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价格分享> 【纵论】江西城市内涝成因及对策

【纵论】江西城市内涝成因及对策

2021-04-05 13:53:13
        随着江西省城市和经济的高度发展,城市内涝问题到了需要迫切解决的地步。两年来,南昌、上饶、宜春、吉安、赣州等市20余个县级以上城市因强降雨导致发生不同程度内涝,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一定的人员伤亡。为了减少城市内涝灾害发生的频率,确保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必要对内涝产生的原因及应对之策进行分析研究。
        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丰沛,多年平均降水量约1634毫米,但时空分布不均,差异较大。4—6月是全省降水最集中的季节,经常出现大范围的短历时强降雨。在主汛期结束后的7、8月份,受登陆台风外围残留云系影响,短时降雨强度极大。

         一般来说,内涝的形成与地形地势有较大关联,常说的内涝点多处于低洼地带。地势比较高的地区不容易形成积水,例如苏州、无锡等老城虽然是水乡城市,但是因为老城都选择地势较高的地区,所以不怎么容易形成积水。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扩张,可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小,城区也不得不建设在地势低洼地带。如南昌市京山老街是典型的低洼地带,也成为南昌内涝的必淹地带。



,近20年来江西省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镇人口基数快速增长,城市规划部门不能完全预料到城市发展的最终程度,在管道建设初期,忽略了周边区域规划,导致排水系统的建设无法一步到位。但随着新开发区域逐渐成为城市中心区,以前的排水管网显然不能满足急剧膨胀的排水需求。
        受限于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及地理条件限制,部分城市未经科学论证或论证不科学,盲目采取大规模地平移山坡、回填低洼地,甚至填湖造地等措施拓展城市建设,使得原有涵养水分的土壤与植被减少,低洼处用来蓄水滞洪的水渠、鱼塘、湿地、湖泊也减少,造成城市蓄滞能力逐年减弱,自我消化雨水能力自然降低。
        “城市修到哪里,积水就在哪里”,在建工程引发城市内涝的问题不断凸显。大致有三类:一类是“比较负责任”的在建工程,开工前向水务部门申报了临时排水许可,并设置了临时排水设施,但已迁改了原来的排水管网,或者改动了河道,降低了排水系统的过流能力;第二类是“不负责任”的在建工程,不按规划排水,改变排水管网甚至破坏周边排涝系统,对城市排水设施安全运行造成极大危害;第三类是“完全无良心”的在建工程,私自将含有大量施工泥浆、泥沙的污水排入城市排水管网,造成排水管网堵塞,人为地加剧了周边区域的内涝风险。
        城市中最容易发生排水管道堵塞的地方是餐饮业集中地区,餐饮业清洗产生的废水含有大量菜叶、瓜果皮、动物毛皮等,这些物质和排放的油脂混合,经长期堆积,就会形成极为黏稠、发酵膨胀的物质,严重阻塞管道。如在南昌市南京东路何新村及学院路等餐饮业集中的片区,垃圾就经常堵塞排水管道。生活中,有些市民、清洁工为图便利,将生活垃圾倾入排水管网,都会严重影响管网的排水功能,一遇较大降雨,便形成积水点。
        面对日趋严重的城市内涝问题,《江西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通过自然水系建设,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促进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在未来几十年内,江西省的城市化进程将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大中城市的规模必将进一步扩大。鉴于内涝产生原因的复杂性、科学化管理机制等方面不完善、传统防治观念的局限性,全面、系统、有效地解决城市内涝仍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笔者认为,对于江西省的城市内涝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发力。
        提高认识,规划先行。各地各部门要以促进水资源有效利用,改善城市水生态,提高城镇化质量,增强城市防涝能力为目标。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立足实际、适度超前的原则,紧密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城市发展、已有蓄涝排水设施建设等实际,研究截洪、分流、调蓄措施,高水平规划城市排水工程,使排水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同步进行。对于较大规模的水利、航电枢纽工程及拦河景观工程,要加强其对城市排水影响的论证,通过工程等各项措施,尽早消除其带来的不利影响。
        加大投入力度。要继续加大对城市排水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财政上安排专项资金,对城市排水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弥补历史欠账,健全排水系统,增强城市排水蓄水能力。还应多方筹措资金,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到市政领域,满足城市排水系统资金需求。
        强化城市建设管理。要强化城市建设管理,建立水务、城建、市政、燃气、通信等部门协同配合的部门联动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高标准统一、规划老城区改造建设。水务、城建等部门要加强对排涝设施及管网的管理与维养,加大巡查力度,发现破坏堵塞要及时维修、疏通,尤其是下雨天要加密排查。同时积极劝导乱丢乱倒垃圾等不文明行为,适当加大处罚教育力度。

        要着力强化非工程措施建设。江西省众多城市排水管网建设年代不一、结构复杂,特别是很多城市存在老城区和城中村现象,这些区域排水管网错综复杂,排水管网数据甚至连水务、城建等部门都不能完全掌握,因此当发生内涝灾害时无法找到症结根源。建立详细的排水管网数据库并实时监控成为当务之急。目前,国外很多城市构建了基于GIS 系统的城市排水管网系统,这为江西省提供了很好的借鉴。GIS 系统与分布在管网内部的传感系统结合, 当暴雨发生时,实时监测排水管网的水压异常并报警,为排水管网抢修提供宝贵的时间,从而避免水涝灾害的进一步放大。



        加强汛期检查及督促力度。要加强城市内涝隐患的排查治理,摸清底数,提高内涝预判和防治水平。汛前由各级防汛指挥部门组织对城市排涝系统进行督导检查,确保主汛期来临之前完成排涝设施养护工作。加大对城市主要出水口进行整治,做好城市主要过路箱涵及出水口整治检查。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督促责任单位立即整改,,确保整改措施落实到位。
        制订并完善应急预案。要制订完善城市排水防涝应急预案,明确预警等级、内涵以及相应的措施和处置程序,有针对性地开展预案演练;建立与预警等级联动的人员疏散、交通组织等预案制度,健全应急处置的技防、物防、人防措施,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落实城市防涝物资和强制排水设施,组织抢险队伍,及时发现和处理险情隐患并及时公开相关信息。
        加强排涝应急队伍建设。目前,江西省、市、县三级防汛抗旱部门均建有抗旱服务队,配备了一定数量的排涝设备,在内涝发生时,抗旱服务部门可以出动必要的人力和物力对重点区域进行抽排。参照湖北等省已开展的抗旱排涝服务队建设,结合我省排涝能力不足,内涝拖运设备缺乏等实际,加大对各级抗旱服务队建设,增加抽排设备,配备应急抢险排涝车、高底盘道路救援车等特种装备,以适应新形势、新条件下城市排涝及抗旱工作。
        江西省水资源总量虽然丰沛,但时空和地域分布极为不均,在部分城市借鉴日本的城市建设雨水收集系统经验,在暴雨时刻可以分流一部分雨水,降低暴雨对城市排水管道的冲击,收集的雨水也可以用于二次利用。结合当前全国开展的水生态文明建设,以先进的生态治理理念,积极保护生态环境,对排水系统造成的破坏,要加以恢复,给洪水留有出路等,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水和谐、生态文明的城市发展理念。(李霖 黄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