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贺铨指出,从2g到5g,每一代移动通信都以带宽扩展为目标,而且追求十年一代,每一代峰值速率提高1000倍,那么6g是否有必要再提升1000倍速率?因为内容发展是滞后的,终端的计算能力和生成vr/ar节目的门槛,也制约了高带宽用户产生内容的出现。
在日前举办的 全球6g技术大会 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理事长邬贺铨发表演讲,阐述了对6g研究的10点思考。10点思考分别是:
邬贺铨一一进行了阐述。其一,5g的平均下载速率已达100mbps,峰值速率突破1gbps,达到光纤的水平。未来的毫米波频段,5g的速率还能更高。邬贺铨指出,从2g到5g,每一代移动通信都以带宽扩展为目标,而且追求十年一代,每一代峰值速率提高1000倍,那么6g是否有必要再提升1000倍速率?因为内容发展是滞后的,终端的计算能力和生成vr/ar节目的门槛,也制约了高带宽用户产生内容的出现。
第二,对于去年大热的元宇宙,邬贺铨认为,元宇宙需要6g,全息显示的实时交互峰值吞吐量可能达到150gbps/s,就算100倍的压缩,平均吞吐量也要达到1.5gbps/s,多路并发可能达到tbps级别,5g将难以支撑。但是,元宇宙是面向消费级的应用,可能扩展到产业,并不是6g的刚需。
第三,带宽的飞速增长,碳排放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通信业碳排放在占到全社会的3.5%,随着5g大规模应用必然更大,6g带宽更高、容量更大,可能需要有明确的能效指标。天地通信融合的目标,抬高了6g系统的复杂性,增加了6g减碳的难度,“双碳”将是6g研究的难点。
第四,邬贺铨认为,5g并没有针对tob应用做重点研究,将5g toc的系统架构和设备直接搬到了tob,这样既不科学也不合理。工业互联网应该成为6g的研究重点,更需要更重视低时延和确定性的要求,tob要作为6g研究的重点,在架构和管理上提出创新的方案。在6g时代,应该为工业应用划分专用的频率。
第五,人工智能技术在6g的应用,应该聚焦怎么利用人工智能分析信道特性,而不是信源特性。5g是在原有人工智能上外加的功能,未来的6g希望是原生的人工智能。
第六,要6g做到全频段,既不现实,也不合理。现在成本高就是因为频谱太多、太复杂。sub6g和以下的频段,或者毫米波的低频段,应该是6g的合适选择,作为6g频率的主攻方向。同时,6g需要调整现有频谱分配的格局,需要更宽的频谱。
第七,目前地球表面移动通信的面积覆盖率只有6%,从国防、应急和发展海洋经济等方面,需要移动通信信号能遍及全球每一个角落。星地融合是必要的,但面临很多挑战,包括大时延、小区覆盖的半径大、多普勒频移大、低轨卫星的高运动速度等。
第八,空天地海通信一体化是6g的一个卖点,但很难成为运营商业务的热点,全球现在还没有面向地面移动网和非地面移动网融合的运营商。虽然边缘地区和海上通信、应急通信有需求,但受众少,6g的运营商无法指望靠这些应用来支撑收入。
第九,从1g到5g,移动通信系统的复杂性不断升级,抵消了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下降。4g之前,移动通信系统技术着重考虑无线接入网,4g开始探索核心网的演变。6g需要更加着眼核心网的研究,智简网络是目标,但目前没有可行方案。
第十,邬贺铨介绍,5g的基本技术,ldpc码、polar码,mimo等,是十年前甚至更早就有的理论基础。而6g需要从基础理论做起,需要更大的创新。邬贺铨强调,6g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竞争的高地。
“我国重视6g研究理所当然,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不能因为竞争就不深入对6g的需求研究,不下决心做长期的、颠覆性原创技术研究。急于跟国外抢进度,脱离市场需要,这样反而在战略上被动。我们需要有不受外界左右的定力,坚持开放合作。”邬贺铨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