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价格分享
交流故事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资讯
>
徐健顺 | 我们是怎么失去吟诵的
徐健顺 | 我们是怎么失去吟诵的
2020-11-04 09:01:17
魏晋以前有歌有诵,是否有吟尚不明。魏晋以后有歌有吟有诵。凡诗文皆可吟诵,凡文人皆会吟诵,唱和酬答,教育学习,皆用吟诵。
明清两朝,吟诵尤为发达,更为学习诗词文赋和八股文的方法。
顾宪成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此即吟诵之声。清中叶,桐城派创古文吟诵法,倡导“因声求气”,流传至今。曾国藩谓:君子有三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曾国藩是桐城传人。
古代的吟诵主要通过教育系统(私塾和公学,前者为主)传承。
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私塾面临困境,吟诵首次受到打击。民国建立以后,新学堂更盛。私塾进一步消亡。但是在农村,由于新学堂的师资匮乏,私塾还有存在的空间,新学堂也有私塾吟诵的成分。在城市,私塾公学已经很罕见,只有一些书香门第仍以家馆或家学的方式继续私塾式教育。新学堂基本不再吟诵。
1920年唐文治办无锡国专,大力提倡吟诵。“唐调”大行于江南,散布至今,成为最大最完整的一个吟诵调。“唐调”也是桐城派吟诵调的一支。
20年代西方话剧大为传播。西方的朗诵全面引进中国,学校普遍以两字一顿法念书,教育界热烈讨论如何诵读的问题。抗日战争时私塾再遭灭顶,同时朗诵诗盛行。抗日战争结束后,汉语朗诵基本定型,其形态始终留有抗日朗诵诗的痕迹。建国以后吟诵不再进入课堂。朗诵遂一统天下。
节选自 徐健顺老师《吟诵的现状》
(标题为编者加)
以吟诵感受汉诗文之美
以践行体验中国文化之博
微信ID:jiajingyinsong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更多文章
徐健顺 | 我们是怎么失去吟诵的
9月27日收评:收复3000只有1.83点之遥
《对联话》品读(330)
【探地】梁溪&东北塘,新推地块你更中意哪幅?
【exbxg】20日电解镍走势日评-价格承压震荡 下行趋势不改
【广而告之】2016年国庆放假通知
详解RFID在物流环节的应用
【机会前瞻】雾霾愈演愈烈 环保概念再起风波
【真实案列】同济结扎复通 高龄二胎不是问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