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首届厦门海沧国际半马落下帷幕,这是厦门马拉松首次取消半程马拉松组别之后,相应单独设立的一场半马赛事。而且,首届比赛就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1.8万人规模,男子冠军成绩达到1小时0分,女子冠军达到1小时07分)。
全马、半马分开举办,让我们看到了一种进步,是令人欣慰的。然而,首届半马,就爆出大新闻:2人猝死,至少6人送医、状况严重。
小编不仅对逝去的跑友表示哀悼,也为半马项目深感心寒。虽然,厦门的全马和半马首次“独门独户”,半马终于可以更少被同场的全马“歧视”了。不过,半马“首次上台就跌倒”,小编还是忍不住又许多心里话要说。
其实,这起猝死事件并不让人感觉突然,因为之前早有一系列“预演”了:
11月20日,在舟山群岛半程马拉松赛和无锡蠡湖半程马拉松赛上,分别有一名跑友倒地不起,被救护车拉走;
11月13日,台州马拉松有一位跑半马的年轻男子倒地,心跳呼吸骤停;
10月30日上海国际马拉松,一名男子半马选手在八万人体育场冲过终点后倒地;
幸运的是,上面这些跑友经医务人员奋力抢救成功,生命得以延续。不过,昨天厦门海沧国际半程马拉松的这两位跑友,就没那么幸运了。
近年来,半马“倒地事件”似乎成了一种不算稀奇的新闻:2016年且不算,从2014年和2015年的两年时间里,有记录的国内马拉松猝死事件共计8起,其中全部为半程马拉松选手,且几乎全为年轻男子选手(除2014苏州半马一名25岁女子猝死)。所以,有人总结了马拉松猝死事件的三大特征:1、半马 2、临近终点 3、年轻男子!
在为悲剧扼腕的同时,很多跑步爱好者也困惑:半马到底怎么了?为何跑42.195公里的全马没出事,只有21.0975公里的半马却频频发生意外?
其实,这并不奇怪,这是近年来跑步热潮的发展形势、半马项目本身的特点、跑友对半马的认识不足共同促成的。
1、初级跑友更多
业余跑友对跑步的追求和专业运动员是有很大区别的。其中一点就反映在对距离和速度的不同追求。专业运动员往往主攻一个项目,无论是800米、1500米、5000米、10000米还是马拉松,并以提高该项成绩为终极目标。
但大多数业余跑友,特别是近几年刚刚入门的跑友,往往更多时候把完赛距离的增长看成一种进步。比如,从第一次跑步,到10公里,到半马,再到全马,甚至还要发展到超马、百公里。与专业运动员“练了十几年才开始跑马拉松”的状况不同,业余跑友在“主项”距离上增长还是比较快的,可能今年跑半马,明年就要跑全马,后年可能连全马都看不上了。
所以,半马赛场明显比全马赛场聚集了更多的初级跑友!
在大环境和周围朋友影响怂恿下,很多初级跑友不量力而行,不思考自己的实际能力,而是把跑马视作时尚,视作随大流。很多入门跑友参赛经验不足,因此也选择了所谓“低难度”的半马,此后便掉以轻心,有人“训练少、比赛多”,有人甚至根本不做比赛准备,比赛中不考虑自己的体能分配策略,随意乱跑。
殊不知,长跑比赛这样的体能主导类项目,不是像乒乓球等技术类项目可以“随便玩”的,没有一定基础,没有经过必要的训练,无论身体好坏,高负荷会给身体带来沉重的打击。而且越是缺乏训练积累的初级跑友,在比赛中越可能控制不住兴奋、超出自身的承受能力,导致危险发生。
还有一部分初级跑友仗着身体好的优势,轻视训练,并且在比赛中盲目拼命,也大大增加了危险。因为,身体好不代表能跑、或跑不出问题。即使身体再好,初级跑友对跑步这项运动的适应度毕竟还没有达到“纯熟”的境界,运动的经济性差,浪费的体力多,对运动的控制能力、对身体状态的感知能力都比较弱,因而对大量大强度跑步的承受力是毫无疑问比较低的。2014年珠海国际半程马拉松的终点线前,年仅30岁的方勇在终点前一头栽倒在地,抢救无效死亡。方勇是退役士兵,平时以身体为豪:单手平板支撑5分钟,俯卧撑汗水湿透报纸,一口气(水下不呼吸)潜泳100多米……身体素质不能说不好,但是还是发生了这种意外!
2、半马本身负荷并不低
无论对于专业选手还是业余跑友,无论是经验丰富的老手还是入门跑友,半马比赛绝对算得上是一场高负荷的“洗礼”,这是不容置疑的。而且,对于训练积累较少的入门跑友来说,半马的运动负荷更容易触及他们的极限。
半马的距离是21.0975公里,如果按照专业竞技体育的标准,已经超出了长距离跑(5000米、10000米)的距离,你敢说半马是短距离?
你平常训练中(重点课次)以半马比赛的配速最多能跑多远?这样一想,你敢说半马强度低?
更重要的是,全马跑得“溜”,未必半马就轻松!
因为,更高的运动强度、选手之间更小的距离差、更激烈的竞争,都意味着更短距离的项目对无氧、力量和速度素质要求更高,对综合能力的考验反而更大,对天赋和运动“底子”(主要是青少年时期训练打下的底子)的要求也更高。要跑好半马,需要训练上的努力和精心毫不亚于全马。
强度更大,是半马比全马容易出事的致命点。当运动强度增加,体内无氧代谢比例和乳酸的浓度开始增加,而且心肺的工作强度也在增加,就容易出现肌肉发酸、发沉,心跳感强烈,呼吸急促,意识和视野变模糊,方向感和控制力下降等现象,跑友们会明显感到翻倍的痛苦,在跑半马并追求成绩和名次时,这种感觉尤为显著。相反,距离更长、强度更低的全马比赛,很多业余跑友可能反而跑得更顺利一些,腿酸、气喘等痛苦反应明显小得多,是以一种“欢乐”的状态(特别是全马的前25公里)完成大部分赛程的。
另外,大多数业余跑友因为没有经过多年系统的专业模式训练(尤其是青少年开始打基础,主项距离由短到长的模式),甚至入门没多久就开始主攻马拉松。所以,从专业角度讲,很多有全马经历的业余跑友,在“承受运动强度”或者说“吃强度”的能力上还是相对弱些,也就是说业余跑友参加比赛的“运动强度”往往比“运动量”更致命。
正因为高强度和对运动“底子”要求高,距离越短的项目,水平提高的“瓶颈”也越明显。很多跑友宁可去提高全马成绩,也不愿去提高半马或一万米成绩。
这样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全马资深跑友反而比较“害怕”半马。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对初级业余跑友来说,为什么半马反而比全马更容易出事。
也许,一场马拉松赛事猝死事件发生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参赛者本身的疾病等。而且猝死毕竟是小概率事件,甚至在马拉松赛场外的猝死率还要高于赛场内。
然而,如此鲜明的猝死事件分别特征:1、半马 2、临近终点 3、年轻男子。这不得不引起注意。悲剧接连不断地复制,是对跑友们长鸣的警钟。
这也可能是半马在用冷酷的方式来惩戒人类对它的轻视。你所轻视的半马,终有一天会来报复你,让你跌倒,让你心碎。
本文为98跑原创,文章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Essence
以下内容,点击阅读
「
国内顶尖跑步培训机构:“98跑”简介
跑前必做的动态热身动作
跑后必做的静态拉伸动作
跑友必须做的脚踝力量训练
最佳下肢力量的锻炼方式
加强臀肌力量的训练方法
史上最全的核心力量训练内容
马拉松比赛攻略
马拉松赛后恢复
跑的再多,永远不够
想要了解
更专业跑步训练的干货指导
一切尽在 9 8 跑
/ 更多跑步干货 · 关注98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