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中国现当代的建筑教育,与位于美国东部城市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之间久已存在的特殊联系,已经并且正在引起国内外从事建筑教育与近现代建筑史研究的学者们愈来愈大的关注与兴趣。甚至如果说,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源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也似乎并不为过,因为,自20世纪初以来的一批具有奠基意义的中国建筑师与建筑教育家、建筑历史学家与理论家,、陈植、梁思成、林徽因、童隽等,都是毕业于这所大学的美术学院建筑系与艺术系。继之而起的一大批卓越的建筑师与建筑教育家,大都出自这些名师的门下。正是这些璀璨的群星,映亮了中国现代建筑教育与中国现代建筑创作的蜿蜒前进之路。因而,要深刻理解中国现当代建筑教育与建筑创作,就需要对美国早期建筑教育及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教育的历史有所了解。
(接上文《学术 | 建筑学专业早期中国留美生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教育(三)》)
宾大美术学院的中国留学生
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建筑系成立于1920年,在这新学院成立的第一年,就有一位来自中国上海的留学生入学就读。这位留学生是来自中国上海的赵深(Chao, Chen),他入学时,就进入了二年级的课程。同时就读的,还有另外两位来自中国的学生。一位是来自上海的罗伯特·兰(Lent, Robert f.,音译),在三年级读书,这究竟是一位华裔学生,还是一位侨居上海的西方人,尚不清楚。另外一位是来自广东的楚平(Chu, Pin,音译),就读于四年级。
1921年,,他也是直接进入二年级课程。值得注意的是,后来蜚声世界的建筑大师路易·康(Kahn, Louis ,并且一直到研究生时期仍然是同班同学。这一年在宾大美术学院建筑系的还有三年级的赵深,四年级的楚平与罗伯特·兰。1922年在册的中国学生有三人:、赵深(四年级)与楚平(研究生)。罗伯特·兰可能已经毕业离去。
1923至1924学年,在宾大美术学院建筑系的学生名册上增加了4位中国学生,他们分别是来自北京的陈植(Chen, Benjamin C.),来自香港的李永昂(Lee, Young On, 音译),来自上海的卢树舜(Loo, Shu-Shung Francis, 音译),以及来自墨西哥的广东华侨黄耀辉(Wong, Yau Wai, 音译)。他们都在一年级就读。。
1924至1925学年的名册上,中国学生的数量又有增加,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中国建筑学界的两位重要先驱学者——梁思成与林徽因(因,当时用名为“音”)。这一年在建筑系二年级注册的有来自中国上海的哈利·莫瑞·温(Whynne, Harry Murray, 音译)以及来自墨西哥的黄耀辉;在建筑系三年级注册的有陈植、卢树舜和新入学的梁思成(Liang, Shih-Cheng)。与梁思成一起来到宾大读书的林徽因(Lin, Phyllis Whei-Yin)因为建筑系招生政策的原因,注册在宾大美术学院美术系三年级。这一年,。
1925至1926学年,童隽来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建筑系,在三年级就读。与他同在三年级的是来自上海的哈利·莫瑞·温。陈植、李永昂、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四年级注册。当然,林徽因仍然在美术系。这一年在美术系的二年级,还有一位来自中国江苏省无锡市的孙仕敏(Suen, Shi Min)。
1926至1927学年,陈植、梁思成与李永昂都同时列在四年级课程与研究生课程的名册中,这说明他们在继续修读四年级课程的同时,已经开始攻读研究生。童隽与哈利·莫瑞·温,以及来自墨西哥的黄耀辉也在四年级。林徽因这时仍然在美术系四年级。这一年,梁思成与林徽因都被聘为建筑系的设计课指导教师。
1927至1928学年,陈植、李永昂、童隽在读建筑系研究生,从这一学年的名册中,可以知道,陈植于1927年2月12日,李永昂于1927年6月15日先后获得宾大的学士学位,随后,童隽于1928年2月18日也获得学士学位。童隽还同时列在这一学年的本科四年级课程的学生名册中。同在本科四年级注册的还有哈利·莫瑞·温与黄耀辉。这一年,又有来自新入学的中国留学生,如在一年级注册的来自中国上海的约翰·舍文·本(Brenneman, John Sherwin, 音译),就读五年制班。在三年级注册的来自中国江苏无锡的郭远席(Kuo, Yuan His, 音译)就读五年制班;以及来自中国广东的吴朝金(Wu,Chauncey King, 音译),就读四年制班。这一年,梁思成与林徽音已经离开宾大,梁思成去了哈佛大学读研究生。
,哈利·莫瑞·温、黄耀辉、吴朝金读四年级;约翰·舍文·本读二年级。二年级还来了一位来自墨西哥的亚裔人,名叫华宏春(Wah, Wong Chung, 音译,似为华侨)。在三年级注册的有一位新从中国北京来的梁尹(Liang, Yen, 音译)。
1929至1930学年,黄耀辉、吴朝金读四年级。同时读四年级的还有来自中国北平的哈雄文(Ha, Harris Wayne)。同是来自北平的王华彬(Wang, Huapin Pearson)在读三年级。来自上海的约翰·舍文·本仍然在读二年级。同时在二年级就读的还有一位来自北平的萨本源(Sah, Benn Yuan, 音译)。1930至1931学年王华彬与哈雄文读四年级,吴朝金读研究生课程。1931至1932学年,王华彬与哈雄文仍然在四年级注册,同时在四年级注册的还有来自墨西哥的华宏春。这一年,本·约翰·舍文在读三年级。
此后的情况,笔者只查阅到抗日战争爆发的1937年,因为,。其中1935至1936学年的档案资料阙失。这几年的简单情况是:1932至1933学年,本·约翰·舍文在读四年级;在三年级就读的是来自上海的张·托马斯·杰(Chang, Thomas B. Jokon, 音译);在一年级就读的是来自上海的张杭聪(Chang, Hang Tsung)。1933至1934学年,张·托马斯·杰在读四年级课程。1935至1936学年的情况无从查知。1936至1937学年,在宾大美术学院注册的仅有一名中国留学生,他是来自上海的罗辰山(Loh, Cheng Shan, 音译)。从这几年的资料来看,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已经呈越来越少的状况,。
根据宾大及美术学院档案室的资料统计,在美术学院设立的1920年,至抗日战争爆发非1937年,先后在宾大美术学院就读的来自中国的或来自墨西哥但可能是华裔的留学生,总共有24人。这其中除了两位来自墨西哥的华侨子弟之外,还有几位虽然是来自中国大陆,但完全用西式姓名注册的学生,不清楚他们究竟是华人还是侨居中国的西方人,但因名册中明确注明来自中国,因而,也都统计在内。此外,还有只在宾大美术学院读了一年的学生,,也都统计在内。总的来看,从中国大陆去的留学生,多数是直接进入本科二年级或三年级就读的,这说明他们入学时的基础很好。关于自1920年至1937年间,历年宾大中国留学生的情况,可见附录。
在宾大美术学院成立之初的1920年,就有中国留学生进入这所世界著名的建筑学府,他们中的一些人,、梁思成、林徽因、陈植、童隽等,成为中国建筑教育与建筑创作及建筑历史理论研究的先驱者与奠基人。这说明了中国现代建筑教育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建筑教育之间所存在的特殊关联。
这些中国留学生在校学习都很努力,、梁思成、陈植、童隽都读到了研究生阶段。在1926-1927学年时,在读研究生的梁思成与在读四年级课程的林徽因,同时都被美术学院建筑系聘为建筑设计课程的指导教师(梁思成被聘为Demonstrator in Architecture;林徽音被同时聘为建筑系的Part-time Assistant to Architectural Design Staff与美术系的Part-time Instructor in Design)。这也说明他们在班里的成绩优秀。林徽因在读书期间还曾获得了学生圣诞卡设计比赛的第一名。
他们与美国教师与同学之间也有着十分深厚的友情。梁思成在回国之后,为了表达对他的老师,著名建筑教育家保罗·克莱特的尊敬之情,曾将自己测绘研究的中国古建筑图册寄赠克莱特作为礼物;而梁思成的老师哈伯逊(Harbeson)先生,还特意让他的设计合伙人为梁思成的女儿捐存了1,000美元,作为资助她来宾大读书的经费。1960年时,在墨西哥城的一次国际会议上,梁先生请来自宾大的代表转达他的意见,将这笔存款转赠给了宾夕法尼亚大学。
结束的话:
笔者在美从事访问研究期间,并不是从事这一课题的专题研究,只是顺便搜集了一些资料,虽然尽可能希望收集的细一些,但仍难免有疏漏,其中少量史料已经披露在清华大学《建筑史论文集》第17辑上。2002年回国后即着手这一研究,原来的计划中还有关于宾大美术学院建筑系早期课程设置,、梁思成,直至王化彬等在校时的20~30年代的建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紧随建筑学专业之后建立的景观建筑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专业的课程设置,并附上了一个历年课程一览,希望能对中国建筑学专业课程的基本设置有所理解,同时,想讨论一下宾大建筑系早期的招生情况及相关政策,尤其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早期宾大建筑系不招收女生的情况,其原因与我们所猜度的“女性歧视”无关,因而需要澄清一下。另外,还希望对宾大建筑教育的变化,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发生的变化进行一些分析。因为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题目,起初因为没有时间和精力完成,目前又因为论文集恰在催稿,且字数有限,因此只好暂时搁置。留待以后的续篇。仅在文后附上一个附录:《1937年以前在校中国留学生(含华裔)一览》,或能对与此相关课题研究的人士有所补益,亦聊补未全之憾。
附录:
1937年以前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留学生情况一览
说明:本表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贵祥整理,主要资料来源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档案室与宾大美术学院档案室,并得到了宾大美术学院与两个档案室的热心帮助,在此顺致谢忱。名单中部分中国留学生的中文姓名,亦经王华彬先生的女儿中国建筑学会王国泉女士的校订,亦在此致谢。
主要参考资料:
1.)Annl. Strong & George Thomas: “The Book of the School-100 Years”,1990。
2.)Spiro Kostof: “The Architect – Chapters in the History of the Professi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0,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California。
3.)Hanno-Walter Kruft:“A History of Architectural Theory from Vitruvius to the Present”,translated by Ronald Taylor, Elsie Callander and Antony Wood,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1994, New York.。
4.)《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Bulletin-School of Fine Arts-Announcement, 1920-1921》
5.)《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Bulletin-School of Fine Arts-Announcement, 1922-1923》
6.)《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Bulletin-School of Fine Arts-Announcement, 1923-1924》
7.)《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Bulletin-School of Fine Arts-Announcement, 1924-1925》
8.)《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Bulletin-School of Fine Arts-Announcement, 1925-1926》
9.)王贵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早期中国建筑留学生的几件史料》,清华大学《建筑史论文集》第17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北京。
插图目录:
图1:费城城市一瞥,从宾大校园方向望去。
图2:巴黎美术学院图书馆,资料来源:Spiro Kostof:“The Architects-Chapters in the History of the Profession”。
图3:巴黎美术学院陈列室,资料来源:同上。
图4:巴黎美术学院学生工作室,资料来源:同上。
图5:1920年代学生美术作业,自宾大美术学院档案室。
图6:1920年代学生设计作业,资料来源:同上。
图7:学生设计作业,资料来源:同上。
图8:学生设计作业,资料来源:同上。
(本篇完结)
本文原载于清华大学主编《建筑史》总第17辑,2003年,
经作者授权,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原创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投稿:请发送至邮箱yzxs1930@163.com
长按二维码可关注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ID:zgyzxs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