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资讯> 王开东:蔡金兴大师的石头记

王开东:蔡金兴大师的石头记

2020-08-12 10:32:00

蔡金兴大师的石头记


2016年暑假某一天,我突然接到苏州教育局组织处电话,让我迅速查看邮件,马上回复。


我着急忙慌赶回家,打开邮件,哭笑不得,原来是苏州市委组织部安排我去三亚疗养,让我尽快提供身份证等信息。


我给教育局组织处领导发短信,告诉她们,我虽不年轻,但也不算老,还没到疗养的地步。


领导告诉我,千万别傻了,这是市委市政府对人才的关心和爱护,与年龄无关。最后她的话打动了我,这次三亚疗养外出的一行人,全市教育系统只有两人,更多的是各个行业的领军人才,与他们相处交流,跳出教育看教育,对你应该是好事。


我这才欣然报名。


(非物质文化遗产澄泥石刻传承人蔡金兴)


三亚疗养团一共18人,后来我们的群就叫海南18团,迄今还常常交流切磋。


三亚之旅非常快乐,全程五星级宾馆,游览以轻松舒适为主,玩半天休息半天。休息的时候,白天我们就在游泳池里打篮球,晚上我们就打牌。


蔡金兴大师就是海南18团中的一员,他是年龄最大的一位。大概六十左右,有点胖,背着一个白布袋子,浑身是汗,但又不许我们帮忙。看上去,他就是一个扎扎实实的农民。


其实我们知道,他是中国藏书澄泥石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传承人,是中国数一数二的制砚和雕刻大师。


           (蔡金兴的澄泥石刻作品)


晚上蔡大师也想打牌,可惜不会。我好为人师,就手把手教他,一会功夫,他居然大差不差的会了。然后我就与蔡大师一对,与另外一对掼蛋。


蔡大师玩得很高兴,他打牌很冲,扛着炸药包干。我喜欢勇猛的对家,不喜欢保守的人,尽管几次都输了,但蔡大师很对我的胃口,我们合作很愉快。


在外国语学校的时候,每年我们都外出游玩,每次大家都诱惑我陪他们掼蛋,说很好玩的;但我认死理,坚决不答应。原因很简单,掼蛋名字实在太难听了,就因为名字难听,我错过了多少快乐啊!


直到有一天,实在无聊,就在旁边看他们打了一会,这才恍然大悟。所谓的掼蛋,不就是当年的“八十分”和“争上游”的组合?而且这种组合还很有创意。譬如战败了,就要拿最好的牌进贡,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譬如事不过三,如果三次不能顺利通关,就要摔下去从头再来……掼蛋里也藏着人生的哲理。


之所以命名掼蛋,是因为大牌往往张数比较多,打出来比较有气势,往往是掼下去的。而掼下去的往往是炸弹,所以叫“掼弹”,我怀疑是以讹传讹变成了掼蛋。


在大学里我就是八十分狂人,所谓掼蛋简直就是我的专业。于是我半推半开始掼蛋了。


这一掼就是热火朝天,我们不赌钱,就是赌谁厉害。常常在周末,我们汇聚在许校家,奋战到深夜,然后在惨白的月光下,我和玉驹步行回家,敲开门,照例接受夫人一番教育。但下一次又忘得一干二净,于是夫人继续教育开始了。


我做任何事情都专注,掼蛋更不会例外。有一年,我们一行人在机场还是火车站忘记了。我们坐在行李上就掼上了,结果一大堆橙子被我坐烂了,汁液渗透出来,把我裤子都湿透了,我也没有留意。后来有人看到了,从此大家都嘲笑我,“开东牌鲜榨橙子汁”,这是我校掼蛋的一个最大的梗……


蔡大师看上去很土很土,但是让我们大吃一惊的是,每当给他照相,他的pose十分夸张,时髦得不要不要的,这让我非常羡慕。


我照相从不会做动作,就觉得不好意思,放不开。蔡大师身教了我,作为一个艺术大师,永葆童心多么重要。


              (蔡金兴的澄泥石刻作品)


从海南回来的路上,蔡大师告诉我,木渎灵岩山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地方,他知道我在苏州没有买房子,希望我去看一看,房子最好在那边买。


我找了一个周末,给蔡大师打电话,去他家附近看房子。老人家非常高兴,赶紧给我发信息,他的文化不高,错别字多,但不影响理解。


远远的赶过去,蔡大师早早等在路旁,旁边停着一辆奥迪。


                     (蔡金兴澄泥石刻作品)


灵岩山真是一个好地方,山清水秀,蔡大师自豪地告诉我,灵岩山边的那个湖水,是整个苏州唯一能够水母存活的水,可见这个水质有多清澈。


我们先去桃花源参观了蔡大师的新居,一栋三层楼的别墅,没有装修。然后去蔡大师的慧石居,相当于蔡大师的工作室。我被他的作品惊呆了,每一个作品都是匠心独运,意出尘外,都是有灵魂的。我小心的抚摸着一个个作品,我喜欢那种细腻润滑的感觉,如清风,如朗月,如泉水。


慧石居得名于著名书法家崔护,先生说:“云根谓顽石,予曰不如不周山骨,可炼五色之石,其功能补天,举世知之。今吴县市蔡金兴先生对石尤钟,较竺道生尤胜。顽石会生公说法,唯点头称呼善;而石逢蔡君,可作文房贡品之佳砚,可作赏心怡情之石壶。”


        (百度中的慧石居的地理位置)


“慧石”不仅是石头遇见了蔡大师之手,获得灵性,顽石成为慧石。但在我看来,蔡大师与石朝夕相伴,与石惺惺相惜,早已经获得石之灵性,成为真正的“慧石”,他是石之精灵。顽石无才可去补苍天,但蔡大师却有才能够填补澄泥石刻砚台和石壶之历史空缺。


          (蔡金兴的澄泥石刻作品)


偌大的慧石居,只有蔡大师一个人。其原因有三。


一是石料紧缺,这些年灵岩山极其附近的石料已经越来越少,好在蔡大师早些年辛辛苦苦聚累的石料暂时还够用,但一旦用完,没有好的石料,这一门艺术也就危险了。


二是后继乏人,后备人才的缺乏,一方面是澄泥砚总体价格不高,很多人改做核雕、玉雕、木雕,挣大钱去了。另一方面,加工澄泥砚苦、累、脏,吸入石粉,对身体有害,年轻人当然不愿意干这一行。就算为生活所迫,也不是真正热爱,没有热爱,是不可能做出有灵魂的东西。


三是他自己热爱。《品质》中的格斯拉兄弟,他们一辈子做靴子,把灵魂缝进靴子里去了。蔡金兴老师也是。他只有一个人,所有的东西他都自己弄,他爱护每一块石头,在他眼里,每一块石头都是有灵性的,都不能辜负。他都要尽其所能赐予他们灵魂和生命,他的每一件作品,都会比我们每个人活得长久。


曾有人问蔡金兴,玩石头能有多大出息?当时还是年轻小伙的蔡金兴回答:“玩石头是没多大出息,但是当你把理想放进去的时候,就说不定了。”但问题是,现在有多少年轻人愿意把理想放进石头里去?


这是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找传承人最可悲的地方。任何东西一旦开始保护,就离消逝不远了。


               (蔡金兴澄泥石刻的石壶)


下午蔡大师带着我看附近的小区,他老人家开着奥迪,和他打牌一样的冲,速度太快,让我心惊胆战。


藏书镇有两大有名,一是藏书砚台,二是藏书羊肉。我心里想,藏书藏书,莫非与西汉朱买臣有关。还没开问,果然就看见一条“朱买臣路”。


问蔡大师一打听,果然如此。


藏书镇就是朱买臣的故乡,其得名就与买臣有关。朱买臣幼时家境贫寒,但酷爱读书,他在灵岩山上放羊,常常趴在石头上看书,隔三差五地把羊给弄丢了。家人警告他,如果再把羊弄丢,就要烧掉他的书。买臣吓得把书藏到山上一块石头下面,每天上山后偷偷拿出来读。


岁月如梭,买臣长大后娶妻崔氏,靠砍柴卖柴维持生计。最常见的桥段是,买臣担着柴,边走边读书,时而还吟唱。崔氏担着柴跟在身后,觉得丢人,再三劝阻不得,于是请求离异。


买臣苦苦规劝,说:“我五十岁一定富贵,现在已经四十多岁了。你辛苦的日子很久了,等我富贵之后再报答你。”


崔氏愤怒地说:“像你这种人,终究要饿死在沟壑中,怎能富贵呢?”


万般无奈之下,买臣将崔氏休走,任其改嫁。后买臣50岁一举成名,授任会稽太守。沦为乞丐的崔氏,听说买臣升官到任,幻想买臣能念旧情,再收留自己。于是在路上拦住买臣。


买臣命人泼下一桶水,告诉崔氏如能将水收回桶内,就带她回府。崔氏悔恨交集,自觉有眼无珠,于是上吊。这就是覆水难收的故事。


当地人们为纪念买臣读书之艰辛,更重要的是,勉励后人发奋读书,就将他的家乡取名为“藏书”。


蔡大师就是藏书镇人。从小就是在自己家和村民们叮叮当当的凿石声中长大的。1966年教学受冲击,老师无影无踪。12岁的蔡金兴无奈操起了铁凿,学做学生用的小砚台。


一件事既可以成全一个人,也可以败坏一个人。一个偶然的历史原因使得蔡金兴辍学,但谁也没有想到,却造就了一位艺术的大师。历史无情人有情。


1968年,藏书成立砚台厂,14岁的蔡金兴就被吸收进去,成为砚台场最年轻的工人,20岁不到蔡金兴就担任了厂里的技术指导。后来又为苏州文物商店修复古砚,他的技艺就此突飞猛进。


                (蔡金兴的澄泥石刻作品)


历史上藏书最著名的制砚大师是顾二娘,是乾隆皇帝最喜欢的制砚大师,传说顾二娘用脚踢石头,能以足音辨石。蔡金兴老师则是摸,闭上眼睛,他就能摸出石质和真假。蔡大师仿制了一些顾二娘的作品,其精湛程度已经超出了顾二娘。但蔡大师告诉我,仿制永远不如真品。因为人家是创造,但后人只是模仿。


在仿制前人的学习中锻造自己,但更多的是创新出自己的作品。作为澄泥石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蔡大师更多的是石破天惊的原创,他从历史中走来,却创造出了全新的苏砚世界。


50载风风雨雨,一路走来,蔡大师不再是顽石,也不仅是慧石,他更是一块痴石。


老人家每天早晨6点不到就起床,或者扑在工作台前雕刻,或者到工场里加工砚坯。一个小时后开始吃早饭,大致从7点半到下午6点,他就翻资料、画图纸、操刻刀,从不知道停歇。


晚饭后,他会点一盏灯,继续想、刻,刻、想、再刻,常常做到10点后。一年365天,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今年的除夕夜和初一,也是如此。


三亚疗养,是他老人家第一次几天没有雕刻。但他布袋里还带着作品,不能刻就慢慢琢磨和构思,就想啊想,每一刻都不能浪费,时不我待。


之所以五十年如一日,蔡大师说,就是因为喜欢,人活在世上,总要有自己喜欢的事。只要摸着刻刀、端着砚坯他就开心,一天不碰就会“手痒”,就会空落落的。


当然,所谓的痴石,也付出了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


比如刀疤。有一次切石头,由于石料没有握紧,锯片直接割在蔡大师左手大拇指上,顿时鲜血喷涌。蔡大师告诉我,当时万念俱灰,心想:“手指断了,再也不能做砚台了!”好在反应还算快,手及时甩开,因为皮厚肉厚,锯片只割到了骨头边,休养一些天居然慢慢好了。不过还是留下了后遗症,一是不能受力过大,二是阴雨天受伤处会隐隐作痛。


仿古砚对石料的要求很高,近乎挑剔。有一次,为了一块“鲤鱼端砚”所需的老坑石料,他跑遍上海和无锡,一无所获。后来,偶尔听朋友介绍,其一位北京亲戚有这种老坑石料,蔡金兴连夜赶往北京,终于买下这块石料。还有一次,为了“鹅腹抄手砚”所需的艧村石,蔡大师又早早晚晚到灵岩山寻找。由于上了年纪,山高坡又陡,一不小心蔡大师从山上摔了下来,左腿骨折……


这还仅仅是肉体看得见的损伤,更多的是健康的威胁。加工砚台会产生许多石头粉尘,必须一边加工一边吹,天长日久蔡大师患上了矽肺,这是一种很要命的病,每到阴雨天,就会感觉胸闷、呼吸困难……


每当这时候,老人家就更加拼命的工作,工作是蔡大师忘记伤痛、战胜疼痛的唯一办法,制砚制壶是他的冠铭,也是他的旗帜。


                 (蔡金兴的澄泥石刻石壶)


由于不懈的努力,蔡大师逐渐攀登了艺术的最高峰,在中国制砚界首屈一指。2004年12月8日,。2008年8月27日,《中央电视台》又播出蔡金兴专题报导。


他的一件件作品也不断获得大奖,还赢得世界人民的喜爱。《老来得子》和《六顺宝塔竹套壶》分获“首届中国石壶技术创作大奖赛”金奖和银奖。《九友腾飞》和《卧竹提梁壶》在“第五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上获铜奖。《竹根澄泥砚》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铜奖。同时他的多件作品还参加APEC会议的展示,同时在欧洲展出,深受国际友人的喜爱。


那一天为了我买房子,蔡大师东奔西走,整整陪了我一天。对他来说,一天多么宝贵。但蔡大师的爱人却显得非常高兴。她告诉我,他从来舍不得歇一天,任何人都劝不了他,他就像一头老虎,让他休息,就是侵犯他的领域,就是要他的命。但今天他破例歇了一天,这让她非常欢喜。


看着蔡大师花白的头发,老树根一样粗壮的手指,我的眼睛湿润了,这是真正的工匠精神,也是真正的大师风范。


任何工作都需要忘我,都需要投入自己的灵魂和爱。蔡大师的学历并不高,但恰恰是因为巨大的热情和喜爱,最终学富五车,创造了艺术的奇迹。


   (蔡金兴澄泥石刻农物,没错,这是石头雕刻的!)


里尔克在《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中这样说:“没有人能给你出主意,没有人能够帮助你。只有一个唯一的方法。请你走向内心。探索那叫你写的缘由,考察它的根是不是盘在你心的深处;你要坦白承认,万一你写不出来,是不是必得因此而死去。这是最重要的。”


蔡大师就是如此,不让他雕刻,他就会因此死去。


我想起了我们的教育,是不是也是如此,我常常问我自己,如果不让我做,我会不会因此而死去?


如果没有深入灵魂的热爱,没有诚挚如初的情怀,没有对待学生如草叶般露珠的小心翼翼,我们凭什么雕刻出有灵性富有生命气息的孩子来?

公众号:王开东

heimawangziwkd

wkd001@126.com

只为苍生说人话,不为君王唱赞歌

但书人间善与恶,哪管湮没与流传

情怀|热血|能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