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资讯> 南方泉镇 | 昔日繁荣的“小无锡”,如今很多人却不知道在哪

南方泉镇 | 昔日繁荣的“小无锡”,如今很多人却不知道在哪

2021-09-15 10:47:11

  


无锡古镇

烟雨江南,水乡浸润,

声声犬吠、青草芬芳,

走在宁静的江南乡村间,

有时空轮回的感觉。

旧时江南水乡,你们还好吗?


无锡,一座有着悠久历史传承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江南名城,数千年历史沉淀于斯。触摸历史的遗存,穿过古村古街,你能到达时光隧道的另一端。


除了惠山古镇、荡口古镇、荣巷古镇等,还有一个地方你也该知道:

南方泉镇





1
南方泉镇在哪里

  

无锡滨湖区南泉古镇,又名“南方泉”,古镇东部沃土原野与华庄为邻,西部群山拱翠直至湖岸,北与雪浪接界,南临浩渺太湖呈半岛状,秀灵的湖光山色,源远的文化历史,不失为地灵人杰物华天宝的江南名镇。




  “古朴沧桑的老街,小桥流水的意境”,南泉应该算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古镇,历史上还曾经有“小无锡”之美誉,可惜时过境迁,现今只剩下“十字河浜,河街相融”了。






2
南方泉镇名字的由来

  

南泉古镇南临贡湖,北连长广溪,历史上曾经涌现出众多贤人名家,古镇上的历史文化古迹遗址丰厚,举不胜数,古镇的老街尤甚。街西主要古迹二处:一口黑石为壁、栏圈呈方形的古井名开化方泉,旧传晋代方士葛洪曾取古井泉水炼丹,古镇取名南方泉源于古井“方泉”两字,且此处地处无锡最南端,故名南方泉镇。另一处为许神桥,明代邑人何汝健赶考途经此处,见桥破旧,许愿中举后必重葺此桥,后果中进士。重葺此桥后,后其儿孙竟然“一门四进士”传为佳话。




3
历史文化遗迹


南方泉古镇,南临太湖,背靠军嶂山,当地至今沿河仍保留有建于明、清的江南水乡传统民居建筑数百间,粉墙黛瓦,塔门行灶,米行匠铺,小桥流水。“开化方泉”古井、“开化文社”旧址、长泰寺、方湖寺、古墓群等,见证着南方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和人流如织、熙熙攘攘的惠山相比,南泉就显得非常的冷清了,我们直接从古镇的南边进的老街,走不多远就到达古井“方泉”了,当地的居民说,有时候还能从此水井中打水使用。



这就是古镇上著名的双桥,应该就是那座“许神桥”吧!

  


南泉镇旧街极具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特色。街中小河宽约10米,河上建有大小5座桥梁,原桥梁建筑为拱形古桥、石板桥,直至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才改建成现代拱形桥。

 


南泉老街的“十字河浜”,仍居住着很多人家,只是那些老屋因年久失修显得有些破旧。古镇传统民居主要分布于古镇的西大河、南横河水系既“十字”河一带,沿河街巷、临河廊棚,仍依稀可见昔日的模样。




4
古镇今貌






  

河道两岸布满树龄5-10年甚至更长的香樟树,显得古朴而恬静,两岸绿树再加上小河边的栏杆,以及水边的石梯,充满了浓郁的水乡风韵。










拓展阅读


南方泉“开化文社”




南方泉

开化文社由来


它成立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10月,由王星陛、王炳麟、王伯吹、肖焕梁、肖焕唐、庄少游、杨殿卿等七位秀才集体创办,初办时借用公房,社址在南 泉镇东街。关于文社名称的由来,鲜为人知,在初办时由七秀才发起组织本乡文人定期会集,作为交流学习的场所。两年后,在原有基础上发展成为招生办学,但名称一直 保持不变。


七秀才智斗英商


1
一个蚕茧引起的争端



1886年初夏,在筹备办社期间,七秀才见义勇为,曾积极参加轰动一时的涉外斗争。此次事件的起因和经过是这样的:清末,自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 纷纷入侵,洋商借通商为名,仗势欺人,对我国提出各种特权要求,变本加厉,为非作歹,欺压剥削我国老百姓,激起爱国志士起来反抗斗争。


由于无锡滨湖地区素以蚕桑生产发达闻名,同治初年,清政府准许洋人有到内地采办土货加工制造的特权。光绪初年,英商在当时的开化乡许舍开设“其均”鲜茧行。到1886年,由于蚕丝出口量剧增,洋商大量收购鲜茧。不法洋商施展剥削伎俩,其一是用大秤压低斤两,无锡丝市通用的是“四码秤”,一斤为十六两四钱,而洋商明目张胆地特制四种大秤,其中最小的“贞”字号,一斤就有十八两,农民每售一斤茧,要亏损一两六钱。其二是在银元与制钱、铜元的兑换率上玩手法,在收进、付出方面任意作价,这样蚕农每得一元, 要蚀掉10文左右。

蚕农在售茧时发现斤两和钱款均不相符,短少很多,受到了双重剥削,激起公愤,纷纷提出抗议,有的甚至冲进茧行发生争执。



2
曾国荃支持 七秀才官司获胜


洋商蛮不讲理,立即派人向县衙出具公函,诬告蚕农闹事,要求派兵到茧行弹压蚕农,以保护洋商利益。,有苦无处诉。这消息很快传给七秀才,知道后人人义愤填膺,立即在文社 筹备处召开会议,商讨对策,并马上奔赴鲜茧行,唇枪舌剑,据理力争,当众戳穿洋商的阴谋诡计。但管事人员有恃无恐,置之不理,反而先发制人,把七秀才名单上报县 衙,要求官府查办“带头闹事”的七秀才。但七秀才表示决不示弱,派人在行内搜走一杆“贞”字号大秤,回去经过检验核实,即派人上送县衙。


洋商在事实面前,理屈词 穷,暂停收茧,通过驻沪领事,要求县学查处率众闹事的七秀才。县学张云生答复:“事系公益,为民请命。”并上报南洋大臣曾国荃。他批示:“该生等仗义执言,深湛嘉尚,查问应无庸议。”把领事的“查问”给挡了回去。这事由于七秀才的挺身而出,奔走呼吁,感动了当官的,均能秉公办理,两次拒 绝了洋人的无理要求,逼使洋人屈服,以失败告终。


在斗争中七秀才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不畏的爱国主义精神,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权益,取得了无锡最早涉外斗争的胜利。



3

收茧所提学捐开办文社 创新学风


1888年,文社接受群众意见,开始招收学生,并坚持创新办学,注重基础教育,从“训童蒙”抓起。七秀才参与教育活动,改革过去只读不讲的教法,调动学 生学习积极性,较快提高学习效果,取得较大进步,受到群众一致好评。关于筹建教学用房方面,七秀才立志要集资自建,千方百计,广辟渠道。恰值裴大中调离两年后又 调回无锡,仍任知县原职,七秀才为了扩大与洋商斗争的成果,上书知县要求从茧商的收茧款中抽出一部分作为“文社经费”,获斐大中批准,并下令规定:“凡到开化乡 收茧的中外商人,应按每银元捐三厘,将此款充作文社经费。”当时又获知宁绍道台薛福成返锡探亲,秀才登门拜访,说明来意,薛捐出廉金,赞成建房。


支持者薛福成


文社新房择址南 泉镇东街,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秋动工,翌年夏,建成一所三间二进主建筑,每进前有小庭院,带一间厨房的屋舍,占地约一市亩,坐北朝南,门额砖匾“开化文 社”。学生闻风而来,多至百余人,延聘岁贡薛元宇,举人陆绍云等社会名家前来讲学。光绪二十六年(1990年),由七秀才之一王星陛在文社创办养正学堂,创我省 新学风气之先,为锡金地区最早的学堂。这次改革创新的举动,在县省地区引起很大的轰动,有力地推动了创办新学堂的积极性,教育面貌为之一新,为培养人才开辟了旧学无法比拟的广阔道路,受到当时教育界的一致赞扬。


民国之初,箫焕梁为《开化乡志》写了《开化文社缘起》,将七秀才与英商斗争的前后尽列其中,并将“文社之起,起于裴公,文社之成,成于薛公”载入史册。



图片来源:寰驽斋主、网易博主“闲逸”、网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