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3年以来,江阴现有选调生90名,其中“985”、“211”大学毕业的60人,占2/3,研究生以上学历45人,占50%,平均年龄34.4岁。近年来,江阴高度重视选调生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组织部关于选调生的工作要求,探索建立“345”培养模式,全方位教育、多层次锻炼、压担式使用,一大批优秀选调生脱颖而出,在不同板块、不同条线发挥着积极作用,有力推动了江阴的转型提升发展。
一、“三炼计划”系统谋划一张选调生培养的“规划图”。我们始终把选调生这一群体作为优秀年轻干部队伍的重要来源,围绕选调生制定出台“墩苗培养”实施意见,系统谋划全市选调生工作。“墩苗培养”意见分为“党性教育锤炼”、“实践墩苗锻炼”、“选拔任用历练”三大计划,“党性教育锤炼”包括理想信念教育、作风建设教育、道德建设教育,“实践墩苗锻炼”包括驻村包户、双向挂职、交流轮岗,“选拔任用历练”包括常态选拔、动态管理、后备培养。从源头规划,从整体部署,努力建设一支素质好、能力强、作风硬的选调生队伍。
二、“四级导师”精准指引一条选调生锻炼的“航向线”。对每一名新任职的选调生,我们采取“市委组织部部务会成员+镇街党(工)委书记+组织委员+村(社区)书记”四级导师培养制,有效发挥传帮带作用。市委组织部部务会成员作为规划导师,按照分工包片区域,结合年度考察考核、民情组织员等制度,通过集体座谈会、个别谈心谈话、实地查看等形式,全面了解选调生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等情况。建立定期分析研判机制,每年对选调生的成长进步、发展潜力、培养效果等情况进行一次综合分析研判,研判结果作为选调生调整、交流、轮岗、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明确党(工)委书记为责任导师,是选调生培养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选调生培养计划的有效落实。明确组织委员为直接导师,具体负责选调生的传、帮、带、管。明确村(社区)书记作为启蒙导师,负责引导好新任选调生在村锻炼迈出的第一步。通过推行“四级联动”导师培养制,实现级级有人抓、层层有人管、事事有人教,确保选调生培养管理落到实处。
三、“五大学堂”全面描绘一幅选调生教育的“成长画”。我们把培训教育作为选调生成长的重要举措,实施精细化、多方位的培训教育,增强选调生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课堂学”,组织选调生参加“江阴大学堂”、中青班、市管干部轮训班、后备干部培训班等主体班次,让选调生及时“充电加油”。二是“实境学”,组织选调生到井冈山、延安等革命老区培训学习,到吴仁宝、李良宝实境课堂现场学习,提高选调生的党性意识。三是“互动学”,组织新老选调生访谈、年轻选调生头脑风暴等活动,让选调生互动取经。四是“拓展学”,组织开展红色体验拓展和户外素质拓展等综合性活动,让选调生学会团结协作。五是“网络学”,充分发挥“江阴干部教育网”、江阴党建微信等新兴教育平台的作用,让选调生教育“实时在线”。
在全方位培养锻炼的基础上,我们在领导班子日常调整、,注意选配优秀选调生。目前,在江阴工作的选调生中,有副市长1名、省级开发区副主任1名、乡镇党委书记2名、局长12名、副科职干部18名,科级以上干部占到近四成。另外,、省商务厅、无锡团市委工作,其中有一名已担任无锡团市委副书记。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无锡市委对选调生工作的要求,把选调生工作做实做细做深。一是抓源头选拔。近年来,每年回江阴任职的选调生人数呈逐年下滑趋势,我们要认真排摸江阴在“985”、“211”等知名高校的学生数据,结合人才招引计划到有关高校去宣传我市选调生引才计划。二是抓锻炼培养。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选调生到基层发展一线、招商引资一线、项目建设一线、、“墩苗”历练,让选调生经受多岗位锻炼、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三是抓使用配备。结合“789”青年干部培养计划,把一些经过实践考验、经验丰富、各方面比较成熟的选调生,大胆放到重要和关键岗位使用。通过加强培养、加紧锻炼、加快使用,着力建设一支想干事、能干事、敢担当、善作为的选调生队伍,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无锡发挥重要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