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资讯> 【存亡继绝】陈以鸿先生谈吟诵,吟《出师表》

【存亡继绝】陈以鸿先生谈吟诵,吟《出师表》

2020-10-11 11:03:22

斯文在我,我在斯文~

前几日去拜访陈以鸿先生,老先生现年95岁,与夫人黄连荫蜗居于上海某弄堂不足20平米的阁楼,入室是满目的书,先生说:心有多宽,屋就有多宽。

陈以鸿先生

字景文,江苏江阴人,1923年生人,其祖父为前清进士,其父为铁线篆圣手陈季鸣,自小在父辈影响下写诗作对,曾就读上海交通大学、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期间随唐文治先生学习,“唐调”吟诵传人之一。



陈以鸿先生谈吟诵

我7岁之前在家里读过大概两年《大学》和《中庸》,家里的老先生有没有教我们吟诵,我丝毫印象也没有了。7岁以后进了学校,跟学校的老师学了吟诵,就是江阴调,整个江阴大概都是用这个调。16岁以后定居上海,就讲上海话了。我一般喜欢用江阴话读文。

我在上海交大的时候开始接触唐文治先生的演讲,接触他的吟诵。那时唐先生教我们读书,都是读散文。他每个星期来开讲座,讲座上总要介绍一篇文章。讲座一般分为两个内容,一部分是讲宋明理学的,讲道德讲怎么做人。他总是讲一个人要过毅力关,要过生死关,杀身求仁,舍生取义。抗战时期上海成了一座孤岛,他讲都是怎样保持气节的。另外会读一篇文章,一面读,一面讲解文章的内容,并不要求学生要怎么样反馈,讲完就走。所以说,他是演讲者,我们是听者,而不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

进了无锡国专以后,唐先生以及他的传人教我们,都是用唐调,上海话,我们也用上海话学。有时候大家集体诵读,就像大合唱一样。无锡国专有专门的一门课程叫“基本文选”,也就是现在的大学语文。教材是《国文精选》,但不是唐文治先生教,而是无锡国专的第一届毕业生唐尧夫来教我们。他可以说是唐调代表性的传人,是唐校长的学生中推广和发扬唐调最卖力的一位。上课时每一篇文章,他都是自己先示范读,然后叫同学来读。这位唐尧夫先生解放后就没有联系了,后来了解到,无锡国专停办后他就在一个中学里教书,一直教国文。

我掌握唐调主要就是通过这位唐先生。唐文治先生当时年纪已大,偶有中气不足;这个唐先生当时正值中年,我记得他吟诵有时候会奇峰突起,有时会一个音唱得很高,一下子上去然后又下来,非常好听。当然这个也要根据文章的性质,不是每一篇文章都需要,有时需要的话,他在那个地方把音拔得非常高,然后再下来,听起来很舒服。

唐调读上古散文时,有另外一个调子,念文章的时候是223221615,都是615结束。读上古散文就不是615,而是以216结束。我用的这些朴素的读法是陆景周先生教的,他陪着唐老夫子讲一些经书,他自己教我们《左传》研究,很有些天赋。   

唐文治先生是教我们《中庸大义》这门课的,不过倒不以诵读为主。唐先生是用太仓话吟诵,他算是无锡人,可是他的口音完全是太仓口音,太仓话和上海话也没有太大区别。所以他用太仓话教我们,我们也用上海话学。 在无锡国专的时候应该讲每个人都要学唐调的,当然不会的也有。也只有无锡国专出身的老师用唐调。无锡国专的学生也有是外地来的,上海话都不是很好,也有自己本身喜欢不喜欢的问题。毕业以后也未必在这方面很感兴趣。

我读唐调的文章多半是用上海话读,我也想尝试用普通话读,但是怕丢掉了原汁原味,也怕普通话念得不准。普通话里面没有入声,在声调上讲是个缺陷。上海诗词学会开会的时候,大家也有吟诵方面的交流,会上我一般用普通话读。但是遇到入声字时,我会有意识地把它读得短,特别是入声字到了普通话里是变成了平声的。

平起仄起这个问题是不限于地区的。因为平声肯定要拖长,要着重。平起的话,肯定是第二个字要延长;如果是仄起,肯定是第四个字延长,第二个字不能延长,是自然分清楚的。这个倒和地方方言或者调子无关,是决定于诗词本身的格律。

我平常也经常吟诵,作为一种消遣。我记得有一次家里只有我一个人,我把古文拿出来读了一篇《祭十二郎文》,读得泪流满面……用这种特定的调子来读文和朗诵完全是两回事。朗诵可以把每一个字的音、声调都读准,并且掌握语气等等。用调子来读文不一样,因为朗诵诗,两句之间必然有一个空白,一个停顿。可是读文的时候,它是不停的,一直换气读下去,所以读出了味道。我们当时学的时候,同学们之间用上海话、太仓话、江阴话、苏州话吟诵,都是一样的调。但是在快慢的掌握上,某些字的提高上都有差别,主要原因是读的人,每个人的体会不一样。

2009年陈以鸿先生访谈整理



出师表

诸葛亮(三国)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我爱斯文”每周推送

【徐健顺专栏】周一、周三

【存亡继绝】周五


有学理  有传承  有体系  有效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