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峻的老龄化形势给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带来巨大挑战,构建与完善适合我国国情、可持续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任务。
我国现已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的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需要下大气力来应对。
民建作为参政党,长期以来关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围绕构建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从不同角度切入开展调查研究,并在期间连续多年向全国政协大会提交提案。
,发挥各方资源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探讨和推动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2月17日,由民建中央调研部、智慧养老50人论坛联合举办的“2017智汇养老北京高峰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人士就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本报记者也在会上就相关问题进行了采访。
▲▲三大缺口:
政策支持、资金和人才
“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规模最大、形势最严峻,正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民建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辜胜阻在会上指出。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亿人,占总人口的16.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4亿人,占总人口的10.5%。据预测,到2050年,全世界老年人口将达到20.2亿人,其中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人,几乎占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
而面对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各项养老政策。2011年,;2013年,;2014年重点就规范养老用地、打破外资进入障碍、进行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工作;2015年,国家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产业。
“我国正在围绕构建完善养老服务体系进行紧密部署,产业政策各有侧重,各项工作扎实稳步推进,可以说我国养老事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全国、民建中央调研部部长蔡玲在会议间隙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肯定地说。但她同时也表示,在推进过程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困难,这主要体现在三大缺口上:政策支持缺口、资金缺口及人才缺口。
蔡玲分析说,政策支持缺口体现在国家相关扶持政策落实的不到位上。如国家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有的前置条件设置过多,有的属于指导性文件,特别是在资金和用地等环节上,扶持力度小、可操作性差;养老机构规划、建设及运营需要审批环节多、耗时长;养老保险制度、医养结合的制度机制还不完善,跨地区的医疗费用结算等还存在诸多不便利情况。
在资金缺口方面,近年来一直存在投入不够,投入效率较低的情况。蔡玲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地方斥资打造的养老服务中心却大多存在服务能力不足,与养老需求不匹配的情况;而养老产业人才匮乏也成为制约养老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
因此,蔡玲建议,亟须加强政策落地。如尽快解决医师异地执业、医保结算等难题,破解跨区域老年福利和养老服务方面的身份和户籍障碍,特别在社会保障、养老保险、救助补贴等方面做好政策制度对接,落实养老保险跨区域转移政策,并加快社会保障一卡通建设,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服务政策措施,切实将国家政策落到实处;同时鼓励促进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并进一步理顺体制,加强税费优惠支持,完善医保参保报销制度,为民间资本与养老产业发展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在人才方面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将养老服务人才发展纳入到国家人才队伍建设体系中,建立完善养老服务人员培训长效机制。
▲▲三者关系:政府、家庭、市场
严峻的老龄化形势给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带来巨大挑战,构建与完善适合我国国情、可持续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任务。
辜胜阻强调说,发展养老服务业既是事业也是产业,政府与其他市场主体是繁荣中国养老服务业、构建科学合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关键。蔡玲也表示,构建科学合理的养老服务体系,关键在于科学界定政府、家庭、市场三者在体系中的智能边界,发挥不同主题在养老服务供给方面的协同作用。
那么该如何协调三者关系?辜胜阻认为,政府有责任兜底没有家庭依靠的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供给、提供养老服务发展的制度保障,但是不能大包大揽,包打天下,家庭应该成为养老体系的第一支柱;同时多样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业的积极性,不断优化全社会的养老服务供给。
“目前我国机构养老存在严重的供求脱节与错位,公办机构的‘一床难求’与民办的‘高空置率’结构性矛盾突出。民办机构经营成本高、利润空间狭小,总体发展缓慢。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养老政策支持体系,重点缓解民办养老机构用地、融资、用人等运营困境,让民间资本有利可图。”辜胜阻说。
蔡玲也表示,应大力发展居家养老:如完善家庭养老支持政策,落实家庭成员赡养和扶养老人的法律责任,并通过购房减税等优惠政策鼓励子女等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共同生活或就近居住等;构建基于街道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整合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与老人家庭和个人资源,探索建立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居家老年人实现个性化、专业性健康管理。
同时可以降低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行业的投资经营门槛,建立公平的补贴机制,鼓励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购买服务、委托管理、管理运营PPP等多种方式开展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与经营,改善民间资本的投资经营环境。
▲▲三个方向:
智慧助老、用老、孝老
一方面是老龄化步伐加快,另一方面是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当下,我们可能面临的困难更多的是“未富先老”,而等到未来也有可能出现“无钱养老”和“无人养老”的双重困境。
对此,“老龄居”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智慧养老研究所所长左美云在会议期间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可以通过智慧技术、现代科技把那些人力做不到的、做不好的或者是不愿意做的事情交给机器或者设备去完成,甚至是机器人。
据中国互联网中心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12月,我国网民7.37亿,普及率为53.2%,60岁以上占上网总人数的4%,占60岁以上人口的12.7%。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老年人年龄的更替,老年人网民的数量正在较快地逐年增加。左美云认为,这将为实现智慧养老打下一定基础。
“智慧养老是指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技术(如互联网、社交网、物联网、移动计算、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围绕老人的生活起居、安全保障、保健康复、医疗卫生等各方面支持老年人的生活服务和管理;对涉老信息自动监测、预警甚至主动处置,使这些技术实现与老年人的友好、自主式、个性化智能交互。”谈及智慧养老,左美云给出了这样的定义。
“从以上定义可以知道,智慧养老包括智慧助老、智慧用老和智慧孝老三个方面。”左美云介绍说,智慧助老主要是指用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技术帮助老年人,我们现在很多智慧养老企业都在做这样一些事情,如智能闹钟、智能马桶等产品的应用;智慧用老是指利用好老人的经验智慧,帮助老年人实现人生的第二青春。如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街道,搭建了一个网上虚拟博物馆,将老年人的绘画作品、手工艺作品等进行展示,并给老人开设了自己的虚拟展览室,可以在上面进行展示和买卖,据说有的老人的画还卖到了国外。再如全国离退休人才网为老人提供工作岗位的供需信息等,这些都是智慧用老很好的模式;而智慧孝老是我国的特色,我国有很好的孝文化,因此在智慧孝老产品的开发和模式推广方面我们有可能引领世界。
据了解,北京易飞华通科技公司已开发出“脑控机器人”,子女可以陪伴老人参加“脑控机器人比赛”,这样可以帮助老人锻炼自己的认知功能并减缓退化,因此得到了老人的喜爱;而在江苏省无锡市的某街道创立了志愿者公众平台,服务老人的志愿者可以得到积分奖励,积分可以在工作或升学中得到相应的奖励措施,或者可以直接兑换其他服务(如免费理发)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养老政策红利不断释放,为养老服务市场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智慧养老产品也会层出不穷。但左美云也强调,无论是哪种智慧养老产品在开发时都应考虑如下五个问题:一是产品是否有用,二是产品是否好用,三是老年人是否用得起,四是能否持续使用,五是老人是否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