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市长杯」创意中国(杭州)工业设计大赛上,来自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研究生牟茜同学设计的作品《家庭皮影小剧场》,以其贴近民生又对传统文化进行活化开发的特点,一举拿下了金奖。时间回到一年前,同样是来自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杨静怡同学设计的《立体故事书》,也在该项大赛上荣摘金奖桂冠。
两位同学的身后,是他们共同的研究生导师——来自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的陈立勋老师。
2016年,杭州市市长张鸿铭、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为牟茜颁奖
牟茜作品《家庭皮影小剧场》场景图
牟茜作品《家庭皮影小剧场》细节图
2015年,杭州市市长张鸿铭、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为杨静怡颁奖
杨静怡《立体故事书》
「市长杯」创意中国(杭州)工业设计大赛由杭州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主办,杭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杭州市知识产权局、杭州市经济与信息委员会和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等单位承办。总决赛现场,杭州市长出席并为获奖选手亲自颁奖。大赛迄今已举办十届,共吸引国内外2万多名选手,携3万8千多项作品参与,为广大工业产品设计者提供展现才华的舞台。
大赛旨在在进一步提升杭州市工业设计水平,加快培养工业设计人才,发展工业设计产业,实现「杭州制造」向「杭州创造」转变,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助推「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实施,组委会将以全球工业设计发展的战略视野对大赛的推广与宣传进行布局,力争早日使这一国家级工业设计大赛成为世界知名的赛事。
连续两年金灿灿的奖项,32万的高额奖金,让一向低调的陈立勋走到了公众的视野中,人们这才惊讶地发现,这位「默默无闻」的师者,有着令人咋舌的学术履历:在十多年之前,。、尹宝邦主编)。在他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学生获奖次数之多,已经无法计数。
陈立勋,男,江苏吴江人。1982年考入无锡轻工业学院造型美术系(现为无锡江南大学设计学院),1986年毕业留校任教。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省水彩画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分会会员。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20余次,出版专著2部、教材5部,发表论文20余篇。其指导学生的创作,多次获得重大奖项,于2015、2016连续两年获得「市长杯」创意中国(杭州)工业设计大赛金奖。
在许多人看来,陈立勋可能是一个异类:在教材被列为「计件式学术评估」最底端的今天,他依然坚持着每两年出一本教材,发表教学类论文数篇。在比拼论文数量、科研压力巨大的今天,将大量精力和时间投入在「低性价比」的事情上,原因无他,只是出于对设计教育事业的热爱。
「设计教育并不是单纯的职业培训,设计教育应该是有灵魂的。我们培养的设计师应该是有社会责任感,有文化情怀,有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大写的人,而不是匍匐于权力和金钱之下的奴隶。设计师也并不是简单地提供服务,而是要求设计师引导,帮助和规劝人们过一种健康的、和谐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设计教育共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职业性设计教育,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以能养活自己;第二个层次是有创造性地设计教育,为大众提供赏心悦目的设计作品;第三个层次是培养怀揣着社会责任的有灵魂的设计师,他的行为不仅为当下,更着重于未来。而培养能获奖的设计师,仅仅是第二层次而已。」在说这番话的时候,陈立勋的眼中透露出光芒,这是师者对设计教育事业深远的情怀与深刻的思考,也是他三十多年的从教生涯中所提炼出来的为师之道。
与所有人一样,面对荣誉和高额奖金,记者也试图探究陈立勋在设计教育上的「秘诀」,对于这个问题,他给出的答案出人意料的简单,总结起来就是六个字:不迷信,勇追问。
「学生获奖,其实是水到渠成的事。我平时就要求他们不要迷信任何权威,不要相信任何未经自己的经验证实的定论或主张。任何创意或创造,都来源于对现有存在物的怀疑和追问,来自于自己冷静的独立思考。人云亦云、亦步亦趋是创造行为的大忌。即使是已经被证明是成功设计的作品,也可以对它进行反思——如果采用另一种方式是否会更好?因此,如果有秘诀的话,那就是你必须时刻保持问题意识,一边关注社会问题,一边主动提出问题,并且试着用设计师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生活中的陈立勋,他有着保持了多年的阅读习惯,阅读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设计教育,而是文史哲科学技术,无所不包,读完之后又经常陷入沉思。他对流行的社会文化和思潮始终保持警惕。课堂中的陈立勋,风趣幽默,却从不轻易做出任何论断,也从不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他认为好的教师是能够引发学生更多思考,而不是教师个人课堂上秀博学。他和他的设计教育理念已写入即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设计的智慧》。
「这几周我们都在上老爷爷的课,要看好多书,作业量也很大,不过收获也很大。」四年级综合设计专业的董同学告诉记者。「老爷爷」,是学生们给陈立勋老师取的外号,这其中透露出学生对于这位老教师的亲近与喜爱。
课堂以外的陈立勋,是同学们眼中的开心果。他每年都担任班主任,每次所带班级的春秋游,他都不会拉下。哪怕是跟着学生们去骑行、爬山,他也从不会以年龄原因为由缺席。在活动中,他与学生打成一片,唱京戏、讲笑话,毫无老教师的架子与距离感。「与学生相处,我变得年轻而有活力。无论是心态上还是思维上,年轻就代表着无限的可能与未知,这是我很喜欢的状态。」他说道。也许正因为一直保持着这种状态,陈立勋面上总是带着微笑,甚至还带着一丝俏皮,令人想不到其实他已是花甲之年的老教师了。
在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中,陈立勋写道:「权利和资本已经稍稍地屏蔽了人们的‘常识’,在设计教育领域也未能幸免」。对于我们面前的危机与诱惑,他看得很清楚,但他更怀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的信念,在设计教育的路上,三十年如一日,坚守信念,踯躅而行。有师如此,幸甚哉!
创作简历
1986年以来,多次入选全国及国际性画展。
1995年水彩画作品入选「首届中国青年水彩画大展」(北京);
1996年水彩画作品入选「首届中国水彩艺术展」;
1997年出版个人画册《中国水彩画家——陈立勋》(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3年水彩画作品参加《中国小幅水彩画作品展》[福建] ;
2005年参加赴新加坡《浙派水彩画展》(新加坡);
2006年水彩画作品《圣光》参加《1905~2006年中国水彩画百年展》[北京中国美术馆];第二次出版个人画册《中国水彩画家——陈立勋》(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8年由中国美院公派去「法国艺术城」考察欧洲艺术与设计3个月,游历欧洲14个国家;
2009年赴英国考察近两个月,去泰特博物馆临摹古典水彩画;
2009年在杭州「八号馆画廊」举办「旅欧日记——陈立勋旅欧写生展」,第三次出版《陈立勋旅欧写生作品》个人画册;
2013年10月,在杭州《唐云艺术馆》举办《西湖脂痕——陈立勋水彩画展》;
2016年5月,在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举办《水韵江南》个人画展。
在我们惊叹西方传统绘画中那高超的写实与表现技巧时,西方也在以仰慕的目光赞叹着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绘画艺术中的诗性美学精神。东西方的相互吸引已经存在许多年,并将继续存在下去。那种基于人性中超越种族与国界、意识形态的对诗境艺术高度的追求,留给画家们巨大的创作空间。在现实中,交流的双方隔阂越多、越不自由,这种渴望交流的欲望越强烈,而无需语言和文字交流的绘画,无疑地被推为首选。
我深深地知道,西方观众能够看懂并喜欢我的水彩画,并不是我个人的造化,而是看懂和喜欢我作品中背后的文化。我认为应该有这种文化的自信。西方现代艺术的起源,也是大部分发轫于东方艺术的发现,为什么我们要缘木求鱼呐。
绘画艺术不生产思想观念,只生产有审美价值的情感产品,如果赋予绘画过多的东西,只会绞杀绘画。而任何的故弄玄虚都与绘画无关。借此机会,感谢喜欢我作品的观众,还有提供给我无私支持的亲友,是你们的陪伴和鼓励使我在绘画的道路上走到今天。
——陈立勋
作品欣赏:
西湖脂痕系列《湖山入梦》纸本水彩 54x54cm 2013年
西湖脂痕系列《牵情月光》纸本水彩 54x54cm 2013年
西湖脂痕系列《胭脂痕》纸本水彩 54x54cm 2013年
西湖脂痕系列《红霞岫》纸本水彩 54x54cm 2013年
西湖脂痕系列《残荷雪霁》纸本水彩 54x54cm 2013年
西湖脂痕系列《香缕远》 纸本水彩 54x54cm 2013年
西湖脂痕系列《幽湖》纸本水彩 54x54cm 2013年
西湖脂痕系列《寂云》纸本水彩 54x54cm 2013年
西湖脂痕系列《若云》纸本水彩 54x54cm 2013年
《渡园.1》纸本水彩 54x78cm 2014年
《渡园.2》纸本水彩 54x78cm 2014年
《渡园.3》纸本水彩 54x78cm 2014年
《午后小镇》纸本水彩 54x78cm 2014年
《荷园》纸本水彩 54x78cm 2014年
《故园.1》纸本水彩 57x76cm 2014年
《故园.2》纸本水彩 54x78cm 2014年
《故园.3》纸本水彩 54x78cm 2014年
《故园.4》纸本水彩 57x76cm 2014年
《故园.5》纸本水彩 57x76cm 2014年
《故园.6》纸本水彩 57x38cm 2014年
《故园.7》纸本水彩 57x38cm 2014年
《故园.8》纸本水彩 57x76cm 2014年
《故园.9》纸本水彩 57x38cm 2014年
《故园.10》纸本水彩 57x38cm 2014年
《故园.11》纸本水彩 57x76cm 2014年
《故园.12》纸本水彩 57x76cm 2014年
编辑|张同芳
图|ARTsoul 一心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