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特殊的奖项,它饱含着测绘人矢志报国、勇于担当的赤子情怀;它融铸着测绘人胸怀全球、仰望星空的美丽梦想。
宁津生
宁院士钟情事业,虽近85岁高龄,仍不知疲倦、无怨无悔为我国测绘科教事业的发展操劳奔波,殚精竭虑,这种执着的精神和无私的付出一直感染和激励着我们努力前行。
——李建成
宁院士潜心学术,长期从事物理大地测量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是该领域重要学术带头人,为我国大地测量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治学严谨,勇于创新,为我们青年科技工作者树立了标杆。
——姚宜斌
宁院士心系教育,从教60年,辛勤耕耘,为人师表。作为《测绘学概论》的主讲人,每次上课之前仍旧做大量功课,收集测绘学科当前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精心备课。“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你要想在讲台上讲得好,就必须在台下做足功课,讲课才能游刃自如,就会受到学生欢迎,他们的收获也就越大。”宁院士身体力行和谆谆教导,为我们青年教师指明了方向,作出了榜样。
——王正涛
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极地测绘工程中心
多年来,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极地测绘工程中心的测绘队员在“极地科考、测绘先行”精神的感召下,前赴后继、一往无前,取得大量极地测绘科研成果,不仅满足了多学科开展科学研究的需求,也在极地测绘科学研究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为巩固我国极地考察大国地位,实现极地强国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
——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成
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极地测绘工程中心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派出的唯一一支专业测绘队伍。自执行南极科学考察以来,他们在风雪南极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经受住了恶劣自然环境和艰苦生活条件的严峻考验,出色地完成了祖国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在彰显国家权益,满足多学科开展极地科学研究和保障极地科考管理部门规划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员吴军
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极地测绘工程中心是我国极地科考界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多年来,他们勇于担当,填补了一个个南极测绘空白,为我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继往开来,相信他们将为我国极地考察强国建设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杨惠根
阎晓军
阎晓军工作严谨,勇于创新,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对测绘工作无比的热爱。她扎根测绘一线36年,勤奋、敬业、忠诚,每一份100%的质量保证,足以让我们感觉到,她一直在用心做好每一项工作。她是一位值得单位信赖的职工,一位值得我们尊敬的大姐。
——副院长谢兴田
阎老师是国土信息应用中心的一名专职检查员,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她关心集体、团结同志,对工作精益求精,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和较高的业务水平,工作中能勇挑重任,体现了测绘职工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
——院国土信息应用中心主任李永鑫
国土信息应用中心的同事都称她“阎妈妈”“阎阿姨”或“阎嬢嬢”。这样的称呼,不仅仅是对她年纪和经验的尊敬,更是多年来我们大家发自内心对她的爱意。这种爱,源于她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耐心仔细的优良品质以及时刻关心他人的暖人举动。
——院国土信息应用中心主任助理张璇
何刚刚
何刚刚是后勤中心土生土长起来的劳模。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以自己朴素的理解,在平凡的岗位上持续不断地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不仅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而且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陕西局后勤服务中心主任王群喜
何刚刚是后勤服务中心联合第一党支部的一名普通共产党员,无论工作多么忙,从未放松自己的学习。他能够领会学习精神,更好地发挥一个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我是在大院内长大的,要对得起这份工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正是践行了一名党员的义务!
——陕西局后勤服务中心联合第一党支部书记韦亚萍
何刚刚为人正直,十分随和,既是班长,也是好朋友,和他一起工作很放心、开心、舒心。在他的感染带动下,我们每个人从不偷懒,工作没有出过问题,受到了单位和职工家属的一致好评。
——水暖班职工李建亮
王以彬
认识王以彬是通过工作关系,从他的图示天下测绘公司给我们测绘土地开始。因为是招商引资工作的原因,到我单位来的各路老总很多,每一个都很霸气。王总很低调、很平和,喜欢和你探讨人生、探讨生活、探讨感悟,语气里透着一股木垒的乡土味,走起来还有点跛,时常一米八、一米七。他是一个知道感恩的人!为了影响更多的人和他一起追求健康生活方式,他建立了500人的微信群,每天一分不差7点整起床,给大家发信息,身体力行感召大家起床锻炼身体,教大家怎么样正确运气,怎么样以正确姿势走路,能得到更好的锻炼效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现在,每天有近500人跟随他、学习他天天走路一万步!一个人的成功是有原因的!王以彬更加懂得生命的意义!
——甘泉堡工业园胡枫
。他善于谋大事、抓大事,各项工作总是想在前、走在前、干在前,作风果断,敢于负责。他对干部职工既严格要求,又关心关爱,营造了心齐、气顺、劲足、实干的良好风气。他是我们的好班长,好榜样!
——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鲍伟民
,在他手上似乎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没有攻克不了的难关,他用自己的耐心、决心和恒心不断引领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事业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就、谱写新篇章。在百忙之中,他对职工关爱备至,真不愧是一位做人做事到了极致的好领导,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院长吴红伟
,善于谋划事业发展,开拓创新,积极协调促成单位间的合作共赢;团结带领全体测绘人取得了“六连冠”佳绩;在为人处世上展现了极具感染力的人格力量;是大家公认的做人做事做官的榜样。
——浙江省地理信息中心主任崔巍
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每周一图”团队
3年多来,我见证了“每周一图”团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长,从刚推出第一期时的青涩,到现在的成熟大气,这群年轻人身上,不但有80后、90后年轻人的敢想、敢做,也有我们测绘人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品质。
——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总工程师李静
,作为一个山东小伙,他比重庆本地人还熟悉、深谙重庆的地理、历史、人文风情。他带领下的“每周一图”团队源源不断地开发出丰富的地理文化产品,似巴渝大地上的潺潺清流,传播着地理文化。
——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遥感所所长丁忆
从被动制图,到主动策划,从主要为政府决策服务,到市场化运作,“每周一图”团队将以往被老百姓认为生涩难懂的测绘地理信息大数据盘活,真正做到了扎根于民、服务于民,将创新思维用到了行业发展的刀刃儿上。
——华龙网记者周梦莹
刘宏兴
他的成长始终和单位的发展紧密结合,他的青春始终无悔。刘宏兴长期奋战在测绘工作第一线,出色的工作能力,执着的敬业精神,严于律己的工作作风,树立了新时期测绘工作者的榜样,在他的影响下,周围的一群年轻人形成浓郁的“赶、学、超”的学习氛围,有效调动了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同时,也为院里提供了充足的技术力量。
——院长武斌忠
能吃苦、肯钻研,于平凡中见证其不平凡的高贵品质。作为在水电工地上长大的第二代“水电测绘人”,他继承和发扬了高原水电人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无论在战火纷飞的海外援建工地,还是在高山峡谷、交通不便的水电工地,他二十年如一日,克服重重困难,刻苦钻研、努力工作,在他身上,充分体现出了测绘在工程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党委书记乔世雄
刘宏兴是一个善学习、善钻研、善带兵、善打硬仗的优秀测绘工作人员。尤其是在国外项目所在地发生武装冲突的时候,带领工程参建人员安全、顺利撤回国内,就足以证明他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扎实的测绘基础知识,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与灵活多变的工作思路。他是全院年轻人中的佼佼者,也是大家眼里的表率。
——副院长廉杰
于天星
作为一名本科学生能够在地理信息科学顶级期刊发表文章,的确难能可贵,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也反映出于天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创新的科研素养。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研究员
于天星同学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注重发展自己的科研能力,非常值得鼓励,这也是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学科与专业建设协同发展形成的效应结果,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于天星”涌现。
于天星同学在大学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技巧、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为我系学历型到能力型、知识型到创新型地理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精英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参考。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系系主任张书亮教授
马超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曾多次到访南方测绘,见证了南方测绘发展的过程,和马超本人也有私交,他曾在公开场合肯定南方测绘取得的成就,并非常轻松自然地说自己是南方测绘和马超的粉丝。
北斗之父孙家栋院士到访南方测绘时说:“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如果像马总这样创办南方测绘、做企业,那么我们最早5000亿的北斗梦想很容易就实现了。”
行业内的测量设备经销商都说,在每年由行业主管部门主办的中国测绘仪器发展高端论坛上,听马超讲中国测绘仪器的发展趋势成了名牌节目,会场济济一堂,听他精辟的分析、鲜活的资讯和大胆的预测,可以嗅出中国测绘仪器市场的生财之道。
国测一大队1975珠峰测量老队员老党员群体
我的师傅邵世坤是个山东汉子,忠厚直爽,外粗内秀,责任感极重。记得我第一次到野外作业,是师傅带我出去检查钢标。方圆百十公里,6座高低不等的钢标,从19米到35米,他认真地爬上爬下,仔细地检查。他说:测量工作最需要的是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国测一大队、工会主席王新光
薛璋
薛璋是我的师傅,有坚持写日记的习惯。他曾自豪地告诉我,从参加工作以来,日记一天都没有断过,日记本在家里有一柜子!我不相信,说:薛师傅,您当年在甘肃测量时,煤气中毒,经过几天才被抢救过来的,那几天的日记您不可能写!薛璋微微一笑,第二天就拿来一本日记,我看完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原来,他清醒以后,还是坚持补记了那几天的日记。薛璋就是这样,干一件事、持之以恒。
——国测一大队五中队作业组长张朝晖
干练、不善言辞、做事认真,这是我对梁保根老人的第一印象。他先后参加过1975年珠穆朗玛峰测量,1984年法国巴黎、香港等地国际重力联测,1985年重力基准网联测,以及全国水准环线加密重力测量设计等一系列重大基础测绘工程。作为中队的技术负责人,他处处带头、严把质量关,测绘成果优良级品率100%,、先进生产者等多项荣誉。
——国测一大队办公室尚军 尚小琦
梁保根
我的父亲张志林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老测绘。很小的时候,记得每年春暖花开的季节,当父亲的办公室里堆满了箱子、麻袋、满屋飘着咸菜的味道时,他就会笑呵呵地离开我们,直到秋高气爽后才会再次见到黑黑的父亲。他回家后就会扮演好父亲的角色。记得我还没上学的时候,早上起床后会去办公室找他梳小辫,下班后他会按时做饭给我吃。父亲会吹口琴,会拉二胡,还会做一些木工的活儿,自家的小板凳、小书桌都是他在我们睡着后做的。周末,他也会带我出去玩,但记忆里没有夏天的游戏,因为他夏天不在家。
——国测一大队财务科科长张怡玥
张志林
郁期青
2015年,作为国测一大队先进事迹报告团的一员,我有幸与郁期青相处了半年。老人家依然严格要求自己,精神饱满、信仰坚定、干劲不减。在报告期间,他每次都逐字逐句检查汇报材料,通读多遍。每一次报告,不管是在哪里,不管时间多么紧急,他从来没有因自己的私事而缺席一场,总是一个人匆匆由无锡出发,及时赶去与报告团会合。
——国测一大队总工办主任刘站科
陆福仁
陆福仁是我的师傅。在8位登山测绘的人员当中,他年纪最轻,但党龄最长,因此他成了测绘队员的领队。1976年,陆福仁在海南岛从事微波测距工作,不幸翻车颅脑挫裂损伤,经过120天的康复治疗,终于痊愈。不久,他又出现在了生产第一线,主动请缨去了甘南继续从事微波测距工作。
——国测一大队五中队作业组长张朝晖
更多信息请浏览中国测绘新闻网http://www.zgchb.com.cn/
来源:中国测绘宣传中心微信公众号“测绘地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