原来的经典板型加碳已经不是什么新奇的想法了。作为OC的改良版,OCC虽说没有什么重大的改变,不过进步还是有的,无外乎大力也曾使用过这款底板比赛。

话不多说,对于OC,上一贴的叙述已经足够,相比于OC,OCC的进步在于技术的革新所带来的手感的变化,弧圈的速度变快了,击打变得有力了,反手不是那么弱了,这都是进步,不做多余的叙述。保留了大部分OC弧圈手感的OCC,可以说是经典底板的改良品之一,不过击球的手感更加的柔软,应该是选材的原因,也是STIGA公司有意而为之——一是为了保留OC的手感,为了加碳之后增加刚性的OCC能够拥有原来的弧圈手感而降低了选擦的硬度,二是让使用者能够更容易地打到碳层,体现底板的刚性,可以说是用心良苦。

整体来说,OCC确实不错,符合新时代的需求,配胶方面和CR,纳米OC类似,硬度减一即可。

7、Allround Classic

这是一款经典,经典中的经典,无人可以否认的经典,但是,这又是一款冷门,或者说比起现在STIGA的别的板子来说,没那么热门。小球时代,这是一款使用率最高的底板,稳定,柔和易控,不错的旋转制造能力,都是别的板子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就是AC!

结构:林巴+阿尤斯+阿尤斯(LAA)

软,不弹,这是如今AC的使用者的一致感受。确实,作为小球时代的经典,在旋转方面有着优异性能的AC在如今追求速度的大球时代已经跟不上什么步伐了,毕竟作为经典的LAA结构的AC,它的强项在于旋转和控制。有认真看我的贴子的吧友应该记得,我在写OC的时候曾经说过,OC虽软,但是对于击打还是有所保留的,另一款板子对于击打基本没有保留。没错,我说的就是这款AC。使用过AC的朋友应该都能感受到,AC的击打能力比起OC还是有所差距的。

有人想说,为什么AC已经如此跟不上时代了,为什么还是没有被时代所完全淘汰呢?这个问题问得好,确实,从各个方面看,似乎AC的存在对于如今的时代而言,已经没什么值得留恋的了,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么?我们可以分析一下。

首先就是我们所说的吃球。刚刚就说到,AC的击打能力不如OC,这没有错,确实如此,但是手感上是完全一样的么?不是的。AC的吃球深度反而没有OC那么深,那么是什么让AC的击打能力如此之差呢?这就是LAA结构的魅力之一了。AC的手感不是OC那种吃球,裹球的感觉,而是停球的感觉,对的,是停球。球在吃到一定深度之后,就不再继续加深底板的形变,而是停留在底板上直到出球,所以在击球的时候,OC必须充分发力来制造旋转和速度,不然球就会因为底板的形变而脱离底板,造成力量不足而下网。但是LAA结构的AC在吃球吃到一定深度之后就会基本没有什么形变,不会因为力量的不足或者减弱造成下网,所以发力的要求也不会太高,而且因为持球(不是吃球)的时间长,足以依靠动作,发力,板型的变化来控制球的落点,旋转,这也是AC控制好的原因,所以说尽管AC的击打和弧圈都不如OC,却没有被淘汰出局。

还有就是控制,指向性等一些因素,之前也说了控制的原因,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因为业余界的乒乓球不同于专业界,可以依靠控制去打败对手,而AC这样控制很好,容错很高的底板,自然是首选。

还有就是,业余界乒乓球尽管改大球了,但是旋转还是主要的制胜手段之一,尽管速度的因素地位因此提高,但是旋转因素却没有像专业界那样被打压比较多,所以说AC还是一款可用的底板。

至于CR,WRB,纳米什么的,和OC系列的同出一辙,楼主就不再赘述了。

8、Allround Evolution

我们都说AE是AC的进阶版,EG是AE的进阶版。且不说后半句的争议,就前半句来看,我还是同意的。说完了AC,那我们就来说说这款AE吧。

结构:林巴+云杉+阿尤斯

相比于LAA结构的AC,AE将力材换成了云杉,不必说,自然是强化了其击打的能力。就球速,力量上而言,AE确实堪称AC的进阶版。而由LAA结构更改的AE的结构,和如今的OC结构是一模一样的,但是因为制作理念的不同和我们不知道的原因在内,AE的手感和OC的手感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说实话, 我觉得AE是一款经典,一款堪比CL,OC的经典板子,也是一款不亚于CL的练功板。但是和CL不同的是,AE作为练功板的特点不是说如何差,如何规范动作,而是如何发力,如何培养手感。

AE是一块均衡的板子,就像各项均衡的VISCARIA一样,也可以说AE是纯木版本的VISCARIA,但是不同的首先就是纯木的手感,其次不同的就是,VISCARIA是月发力越稳,而AE则是稳定不变,不管大力量还是小力量都一样稳,既不增长也不减少,这就要求使用者要有良好的控制和发力的能力。

不同于CL,AE无论从结构,还是设计理念上来说,都是一款不折不扣的弧圈板,但是相比于OC,AE更适合如今弧圈的潮流,尽管结构相同,但是比之OC而言有了相对更快的速度和低平的弧线,个人感觉比OC更加适合如今的时代。当然,是对那些新手以及刚进阶的球友,和对于经典执着以及AE手感的球友。

9、Energy Wood WRB

知道大家等很久了,知道大家准备好西瓜刀准备来成都砍我了,为了我的人身安全,所以还是像女生挤乳沟一样挤时间赶紧把这家伙的测评上了吧。没错,这就是贴子里大家一直在等待的EG。

结构:林巴+科技木+阿尤斯

上一贴说了,有人说AC是AE的进阶版,EG是AE的进阶版。这话后半句可能有些人不赞同,因为也有AE就是EG实心手柄的版本的说法。不管怎么样,个人觉得把它们三个作为一个系列的底板还是有点道理的。从结构中,我们看到了一种不同的材料,名为科技木,其实科技木并不是某种木材的名字,EG的科技木其实本质就是阿尤斯木,多片阿尤斯薄片粘合成木块,然后“横向切割成片的科技木。这就是EG不同于他的两个哥哥AC和AE的地方,也是感觉不同于其余纯木板的地方——力材的结构并非是一块完整的木材或是传统拼接方式的木材构成,这也是对于以上两个言论反对的一个重要的依据——毕竟结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但是个人来说还是比较赞同这些说法的,尽管是科技木,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属于经典的LAA结构的,不过就是进行一些特殊的处理,这种处理手法也是STIGA的强项,从CC系列,VPS,以及最新款的翡翠等都可以看出。个人觉得说是同一个系列,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手感上的相似度比较高吧。

这款底板,同样是贴吧的经典,同样是大家口中经常提到推荐到的不亚于CL的练功板。作为杀神曾经的武器,我们可以看出这款底板骨子里的暴力,但是从它柔和但是不软弱的手感,以及击球时那种拥有强大力量底蕴的感觉,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款比较温顺,但是不乏暴力的底板。拉球时候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底板的柔和,咬球,但是不同于OC那种深陷的裹球,而是更接近与AC的那种持球,但是又比AC有底劲,暴力得多。击打的时候可以感觉到底板所蕴含的能量,那种喷劲,但是不同于那些暴力的硬板一般不吃球,碰板就飞不易控制,尽管击球很喷,但是还是能够感觉到那种持球,掌控球的感觉,能够轻松地控制,却又不想OC之类的软板,吃球过深,击打软弱无力。可以说有一种纤维的感觉,无外乎有人说过想在纯木中找到打纤维板的感觉,那就用EG吧。

就配胶而言,EG这三兄弟的配胶个人觉得就是百搭,同CL一样,只要考虑套胶的性能以及软硬程度就可以,而不必多去担心底板的支撑以及兼容性。

10、Allround Classic Carbon

说了AC,不说说ACC怎么可以?虽然性质和OCC与OC的性能差别不大,但该说还是得说说。

结构:林巴+阿尤斯+碳素+阿尤斯

如同OCC在大芯的两侧增加了两层薄碳层一样,ACC也是如此。两侧阿尤斯之间加入了一层薄碳层,不仅增加了底板的刚性,又适当地保留了原有的特性。个人感觉不同于OCC与OC之间区别的是,ACC与AC的区别似乎更大,应该是因为AC跟软吧。加上了两层碳素的ACC感觉硬度甚至接近YASAKA的YSC,不过不同的是重量更轻。

加上碳素的ACC在弧圈方面还是一样的优异,甚至对于如今而言,ACC的弧圈性能比之AC高上了好几个档次,此外,击打也是增强了不少,不过还要说一句的就是,尽管击打能力提高了很多,ACC还是一款不折不扣的弧圈板,击打和直板的推挡还是会略有发飘,不同于YSC击打的那种实在感。不过ACC的优势在于其重量偏轻,可以配上些弹性,重量都较好较高的套胶使用,即弥补其性能,也不会过于沉重,比如吧友们经常吐槽的蓝火锐煞之流的重量级套胶。

11、Carbon 7.6 WRB

其实这里是我的安排失误,也是没考虑周全。按道理我应该在上完CLCC之后就介绍这款底板,结果漏了,不过没关系,这里写也行。说到暴力的STIGA底板,大家会想到什么?一般人肯定会说是红黑,纳碳,很少有人说到CC7之流。没错,这层楼的主角就是红黑碳王7.6。

结构:林巴+阿尤斯+阿尤斯+阿尤斯,六层碳粉粘合。

为什么翻译成红黑碳王,因为整块板子的主调就是红和黑,象征着血腥的暴力。为什么是7.6?因为是七层纯木六层碳粉粘合。这样的后缀在STIGA的底板中比比皆是,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红黑的手感,或者说STIGA碳素胶水和带上某些添加物的胶水所制造的底板,都有着那种纯木的手感,碳板的威力。

可以看出,红黑的结构就是CL的结构,但是不一样的是红黑的厚度相比于CL会更加的薄一些。不要小看红黑薄了这么一点点,但是也就是这样一点点的厚度,让这个板子不同于和他同结构的CLCC。相比于CLCC,红黑的弧圈的优势更加的明显,也就是说,红黑制造摩擦的能力比之CLCC更强。但是,不要因此以为红黑的击打就不行,事实上,红黑的击打能力也是十分出色的。毕竟六层的碳粉粘合,不暴力是不行的。

红黑这款板子其实现在已经可以说是一款偏暴力的弧快板子了,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就是其性能,虽然暴力,但是控球并不差,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纯粹的暴力,而是一种可控的暴力,不论是击打还是爆冲,红黑的力量速度都不差,但是手感又接近纯木,有着很好的控制能力,不会乱弹,但是也不会无力。天花板还是比较高的,发力较好的人不用担心天花板的效应。第二个就是一个历史了,有的老球友会说,你说的不对,红黑就是一款暴力不易控的底板,就是那种一板过的底板。我并没有否认,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用的应该是06年以前的红黑。红黑在06年的时候改版过一次,将底板的重心稍微靠手柄部位上调了一点,也就是说,06年以前的红黑重心更低,更暴力,更难控制,配合有机胶水,完全是可以一板过的。也正是如此,STIGA公司为了红黑能够更加的大众化,或许也为了以后的暴力板能够更有市场,于是上调了一点红黑的重心,减弱了红黑的威力,也加强了红黑的控制。

红黑的配胶和适应的打法很广泛,不仅仅是双反,配上颗粒胶也是一样的给力。快弧,弧快都能够hold得住。我一个朋友红黑反手长胶也打得非常不错,在加拿大打省队。所以说,红黑是暴力的代名词之一,这没错,但它并不是那种野蛮的代名词,或者说,06年的时候,红黑完成了它从野蛮到暴力的转变,也完成了它大众化,适应更多球友的转变。可以说,我很喜欢的几款底板中,红黑就位列其中。

12、Carbo 5.4

很多人应该想得到,红黑7.6说完了,下一个应该就是红黑5.4或者SENSE76了。没错,这一楼说的就是红黑7.6的弟弟,红黑5.4。

结构:林巴+阿尤斯+阿尤斯(自己推测的,查不到,应该是这个)

说到54,很多人都会想到钛54,确实,相比于红黑54,钛54确实出名得多,至少楼上很多要求我上钛54的,却没看见一个要求我上红黑54的。

红黑54出的比较晚,所以很少人知道是正常的,我也是在我一个朋友的弟弟手中看到的。相比于红黑76的结构,我们可以看出,红黑54的大芯是相当厚的,也就导致了红黑54的厚度并不亚于76,,而且这种厚度的大芯虽不比76的三层阿尤斯大芯强,但是估计也差不了多少。

红黑54既然冠以红黑之名,那肯定的一点就是暴力。确实,尽管是5夹结构,但是54的击球感觉仍然有76的那种纯木的手感,碳板的出球。不过相比于76来说,54的手感更柔和,旋转的制造也稍微比76略强一些,总体感觉来说,就是相对柔和一些的76,和SENSE的感觉更加接近一些。

13、Sense 7.6

说到76,大家自然而然的也就想到红黑,不过很多人也能想得到这层楼的主角,就是号称红黑76的进阶版,SENSE7.6。

结构:林巴+阿尤斯+阿尤斯+阿尤斯,六层碳素胶水粘合

结构是我自己推测的,因为网上找不到资料。介绍中说是红黑7.6与NCT技术的结合,所以应该没有改变

与红黑相比,SENSE在外观上让人感觉到的不是红黑那种朴素的血腥暴力,而是一种高大上的感觉,雍容华贵的咖啡色让人不敢想象这竟然是红黑的进阶版。不过从性能方便来说,,作为红黑的进阶版,它非但不比红黑暴力,反而略有不如,而稳定性这是增加了很多,加上红黑06年的一次削弱,让我们不禁想到,难道斯蒂卡公司要让红黑和与其有关的型号都一改本性,变得绅士一些?

不过就全面性而言,SENSE确实比红黑更为出众一些,尽管暴力程度略有不如,但是对于业余选手来说也是足够的了。如果说红黑是一匹还未驯服的汗血宝马,那么SENSE就是一匹刚刚被驯服的汗血宝马,虽说烈性略为不如,但是更容易掌控发挥出其性能,而稳定性这东西相对于暴力而言,不管是业余还是专业都更加注重,毕竟稳了才好发力,才能暴力。

其实把SENSE单独拿出来说挺多东西说的,但是拿来和红黑一起说,除了更稳定之外别的也都差不多。纠结于红黑和SENSE的朋友其实只需要考虑自己需要的是稳定还是暴力罢了。

14、Rosewood XO

说到XO,大家肯定会想到轩尼诗XO之类的高大上的葡萄酒,当然,也会有的家伙会往这某种造人运动上想去,不过这个先排除在外。XO的本意在这里不详细解释,就粗浅地先给大家解释一番,是法国白兰地的一个级别,而且是最高级的级别,八年以上的干邑才能称为XO。可以想象,XO是有多高大上。而这块被赋予XO名字的底板,无论价格,还是品相,无疑可以算是乒乓球拍中的XO。

结构:玫瑰+林巴+阿尤斯

结构上看,这是典型的经典弧圈结构,即OC结构,有所改变的就是面材由寇头或林巴换成了更硬的玫瑰木。这个改变其实很多人都做过,将OC结构的面材置换成更硬的木材,使之增加出球速度,个人觉得最成功的一款还是YASAKA得YEO,将面材换成稍硬的黑胡桃木。而斯蒂卡的玫瑰系列和黑檀系列也是如此,不同之处在于面材换成了更硬的玫瑰木和黑檀木,还加上了独有的NCT技术。所以也造就和不同于别的底板的特别之处。

相比于我们常见的寇头,林巴,白蜡,胡桃等几种材料来看,玫瑰木的木质更硬,所以相比于一般的纯木五夹,玫瑰系列的纯木五夹更难打透,但出球速度也更快,打透了威力更大。

以上都是玫瑰五夹与我们常见的纯木五夹的简单对比,下面我们就来说说玫瑰XO这款底板。

说实话在使用这块底板之前,我一直对其的期望都是很高的。虽然结构与玫瑰5相同,但是价格却贵了很多——介绍上说玫瑰XO的面材不是自然风干,而是经过了特殊的处理。怎么样处理我不清楚,不过对于这种高大上的东西我们自然很是追求。不过当我真正使用这款底板的时候,却感觉到幻想果然是幻想,现实还是现实。

当然,不是说玫瑰XO不好打。确实,玫瑰XO是一款经典的底板,不过对于现在的我来说,确实感觉不太适合。出球速度,拉球的旋转可以说是很不错的,整体的手感还是很好,手柄也是比较舒服,是一款中规中矩的弧快底板。击打,摩擦都很不错,但是震手感略强,甚至感觉超过了同结构的玫瑰5,当然,原来的我还是很喜欢这种震手的感觉的。这种震手感又不同于我们常说的震手,虽然感觉略强,但是又感觉不怎么强,这说起来挺矛盾的,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其实玫瑰XO的并不是很震手,不过底板反馈还是很清晰的,所以说就会有了这种感觉。这也从另一个方向看出,玫瑰XOde小球控制室很好的。可以说,打习惯了狂王,OC的朋友,或者是打YEO的朋友,想要通过器材在不改变或不多改变手感的情况下增加出球的速度,玫瑰XO是一块非常不错的选择。

15、Rosewood NCT V

说到了玫瑰系列,刚说完玫瑰XO,肯定要说说同结构的玫瑰五。虽然说结构相同,但是手感上面却感觉不大相似。

结构:玫瑰+云杉+阿尤斯

说到玫瑰系列,大家想到的一般来说都是玫瑰5和玫瑰7,确实,对于一般的球友来说,对于5和7的关注肯定是大于XO的,那么我们就来聊聊玫瑰5吧。

作为传统观念的底板,玫瑰5没有像XO一般用什么特殊的手法去处理玫瑰面材,而是自然风干。所以手感上也类似于传统的硬木五夹。相比于传统的硬木五夹,玫瑰5因为面材的材质,所以手感上相对会更硬一些,自然的,中小力量的击打也就更暴力一些,也相对更难打透。大力量下外硬内软的感觉也就更加地明显一些。总体来说,还是一款手感比较正常的硬五夹。

相比于玫瑰XO的震手,玫瑰5会显得略为的扎实一些,击打更为舒服,但相对的,弧线的制造也就更加的难一些,低平一些,可以说,玫瑰XO和玫瑰5相比,XO更像是一款传统的弧圈板,而玫瑰5更像是快攻板。但是也就是和XO相比,和别的底板相比,玫瑰5算是一款很不错的弧快板,击打有力,速度快,弧圈的弧线和速度也都很不错。

我觉得最应该说的一点就是配胶~相比于XO,玫瑰5更适合正手狂系天系,反手外套的中国式的配胶,而XO更适合两面外套的配胶,如果要上国套最好是软一点的天三,如果上硬度较高的狂系则会有种阻隔感和分离感,软的有略感无力,相比之下,软弹的外套更适合震手的XO。而玫瑰5更为扎实,配上狂系也更文稳健暴力。当然,个人感觉,仅供参考。

16、Rosewood NCT VII

说完了玫瑰XO和玫瑰5,当然要说说玫瑰七咯,对吧?作为玫瑰系列中的七夹,在如今的无机时代很多人都偏向于使用它,当然,我见过的还是直板的偏多,尽管厚度比五夹厚一些,但还是挡不出大家的喜爱。

结构:玫瑰+阿尤斯+阿尤斯+阿尤斯

与玫瑰五一样洋气奔放的外表就不再赘述了,我对这款底板的评价挺高的,至少我觉得目前市场上的七夹来说,玫瑰七要比堪称经典的CL好用一些。

七夹的优点大家都知道,相比于五夹而言,七夹的优势就在于球速更快,击打更有力,手感更扎实,不震手。玫瑰七作为一款成功的七夹底板,可以说这些都做的很好。不过既然是七夹,肯定就会有人拿来和CI进行对比。我只能说,作为练功板,它没有CL的低容错可以纠正错误的姿势,价格上也远远贵于CL系列的底板,似乎它毫无优势。但是错了,虽说是在CL的基础上,将面材换成玫瑰木,似乎除了加快了一些出球的速度之外没什么变化,但是不得不说这就是优势之一,比CI强劲的速度,无论就弧圈还是击打而言,都在无形中提升了其性能。通透的手感不比赘述,还有最突出的就是甜区的加大。相比于CL而言,玫瑰七的甜区更大,也就是提升了其容错率,可以说,在比赛当中,一点点的差距都会是致命的,而玫瑰七能够在保证速度质量的前提下增加容错,依然是难能可贵。

17、CRW VII

说一个系列肯定要说完,作为没有以玫瑰开头的玫瑰面材底板,在一出来就受到了很多的关注——它有着另一个名字,或者说外号:玫瑰CL,因为它的结构就是换了面材的CL。但是略有了解的人都会发现,虽然换了个名字,但是其实它的本质却和玫瑰7一模一样,同样的结构,几乎同时推出的时间,为什么要出这款底板呢?这就是我要说的CRW。

结构:玫瑰+阿尤斯+阿尤斯+阿尤斯

同样的结构,不同的手感和性能,在底板之中确实不算少见,别的不说,就OC结构的底板一看都是一大堆,OC,狂王,VPS……但是且不说厂家不同,时间相差比较大,运用技术不同,就单单性能也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像斯蒂卡公司这样创新的结构在短时间之内推出两款相同结构的底板还是基本没见过的。那么,CRW到底和玫瑰7有着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

大家如今都在追求速度与旋转的结合,对于纯木球拍自然是喜欢那种五夹的旋转,七夹的速度的底板。确实。对于旋转和速度的选择是很多球友选择底板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一个很容易纠结的问题。个人感觉,目前来说,对于这两个因素能够完美融合的底板还没出现,但是理论上也不可能出现,不过做的比较完美的确实还是有的,比如这款CRW。

在斯蒂卡公司的介绍中,CRW的地位在于CL与玫瑰5的结合,也就是快攻与弧圈的结合,但是也会让人有错觉,是不是这款底板速度没有CL快,旋转没有玫瑰5强?答案是——不是。CRW的出球速度相比于CL来说更快,比同结构的玫瑰7也差不了多少,但是弧圈性能更好,旋转的制造强于CL与玫瑰7,而且没有什么震手感,扎实程度相比于玫瑰7更差点,相比整体跟偏向弧圈的手感。可以说,这款底板的全面性更好,更强,比之传统手感的七夹适合更多的人,不过价格嘛、、、咳咳、、、你懂的。


感谢乒吧沧玄苍宁提供的分享!同时也欢迎更多对器材感兴趣的朋友参与我们在乒乓球贴吧开展的活动,将你们的器材分享发送给国球汇哦!~

观看更多乒乓球精彩视频,关注国球汇微信号后请点下方菜单栏“国球汇”,或者直接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