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江南,水乡浸润,
声声犬吠、青草芬芳,
走在宁静的江南乡村间,
有时空轮回的感觉。
旧时江南水乡,你们还好吗?
无锡,一座有着悠久历史传承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江南名城,数千年历史沉淀于斯。触摸历史的遗存,穿过古村古街,你能到达时光隧道的另一端。
除了惠山古镇、荡口古镇、荣巷古镇等,还有一个地方你也该知道:
南方泉镇
无锡滨湖区南泉古镇,又名“南方泉”,古镇东部沃土原野与华庄为邻,西部群山拱翠直至湖岸,北与雪浪接界,南临浩渺太湖呈半岛状,秀灵的湖光山色,源远的文化历史,不失为地灵人杰物华天宝的江南名镇。
“古朴沧桑的老街,小桥流水的意境”,南泉应该算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古镇,历史上还曾经有“小无锡”之美誉,可惜时过境迁,现今只剩下“十字河浜,河街相融”了。
南泉古镇南临贡湖,北连长广溪,历史上曾经涌现出众多贤人名家,古镇上的历史文化古迹遗址丰厚,举不胜数,古镇的老街尤甚。街西主要古迹二处:一口黑石为壁、栏圈呈方形的古井名开化方泉,旧传晋代方士葛洪曾取古井泉水炼丹,古镇取名南方泉源于古井“方泉”两字,且此处地处无锡最南端,故名南方泉镇。另一处为许神桥,明代邑人何汝健赶考途经此处,见桥破旧,许愿中举后必重葺此桥,后果中进士。重葺此桥后,后其儿孙竟然“一门四进士”传为佳话。
南方泉古镇,南临太湖,背靠军嶂山,当地至今沿河仍保留有建于明、清的江南水乡传统民居建筑数百间,粉墙黛瓦,塔门行灶,米行匠铺,小桥流水。“开化方泉”古井、“开化文社”旧址、长泰寺、方湖寺、古墓群等,见证着南方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和人流如织、熙熙攘攘的惠山相比,南泉就显得非常的冷清了,我们直接从古镇的南边进的老街,走不多远就到达古井“方泉”了,当地的居民说,有时候还能从此水井中打水使用。
这就是古镇上著名的双桥,应该就是那座“许神桥”吧!
南泉镇旧街极具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特色。街中小河宽约10米,河上建有大小5座桥梁,原桥梁建筑为拱形古桥、石板桥,直至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才改建成现代拱形桥。
南泉老街的“十字河浜”,仍居住着很多人家,只是那些老屋因年久失修显得有些破旧。古镇传统民居主要分布于古镇的西大河、南横河水系既“十字”河一带,沿河街巷、临河廊棚,仍依稀可见昔日的模样。
河道两岸布满树龄5-10年甚至更长的香樟树,显得古朴而恬静,两岸绿树再加上小河边的栏杆,以及水边的石梯,充满了浓郁的水乡风韵。
、
1886年初夏,在筹备办社期间,七秀才见义勇为,曾积极参加轰动一时的涉外斗争。此次事件的起因和经过是这样的:清末,自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 纷纷入侵,洋商借通商为名,仗势欺人,对我国提出各种特权要求,变本加厉,为非作歹,欺压剥削我国老百姓,激起爱国志士起来反抗斗争。
由于无锡滨湖地区素以蚕桑生产发达闻名,同治初年,清政府准许洋人有到内地采办土货加工制造的特权。光绪初年,英商在当时的开化乡许舍开设“其均”鲜茧行。到1886年,由于蚕丝出口量剧增,洋商大量收购鲜茧。不法洋商施展剥削伎俩,其一是用大秤压低斤两,无锡丝市通用的是“四码秤”,一斤为十六两四钱,而洋商明目张胆地特制四种大秤,其中最小的“贞”字号,一斤就有十八两,农民每售一斤茧,要亏损一两六钱。其二是在银元与制钱、铜元的兑换率上玩手法,在收进、付出方面任意作价,这样蚕农每得一元, 要蚀掉10文左右。
蚕农在售茧时发现斤两和钱款均不相符,短少很多,受到了双重剥削,激起公愤,纷纷提出抗议,有的甚至冲进茧行发生争执。
收茧所提学捐开办文社 创新学风
图片来源:寰驽斋主、网易博主“闲逸”、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