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做任何事情,方法问题都是大问题,因为不同的方法可以把你引向不同的道路。当我们对古瓷一窍不通的时候,以什么样的方法学瓷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方法对,你的收藏道路也不会错,而如果方法不对,那就是走得越远,错得越多,你的收藏极有可能让您血本无归。但就算方法对、路子对,学瓷的过程也是一个艰辛的过程,需要长期、不断、反复地练“童子功”,要想成为一个不失败的收藏家和鉴赏家,千万不要指望“一招制敌”,也别指望“一蹴而就”。
发这篇文章,目的就是想给那些学瓷时间不长的朋友一些借鉴和指引,希望大家能走在正确的收藏道路上,更多地收藏真品,更少地打眼吃药……
我乐此不疲的学瓷之路
文/天林
90年代末,曾经闲来无事,无意中进入无锡南禅寺古玩街的一家景德镇瓷器店,当时是为了打发时光,于是就有一句没一句地问店主一些问题,起初店主还很热情,说什么青花、釉里红、釉下彩、玲珑瓷什么的,后来老板看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门外汉,脸上写满了鄙夷和轻视,也不知为何,老板的鄙夷和轻视深深地刺痛了我的自尊,心想这有什么好牛的……
于是,学瓷的种子就这样在心底埋下了。
经朋友介绍,我认识了第一个师傅,师傅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非常朴实,待人也非常真诚,80年代就开始收藏,开过古玩店,藏品进过拍卖行。在他的指引下,第一次花了150元买了个清末三星青花小碗,自此,我艰辛而又快乐的学瓷之路正式开启了。
现在回顾起来,大致有六条:
一是拜老师。没有老师的指引,绝不要轻易涉入某个领域,这是基本原则之首,否则再多的银两都会成为学费。但“术业有专攻”,也不是什么老师都盲听盲从。收藏的领域很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能真正搞明白一个领域的某个方面就很好了。随着对收藏的深入,我也先后拜过几个不错的师傅,记得其中一个师傅说过,瓷器越往后走,学起来就越困难,越是高古的,学起来相对更容易一些。在师傅的指引下,开始了高古瓷的专项学习和研究之路。
提醒:如果您想学瓷,一定要找一个或多个好的师父,这个环节您绝对不能省!省了这个环节,你一定会走很多弯路。就象一个学武功的人,师父不怕多,因为师父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拜师,就是要师其长、避其短。另,拜老师尽量要拜有丰富收藏经历的实战派人士,没有收藏经历的体制内专家,名头再响也没有用,相反还会误人子弟!
二是啃书本。书中既有专家的研究,也有藏友的心得,也是学习收藏的必经之路。几年来读过的文物方面的杂志以及专著到底有多少也记不得了,只能用书山书海来形容,连单位宿舍睡觉的床上里侧都堆满了书。但读书也不能面面俱到,必须博中求专,不能也不可能把什么都搞得明明白白,但如果遇到与自己研学方向一致的一定要专攻精练。还有书本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唯书甚至会误入歧途。但光啃文物收藏方面的书还远远不够,必须学史、研究古代哲学和美学,这样更容易与文物对话交流。
提醒:目前关于古瓷方面的书,只能让你学到一些常识性的知识,让你解决扫盲的问题,千万不要以为自己读了不少书就是无所不知的行家里手了,因为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书可以作为我们学瓷的教科书,原因是著书人参考到的实物资料非常有限,以致于书中很多的知识点都很局限,甚至都是错误的。特别是宋瓷,至少有一半以上的知识点都是错误的,而如果我们在实践中照搬照抄,唯书是从,同样也是误入歧途。当前,很多藏友之所以对宋瓷的认识水平非常低,最大原因就是中了书毒。
三是爬玻璃。识假必须先鉴真,鉴真必须建立在无数的感官刺激和理论积累之上。而大量的好藏品都静静地躺在博物馆的玻璃橱窗里,只能把脸紧贴在橱窗玻璃上。上博藏瓷虽然不是很丰富,但比较完整地展现了中国陶瓷从远古走到今天的发展历程。几年来,去博物馆几乎成了我的一种习惯,多时一周要去三四次,而上博的陶瓷馆是每次必到,连那里的保安都彼此熟识了。但是博物馆的藏品大多为传世品或者早年的出土文物,釉面老化特征与市场还有一些区别。除了去上博,只要去外地,博物馆是必去的。
提醒:博物馆的藏品不是标准,因为那里的藏品无论品种还是数量都非常有限,去博物馆能增长一些见识,但这种见识相对浩瀚的古瓷,可能不到1%,同时,博物馆的藏品,几乎都是解放初期民间收藏家捐赠的,大多是传世品和早年出土的古瓷,那些藏品传世时间至少都在百年上下,釉面氧化比较明显,整体感觉与近三十年来出土的古瓷有明显的区别,尤其是近年来出土的古瓷,由于刚出土不久,釉面几乎没有氧化,而如果拿博物馆的作为老旧的参照系,这些出土古瓷统统都会因太“新”而被枪毙,所以,到博物馆去爬玻璃也只能让你解决扫盲问题,为什么博物馆的专家,放在整个古瓷收藏圈里看,其鉴定水平充其量不过是小学生?原因就在这里!因为他们看不出古瓷釉面氧化时间长短的区别,而真正的鉴定高手,不但能看出真假,还能比较准确地识别其出土和传世的大致时间。
四是跑市场。老师教了、书本啃了,博物馆的东西也老看,总要实践积累才行。刚拜师的时候,常常是后半夜就起床,跟着老师逛“鬼市”,逛完“鬼市”逛早市,逛完早市送走师傅和朋友,然后一个人又直奔上博,有时几个朋友一同去参加文物鉴赏活动。如果沪上有知名拍卖预展,那也是逢展必去,看预展的最大好处就是不必爬玻璃了,因为大多的拍品可以上手。跑市场尽量要师傅带,如果没有师傅,切莫自以为是;再则要少带钱或者不带钱,腰包里一旦有银子,冲动常常难免。通常我跑市场时只带200元,不是为买东西而备,而是朋友们早餐时轮流作东之用;再有地摊上的东西切不可和拍卖图录、鉴宝节目相联系,拍卖是高端市场,地摊是初级市场,鉴宝节目是专家估价,臆想价绝不可信。如果你把地摊上的东西与拍卖和鉴宝节目联系在一起,你就会认为这东西价值几百几千万,以为捡了大漏,从而失去理智、失去对东西最基本的判断,交学费就是必然。所以买东西要为喜欢而买,要有自己就是藏品最后买家的思想准备,切莫想着捡漏挣大钱,动机不纯就会摔大跟头。
提醒:市场有好几级,地摊价最低,但风险也最大,到地摊淘货,切莫贪图便宜,因为如果是假货,再便宜也贵;古玩店要看老板的人品和眼力,里面不但价位高,道道也很深,搞得不好会花大钱吃重药;正规的拍卖行,真品率相对高一些,但价位也不是一般收藏者能接受的,同时,很多景德镇的高仿也都是直接进拍卖行的,所以,到拍卖行,花了大钱同样也可能买到假货。文物商店也是练眼力的好地方,现在的文物商店基本都不景气,差不多全都快关门了,但我学瓷的时候,文物商店还算景气,到那里能学到传世古瓷的一些鉴赏知识,而文物商店不可能有出土古瓷卖,所以,切莫把文物商店的标准到处搬。
五是逛窑址。师傅收藏了很多瓷片,在师傅的指导下也买过不少的破瓷烂片,逛市场时也常常上手开门好瓷片,也到建筑工地捡过不少瓷片,但这都不能代替逛窑址的作用。在朋友的安排下,曾专门到龙泉大窑古窑址挖瓷片,到上林湖美丽的湖心小岛上捡瓷片……。去窑址至少有四大好处,一则可以捡到很多好瓷片;二则可以深入研究古代的制瓷工艺和发展演变过程;三是可以寻访当代制瓷大师,亲密接触现代制瓷业;四是如果运气好还可以走进隐秘的仿古之地,了解仿品制作的全过程。
提醒:很多古窑址都已保护起来了,我们逛窑址一定要遵守法律法规,不能盗挖私掘。逛窑址主要是收集可靠的学习标本,如果您能准确鉴别瓷片的真假之后,可以在市场上大量上手。
六是泡论坛。这一点很多人都不会想到,论坛怎么也是学瓷的好途径?但这是事实,而且可以说是最好的学瓷途径。十几年来,高古瓷论坛几乎是我每天都要报道的地方,除非晚上应酬被喝得烂醉。何以如此,一则因为论坛是最大的“博物馆”,世界各国各地的博物馆里的藏品,论坛上都有高清图片,可以说足不出户尽知天下风云。几年来几乎每天晚上都是那些赏心悦目的高清图片伴我进入梦乡,如浴春风一般;二则因为论坛是最大的“博览会”,藏友们形形色色、真真假假的东西都贴在论坛上,供大家随意评鉴,起初是潜水,后来也发表一些个人见解;三则因为论坛是个收藏“大江湖”,论坛上看到的是帖子和评贴,实际上是“江湖”上的帮帮派派,什么国宝帮、无宝帮、片片簇、垃圾帮……,,热闹非凡,从这些帮派争斗中看到收藏领域的种种“尊容”,文物收藏界的教条固执尽现无遗,到处都是“盲人摸象”(就是以自己狭隘的鉴定标准去鉴别万物)、“三人成虎”(明明真精新的东西甚至被版主列为低劣仿品,被一些不懂装懂的网络专家砸得体无完肤)、“皇帝的新衣”(明明是一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东西,在版主带头吆喝下,赢得一帮跟屁虫的阵阵喝彩),江湖好不险恶!
提醒:一些论坛其实也是被利益化的,有的是团团伙伙,相互吹捧,为的是出货,泡论坛建议大家先潜水,把里面的状况搞清楚再说。再者,论坛的一些版主是玩传世品和粗普品出身的,他们对近年来的出土古瓷鉴别能力也非常有限,某论坛曾经有一个“高古版团队”的版主,他的任务是专门枪毙古瓷精品。
如今,学瓷道路上又多了一个微信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聚在一起,随时随地交流古瓷学习与收藏的心得体会,并晒出自己的藏品请大家点评……
学瓷艰辛着,但更收获着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