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加强彭州海窝子古镇宣传,提高古镇知名度,促进旅游文化发展,丰富国庆节日文化生活,彭州市新兴镇人民政府、湔江画院邀请了几位中国知名油画家来海窝子古镇写生交流。
海窝子这个名字源于古代,“海”是指一片汪洋;窝子是指龙窝,即龙居住的地方。吏载古蜀王柏灌、鱼凫曾建都瞿上,即今海窝子(《社会科学研究》1981年第1期)。现在海窝子与龙有关的地名非常之多,如龙怀村、龙怀沟、龙怀寺等等。
过去海窝子(新兴镇)被人喊讹了,也常叫“黑窝子”。新兴场是从清朝开始叫的官方名称。记得上世纪80年代,场镇老街官方名称叫新兴镇,场镇以外的地区叫新海乡(取新兴镇的新字和海窝子的海字,构成新海乡),新海乡管辖范围还包括现在的丹景山和通济一部分。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交通位置,使它成为彭县山区的中枢地带。海窝子,山虽不高,“有仙则灵”,道教首治的阳平观,就在它的辖区之内,闻名古今的道场龙怀寺就在海窝子背后的龙怀山下,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给龙怀寺写下千古流传的《龙怀寺碑》;它是古蜀文化的发源地——翟上古城最早的见证,是蚕丛、鱼凫古蜀国建城筑邑之地。从海窝子溯湔江而上,左可边磁峰,右能接通济,上可达小鱼洞与大宝,右上能禁控白鹿、思文,沿湔江而下牢控九陇关隘。湔江河谷中的止马河滩湿地,四面环水,面积达1580亩。相传张献忠剿四川,战马到此死活不肯再走。为纪念此事,后人称此地为止马坝。
旧时,山区所需生活物资如油、盐、粮、布匹丝绸、针头麻线、洋油、洋碱(肥皂、香皂)等,均从关口进入海窝子进行交易、储存,然后再流到其他场镇,最后到山民家中,坝区需要的木料、煤炭、山珍、药材等都在海窝子集散、中转和交易,然后通过关口运出,直到彭县县城并流通到成都及周边各县。基于海窝子的特殊地位,解放前,海窝子是彭县山区最大的场镇。海窝子有很多客栈、字号以及众多会馆,地震前都还可以看到陕西会馆和贵州会馆的旧址。
海窝子街市长达三里多。街道沿湔江曲折迂回,蛇形弯环,以增加其街市门面。以主街为主,左右形成众多街巷连接湔江河畔公路,街左巷直通龙怀山麓。从空中鸟瞰,海窝子像一条巨龙,横卧盘旋在龙怀山下。小小山镇,铺面多达千家。以前,夜市来临,灯火闪耀,如苍龙摇影于湔江河畔。街市白天最繁忙,交易量很大,市场人来人往,市声鼎沸。夜间,人们进入了休闲时光,各种小食沿街林立,是湔江的不夜城。海窝子依山傍水,气候宜人,是彭县出美女的地方,民间流传“花园沟的李子,海窝子的女子”,旧时,许多达官贵人喜欢到海窝子来挑选老婆或儿媳。据在此生活多年的老街坊讲,夜晚最热闹之时,人们食后的花生壳壳都要布满街巷。解放过后,随着湔江的治理,公路桥梁的修建,海窝子逐渐失去中转、交易中心的地位。改革开放前,海窝子有众多小煤矿,是彭县、温江地区和成都重要的能源基地。为了方便调运煤炭,国营彭县煤建公司也设在此地。彭县国营玻璃厂(现在的灯泡厂)也在海窝子。2000年前后随着小煤矿的关闭,和玻璃厂迁移,海窝子人口锐减,现在的海窝子是彭州最清静场镇,居民和善、纯朴、好客,非常适宜人居和养生。基于此,四川湔江画院设定于海窝子古街。知名油画家张昌贵先生从2005年起在此耕耘已达10多年。现今海窝子的山、海窝子的水、海窝子的古街都已成为省内外艺术家写生创作的基地。据悉,彭州政府打算在不久的将来要把海窝子建成知名的艺术小镇。
海窝子最具特色的花是狮子山的金钗花,海窝子最具特色的“海”是楠竹林海,海窝子湔江河畔的芭茅花也非常迷人。“5.12”地震之后,海窝子迅速崛起,焕发青春的光彩,成为湔江河畔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龙瑞)
四川油画网(微信平台)
征稿启事
为促进四川油画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提升四川油画地位,向国内外大力推介四川油画家及其作品,宣传报道四川油画界展览和学术活动等新闻,四川省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决定创办《四川油画网》(微信平台)。现向油画家及相关机构征集稿件:
1、《四川油画网》坚持学术性和开放性原则进行选稿编辑和组织相关活动;
2、油画家宣传介绍。提供油画家艺术简介及画家工作照,作品和作品名称(包括尺寸及创作时间);
3、油画相关新闻宣传。提供新闻图片及相关文字报道;
4、油画作品的内容和文稿应符合社会宣传的要求;
5、稿件经审核编辑后及时刊发;
6、所投稿件,全部通过邮件发送。
邮箱:2477856806@qq.com
676744685@qq.com
需留投稿画家手机号码,以便联系沟通。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
主 办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
主 编:马一平
执行主编:张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