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资讯> 【紫金在线】江苏特色小镇如何发展?

【紫金在线】江苏特色小镇如何发展?

2020-10-11 07:42:10
紫金在线 


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市化战略的一招妙棋,自被提出便获得了全国上下的极大关注。本周一的智库研究员在线研讨,聚焦江苏特色小镇的培育与建设。



江苏特色小镇如何发展?


自从2016年7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住建部联合发文,力推全国特色小镇建设以来,各地都将特色小镇创建事宜提上了重要日程。对于江苏而言,如何发展具有苏派风格的特色小镇?


围绕这一主题,2月27日本周一晚,在紫金传媒智库高级研究员、南大新闻传播学院周凯教授主持的新一轮智库在线研讨会上,紫金传媒智库高级研究员闵学勤,研究员裴雷、宋亚辉、郑安光、康乐乐、王成军、燕志华、孔昭巍、王宁和施爱春等纷纷上线为江苏特色小镇建设献计献策。


当前特色小镇建设的问题何在?

周凯认为,特色小镇自2014年第一次被提出,到现在还不到两年时间,特色小镇的发展确实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在遍地开花的特色城镇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其建设和发展仍然需要不断完善。


问题一:缺乏长远谋划和必要规划

周凯认为,部分小镇建设往往本着“捡到篮子就是菜”的想法,很难对城镇发展进行长远的谋划,甚至缺乏必要的规划,造成为了“特色”而“特色”,甚至还存在填湖、削山、砍树等破坏生态的现象。有时候,就会出现“千镇一面”、唱“空城计”的局面。


问题二:缺少应对平台化小镇营造模式

闵学勤指出“特色小镇”的概念非常棒,只是运动式的推广能否实现它的初衷仍有待考量。她认为,特色小镇的发起确实是产业导向,但它的落脚应是产城人文的融合。现在的城市治理者除了有申报冲动外,确实大多没有想好如何应对平台化的小镇营造模式。


问题三:产业线趋同初级低端

周凯指出,现在特色小镇实际上是非建制镇,是一个产城人文融合一体的3平方公里以内的区域,需要同时具有主导产业特色、文化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现在很多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对于特色小镇的建设来说就是一个好的抓手。如浙江嘉善的巧克力小镇、依托阿里巴巴集团的云栖小镇就是成功的典范。因此,特色小镇不求大而全,重要的是依托当地独特的资源禀赋,在产业功能与文旅功能上找到独特定位。但现在地方上,大都产业线趋同且初级低端,产业价值链没有充分挖掘,所以会觉得无物可做。


如何培育有江苏特色的特色小镇?

施爱春认为,江苏特色小镇的发展应有三个参照系:一是发达国家的特色小镇建设经验,特别是欧美的经验——城镇一体,没有大的差距,避免了“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现象;二是全国范围的特色小镇建设经验,如北京古北水镇;三是邻省浙江的特色小镇建设经验。周凯在此基础上补充了特色产业板块的参照系,如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经济技术、历史文化、健康养生、农业等。但他也指出,有人认为浙江是“块状经济”,与特色小镇发展理念契合度高。而江苏外向型经济发达,区域间产业同构度高,不利于特色小镇真正形成产业特色。


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形成江苏特色的特色小镇发展模式与培育路径?江苏有哪些优势特色产业可以去培育?有哪些地方独到的人文经典脉络可以融入当地特色小镇的建设?研究员们认为:


对策一:精准定位,挖掘江苏人文旅游资源

闵学勤指出,特色小镇来到江苏虽稍晚于浙江,但李强书记提出的江苏旅游风情小镇思路或许是个突破。周凯表示,江苏是全国旅游大省,旅游资源丰富。围绕既有的旅游景点挖掘人文素材,形成文旅风情的产业,进而形成独到的小镇确也是必由之路。无论什么样的产业总会是“冰冷的”,只有人文才是“温暖的”,且有感知点与共鸣点。但是园区转型也要注意,一定要有能够发展旅游的区位潜质与资源,而且有能够产城融合的物理空间,社区生活与产业区在同一区域。


孔昭巍认为,江苏培育特色小镇可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创业机会和就业岗位。特色小镇可以根据文化、旅游等特点定位,创造与其他地区小镇不同的、且能代表江苏不同区域特点的个性特色,营造新型生活空间。过去江苏有很多XX之乡,如武术之乡、古琴之乡、儿童画之乡、太极之乡、书法之乡、剪纸之乡、长寿之乡……现在大多数乡都升级成了镇,但同样可以沿袭之前的特点,打造相应的特色小镇……用独特的文化资源来充实小镇的文化内涵,打造文化软实力。此外,还可以用名人打造,借鉴板桥故里、项王故里的经验;可以用美食、花卉或者民俗热点来培育,如旱船小镇、薰衣草小镇、油菜花小镇等;可以利用现有成熟园区平台和存量资源,继续培育创意小镇、温泉养生小镇;可以重新规划小镇的定位,形成书画小镇、古筝小镇;可以依托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并以科技元素进行打造和拓展。周凯对此表示认同,认为产业定位越细,产业特色越明显。


施爱春提出,有活力的特色小镇离不开自然禀赋、历史人文、产业支撑、人为打造、政府扶持。可以从产业链思维出发培育特色小镇,如江苏可在苏州纳米技术、无锡微电子、泰州医药城、南京“无线谷”等创新载体中融入旅游、文化和社区功能,使特色小镇宜业、宜居、宜游。


对策二:提前规划,整合资本、智库等多方资源

王宁指出,江苏的特色小镇不能搞成运动,特色小镇建设应有顶层设计,让规划先行,再借助江苏科教优势,发挥智库作用和人文优势,相互融合,不能一拥而上。燕志华也指出,当前条件下,特色小镇的建设很难避免一哄而上的局面。可以考虑让资本为主导,如特色小镇的公司化运作。周凯随即指出,特色小镇成立平台公司是必须的,现在就是由政府引导资金,社会资本参与,银行贷款融资,市场化运作,比如PPP平台资金的使用与基金信托产品的设计。但是这对建设资金额度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江苏省政府规定,三年内特色小镇的投资额度不得低于30亿,高端制造业类的特色小镇,3年投资不得低于50亿。社会资本选择的小镇如果发展良好,那么中长期的收益还是可观的。就他所知道的,现在有实力做特色小镇建设投资主体的,往往是央企、大型国企、上市公司以及一些基金公司,一般是签20—25年的投资回报期。


闵学勤则认为,智库也可以嵌入特色小镇,其思路有两条,一条是“精准运营”的思路,另一条是紫金传媒智库主任周晓虹教授提出的“文化再造”思路。第一条思路包括“八化”:1,小镇治理主体多元化、智库化;2,小镇运行机制平台化、网络化;3,小镇创新体系常态化、本土化;4,小镇绩效评估精细化、全球化。第二条思路,她理解为通过智库专家的介入,将小镇以往沉淀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糅合再造生成可延展复制的“文化IP”,再与资本、产业等联手创造新经济下的特色小镇。


对策三:循序渐进,注重长期性与可持续性

现在省政府对小镇的政策是:宽进严出,动态考核。周凯认为这是政府的一种务实态度,说明政府确实希冀特色小镇落地化实施,良性化运转,激励化考核。


闵学勤指出,关键还有时间变量,许多欧洲小镇都有几百年的历史,而这里3-5年就要端出多方满意的成果。周凯表示认可,认为3-5年只能使特色小镇初具框架雏形,如果要有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非得有5-10年的铺底、20年的运营,这样才是可持续的。


裴雷认为,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培育,首先还是要考虑竞争力和可持续性,要么有鲜明的功能性定位(生态、商贸、文化旅游等)来支撑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要么具有非常好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禀赋作为支撑。否则,城镇的内生增长或自发性发展太难在人才、产业中取得“优质资源”。所以,政府驱动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运动式也不太可取,应该对试点城镇有一个相对长期的跟踪和评估,毕竟以往经济强镇和“特色”城镇的形成也是长期发展的结果。因而,特色城镇不仅仅是所有社会服务和城市功能在乡村的社会实验,而且也是经济实验,应该留出试错和纠错的空间和时间。一旦一拥而上,就不是专注于城镇的内涵与可持续发展了,很可能褪变为政策资源的“分肥”。如同智慧城市建设,一顿热炒后,融资渠道打得很开,也看得到建设成效,但建设效率却总体偏低。另外,他也提出了一个问题——特色城镇的政策设计,究竟是培优,还是路人甲式的挖潜?是先培优后挖潜,还是只试点试试?周凯对此表示,就目前条件而言,特色小镇是实现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性价比最好的模式,可能在推进发展中会有修正会有变化,但是政策经过充分论证与阶段试点,如果可行,就应该一以贯之。裴雷最后指出,如果是这样根本性的制度设计,那么“特色城镇”的社会制度改革在某种意义上比经济实验更加有意义,将不仅仅是县域经济的延伸发展,而是“乡村居住环境+城市社会福利”的制度突破口。



综述:贺海蓉

图片:王 敏

美编:李靖怡


紫金传媒智库


微信号:zijinzhiku


欢迎关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