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资讯> 第七集 生态盛宴 | 拯救太湖(一)

第七集 生态盛宴 | 拯救太湖(一)

2021-02-06 15:27:49

    一  拯救太湖

    2010年初,一部名为《2012》的好莱坞电影风靡全球。在这部电影中,洪水、地震、海啸、飓风、岩浆等巨大的自然力量野性迸发,把人类的文明碾得粉碎,直到地球的幸存者直接回到非洲之巅。也许这个杞人忧天的灾难故事会被人们很快忘记,然而工业发展与环境生态的博弈,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不管工业化的车轮前行得多远,人类对生命家园的绿色记忆从未被淡漠。


   
太湖,江苏人民的母亲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她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中部,是中国首批“国家旅游名片”。
    湖水因其温情而灵动,因其博大而开阔,一直被誉有“太湖天下秀”的美称。“太湖美,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上有白帆,水下有红菱,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这首在1978年由中国著名女歌唱家李慧兰演唱的耳熟能详、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太湖美》,以其旋律优美、曲调流畅完美地表现了人们对烟波太湖的赞美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那时的太湖碧波荡漾,滋润着两岸众生,是一条流淌着诗意的文明走廊。

    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工业化的进程和水资源的开发,帆桅穿梭的太湖曾一度失去了昔日的风采与清流。尤其是2007529日,一场突如其来的饮用水危机降临到江苏省无锡市,其罪魁祸首“太湖蓝藻”一夜之间打乱了数百万群众的正常生活,也触动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敏感神经。

20075月底,在无锡贡湖水厂发生的水污染事件向世人敲响了警钟,人们忽然感受到环境恶化的后果是如此恐怖。一时间,有关蓝藻的报道铺天盖地而来,媒体在全国各地到处捕捉蓝藻的身影,从老百姓、科学家到政治家,蓝藻成为2007年中国人民最难忘的词汇之一。因此,为了应对太湖的蓝藻危机,国家启动了数十亿的资金投向太湖。

    在半个多世纪前,莱茵河也有着近乎同样的经历。莱茵河发源于瑞士山区,流经奥地利、德国等数个欧洲国家,一半以上流域在德国境内。二战结束后,大批能源、化工、冶炼企业同时向莱茵河索取工业用水,又将大量废水排入河内,河水水质急剧恶化,有的河段鱼类完全消失,周边生态遭到毁灭性打击。昔日美丽的莱茵河,一时间被冠之以“欧洲下水道”的恶名。

    事实上,很多时候,环境和生态的代价是无法用具体的数字来折算的。上世纪50年代,饱受水污染的莱茵河沿岸,掀起了欧洲环保史上最伟大的河流治理行动。在环保立法、控制污水排放的基础上,上世纪80年代,沿岸各国共同启动了《河流生态修复计划》,投入数百亿美元,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力图换回莱茵河自然健康的生命。1995年计划提前实现,莱茵河及其支流河中的许多鱼类已经能够自由洄游并繁殖。显然,有效的制度设计和法律保障下的执行力以及跨区域的协调,是莱茵河成功治理的关键。而今,莱茵河美景如斯,清澈如初,犹如一条蓝色飘带轻拂过欧洲大陆。


   
总体来说,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目前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阶段。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改革开放以来,环太湖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是由于推行的是较为粗放的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给太湖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太湖蓝藻的爆发,足以说明太湖流域必须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因此,努力构建环太湖流域的生态文明,既是环太湖地区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充分发挥环太湖地区厚重的文化和生态资源,实现环太湖流域环保一体化和有效防治太湖污染的客观要求。

    蓝藻暴发引起的“水危机之痛”让太湖流域痛彻心扉,从此,江苏铁腕治污、科学治太。2012410日,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员会会议传出信息:江苏实现了太湖治理国家总体方案确定的近期目标。治太5年,江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重塑太湖之美,江苏环太各市、区依然丝毫不能放松。而永续太湖之美,则还有更长的前行之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