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匠心的人已不多见,但更稀缺的,或许是有匠艺的人。很多技艺,听说已经似是而非了。
9月26日,上午
我在宜兴参观一个民间紫砂壶博物馆
从苏州回成都,取道无锡,去了一趟宜兴。
我是江苏人,宜兴又是江苏颇有名气的一座小城,所以伦家还是第一次来到这里。
来宜兴,是看看宜兴的紫砂壶。当我很小的时候,我直接用嘴对着自来水龙头灌水。后来喝水用塑料杯,后来用不锈钢杯,后来用玻璃杯,后来用瓷杯,现在,我觉得我已经到了改用紫砂杯的年龄。
所以我今天在宜兴挖了几坨紫砂土,装进行李厢,准备回去亲手做几十个紫砂壶,送给最尊敬的老师和长辈,敬请期待。
在宜兴丁蜀镇,我参观了一个民间紫砂博物馆。一个衣着朴素、状若农妇的阿姨,据说也是一个师傅,用混杂着骄傲和失落的语气,给我们讲解他们博物馆每一件藏品的故事。她骄傲,是因为在她看来,很多紫砂壶巧夺天工,引得她频频使用“气韵”这个词。她失落,是因为“很多精妙的技艺现在的人已经做不出来了”。
这个时代,拥有匠心,已经颇为难的。更遗憾的是,即使你有匠心,却未必有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匠艺。
今天,在博物馆,我听着她的介绍,看着他们珍藏的紫砂壶,目瞪口呆,久久不能说话。我完全被震撼到了,因为这些紫砂制品的好,我是一点也看不出来。
虽说看不太懂,但我能仿佛可以在这几十个紫砂壶身上触摸到一种美、坚持、艺术和生活。这种情形有点类似我从前遇到过的一个老中医,他每次总是温温吞吞说着一些话,我完全不知其意,但隐隐为其流出的某种虔诚和敬畏生出一些感动,也仿佛能听到他因为我的无知而发出的那声极其细微的叹息。
临走的时候,我买了一个紫砂杯。但我可能有种错觉,这位阿姨做起生意来,并非不通事务。这位操着传统吴侬软语又混杂着普通话的阿姨,好像就是某些传统的意象,有保留,有变异。看上去一切如旧,但今天和从前不再是同一个世界。
@吴宝龙
尘世如潮人如水,
只叹江湖几人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