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城市都有或多或少的人文景观。那些构成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景观,可以是文物、风景、建筑,也可以是道路、石刻、传说、人文掌故。人文景观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当地的历史文化名人的社会活动遗存,如胡则之于方岩、陈亮之于五峰书院、王崇之于紫微园等;二是历史文化名人在当地的社会活动遗存,如朱熹之于兜率台、苏轼之于苏堤、白居易之于白堤等。
江苏淮安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自然有很多人文景观。而在淮安众多的人文景观中,南宋时期的永康乡贤——应纯之至今仍引人瞩目。那么,对于大部分永康人而言都相当陌生的应纯之,是如何在经过八百多年的岁月洗礼后,依然在千里之外的淮安留下他的身影呢?
崇儒兴学安民心
淮安府学街上有一长方形水池,即府学泮池。泮池北有一个很大的院落,就是淮安府儒学的旧址。从秦汉时代起,淮安即为郡、州、府治所,府学始建时间无史料可考,据目前所存文献来看,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间。
宋代淮安称楚州,在南门内府学遗址处有一座孔庙,此即楚州儒学。开禧二年冬(1206),金人以骑兵七万,战船五百,列屯六十余里,围战楚州三月,楚州学宫毁于战火,连其地亦没入军营。
嘉定八年(1215),应纯之在朝廷公开“遴选能臣”时被委以楚州太守的重任。到任后应纯之才发现,偌大的楚州几乎是一座空城。原来当地百姓不堪金兵的不时袭扰,很多都已背井离乡,南迁避乱去了。留下的也轻易不敢出门营生,致使耕田荒废、街市清冷。
面对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局面,应纯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属员察看学宫,通过崇儒术、兴学校来安定民心。据《嘉定志》《淮安府志》,应纯之认为州学“地势不属,且斋庑益戚”,便决定开拓孔庙以北地面扩建校舍,增筑围墙。施工中一切按高标准要求,“抡材必壮,筑址必固,鸩工必良。”经过三个月的建设,比原来大为“雄深”“延邃”。
应纯之还将学生的六个斋堂增至八个,并亲自命名。以两堂为小学斋,名曰“小成”“有造”,其余六堂分别取名为“存心”“正业”“观善”“进道”“博文”“约礼”。学宫内把赵康州(师旦)、徐节孝(积)、张耒、陈瓘,为“忠孝文节”四像并祀,名其堂曰“时化”。废掉原庙东之讲堂,改在大成殿后重建,并亲手在上面植杏,名为“杏坛”,集士子讲学于其上。同时又增加学田,添置器物书籍。工成以后,周围的州郡都来参观祝贺,一致认为“中州文物尽在是矣”。王呈瑞曾为之作记。
应纯之另于学宫泮池上建献功堂。当时南北交战,北方人大量南流在淮安,应纯之将他们收容下来,组成所谓“忠义军”,有数万人。但其成分极为复杂,很大一部分是各种名目的军人和散兵流勇。应纯之利用他们筑城浚濠,并编成一支水军,加紧训练。当时泮池可通城西的河湖,于此建堂,就是为了在此观察水师的训练。堂后有一丽泽亭,亦应纯之所建。
淮安府儒学在历史上是苏北地区的文化中心,应纯之任上的大规模修建,基本奠定了此后淮安府学的规制,使这一苏北地区读书人向往的神圣殿堂,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其中,明代大文学家、《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清代朴学大师阎若璩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凿湖置闸设天险 习练舟师御金兵
在扩修府学的同时,应纯之下令增筑加固城墙,在各要害处设观察哨和烽火台,加宽挖深护城河。在此基础上,应纯之针对楚州东北方向地势平坦,难以布防的特点,动员军民开凿“管家湖”,设置斗门水闸,使湖荡回还相连,变平地为天险。
据《乾隆淮安府志》:“管家湖,在城西望云门外,又谓西湖。”南宋嘉定九年(1216),楚州太守应纯之,为设防御金,认为:“东南皆坦夷之地,难于设险。向北一隅,有地不广,而淮河限之。惟向西一带湖荡相连,回还甚广,而汇水处止有数里,作一斗门为减水之所,则一望弥漫……”《淮关统志》《方舆纪要》也有类似记载:郡守应纯之言,本州向西一带,湖荡相连,可以设险,合别开新河一道,与运河接,取土填垒捍岸,则旧运河与湖通连,水面深阔,形势益便。遂开河于湖北,筑垒湖岸,以限湖水。自马家湾西至陈家庄,就湖筑滩岸二百七十余丈。于是管家湖与老鹳河相接,楚州西北,宛然巨浸。一名西湖,其接老鹳河处,亦谓之新路。
根据战备的需要,应纯之在管家湖畔修建“水教亭”,利用管家湖这个天然水柜教习舟师。据《钵池山志》,管家湖周边除水教亭外,还有爱莲亭、金牛冈、石桥、锣鼓墩诸景,见《淮壖小记》“淮郡古迹”条。他还督导各府县组建民团,忙时农耕,农闲则操兵习武,互为呼应抵抗小规模的金兵袭扰。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使楚州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外逃的百姓也纷纷回迁。金兵多次想进攻楚州城,都因无懈可击而作罢。
厉兵秣马图恢复 招安义军共抗金
应纯之在楚州的作为不仅深孚民望,而且也赢得了宋宁宗的信任和倚重。嘉定十年(1217),应纯之以楚州太守兼任京东经略按抚使,节制淮东河北军马,并许便宜行事。
当时随着蒙古的强势兴起,金朝衰败的迹象日益明显。山东淮海地区出现了多支反抗金廷统治的武装团体,声势最大的是以杨安儿和其妹杨妙真、妹夫李全为首的“红袄军”。这支穿着红色衲袄的“红袄军”不仅打家劫舍、寇掠州县,又处处与金兵作对。但在金廷一次次的平乱围剿下,这些武装集团处境狼狈、朝不保夕。他们只能以归宋为名,寻求宋廷的支援。
身负楚州淮东防御大责的应纯之,面对大量涌入的流民,也感到巨大的压力和考验。当时,应纯之从一个认识的武锋军卒沈铎那里,得知了李全等人有归宋的意向后,一面向上报告,一面派沈铎前去招抚。宋廷虽不愿光明正大地招纳他们,却密令应纯之接纳他们,赋予“忠义军”的名号,归应纯之节制。并依武定军的例子,提供一万五千人的军粮,名为“忠义粮”(应纯之调离四年后,李全叛宋)。
嘉定十年(1217年),金宣宗对宋宣战,宋金战事再启。十一年(1218年),宋廷正式任命归附的李全为武翼大夫兼京东副总管。“红袄军”的归顺使应纯之声势大振,各地豪强义军纷纷投于麾下。义军的抗金活动更加活跃,声势日壮,在宋金战争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在这样的形势下,素有收复中原之志的应纯之多次向朝廷奏报,陈明敌我态势,认为收复中原的时机已经成熟,希望朝廷下决心北伐。但把持朝政的奸相史弥远不仅不同意应纯之的北伐之请,还在金廷的威胁下把应纯之调离了楚州。
有功淮人享配祀 黎民祭拜数百年
上坂街是淮安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地处淮安古城的核心繁华地段,周围是淮安最繁华的商业街区。上坂街南北走向,全长740米,街宽不过三米。东侧是总督漕运部院遗址公园,也就是历史上的漕运总督府,东北方是淮安府署,东南方是镇淮楼;西侧是故居、楚元王庙、许焕故宅、王遂良故宅,及老街道驸马巷和穿城而过的文渠。
位于街南段西侧有楚元王庙,是淮安历史上最重要的寺庙之一,现仅存一院落,砖木结构享殿一座。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三十九“楚元王庙”条记载:“在市桥南,《九域志》云。”看来,淮安楚王庙在宋朝以前就有了。另据《钦定四库全书·江南通志卷四十·舆地志》:楚元王庙,向在城外,宋时移府治西南。祀汉楚元王刘交。宋建炎中,贼李成以万众攻城,民祷于神,大败之,由是庙益虔祀。旧以宋朝赵立、魏胜、应纯之和元朝许维祯为木主祔庙中。成化初,知府杨昶又以汉朝张敞、郑宏、汲黯、尹翁归、黄浮,三国关羽、张飞,晋朝王祥、王浑,唐朝宋璟,宋朝米芾,明朝范中、施礼、彭远、邱陵皆有功于淮人者,并祔祀焉。
楚元王庙毁于何时虽不可考,但成化(1465--1487年)是明宪宗的年号,说明到了成化年间,楚元王庙还进行了修缮并增加了多位有功于淮人者祔祀。由此可知,因为应纯之在楚州任上时“有功于淮人”,被供奉到楚元王庙接受淮安黎民百姓数百年的拜祭。可见应纯之在楚州为官一任,扩修府学崇儒兴学、凿湖置闸抗御金兵、厉兵秣马志在恢复等事迹,在当地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相关链接
应纯之年谱
应纯之(1175—1224年),字纯甫,我市可投应人,宋少师应孟明第五子,年少时与大哥谦之、四哥懋之拜在大儒朱熹门下。
嘉泰三年(1203)中进士,先授洪州新建(今江西南昌)主簿,转调泰州如皋监场,改秩余干县;
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任无锡知县;
嘉定二年(1215年),差监左藏东库(宋太府寺所属机构,掌受四方财赋之入,以供给朝廷各项开支);
嘉定八年(1215),在朝廷公开“遴选能臣”时,被委任为楚州太守;
嘉定十年(1217),知楚州兼京东经略按抚使;
嘉定十六年(1223),升任兵部侍郎兼东广经略使,改镇东广;
嘉定十七年(1224),金大举南侵。应纯之率军激战数日后,终因“兵少援绝”,力战而死。
宝庆元年(1225年),宋理宗派特使为应纯之主持盛大的归葬仪式,因应纯之的脑袋已被金兵割去,朝廷还特铸了一颗金头陪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