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故事> 《尚书》特约‖旨亭街的书香记忆

《尚书》特约‖旨亭街的书香记忆

2021-07-29 06:46:00
明节前,因连环画大家贺友直先生去世,有关连环画的话题又被世人关注了。连环画,广东人叫“公仔书”,可以说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早期出生的那辈人的成长记忆。
(连环画大师贺友直作品)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我生活在农村,那时候不知读书为何物,只知道乡大队部广播站有连环图可借阅,于是经常与同伴们光顾,找些“公仔书”睇。大概是为方便摆放吧,“公仔书”都被装订在一块长条形的硬纸皮板上。借阅者得认真翻,才可阅读。那时候看过什么,基本没有印象了,只觉得有“公仔”睇,很高兴。现在依稀记得有一本叫做《拨敌旗》而矣。时光飞逝,曾几何时,连环图陪伴我们这一代度过了无邪的童年。
page
1
看连环图,萌生了我喜欢读书的种子。当八十年代初,转学来到莞城读书后,我与书店慢慢结下了缘。就读的学校在阮涌路,离旨亭街的新华书店很近。记不清什么时候,我跑到书店去看书了。在那里,我买到了第一本课外书——《名人名言录》,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发行的。当时为何要买这本书?可能那个时候,同学们写作文都喜欢引用名人名言的缘故吧。我记得那时书店也经常挂些名人名言标语。文学家高尔基的名言:“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哲学家培根的名言:“读史使人明智。”等都被贴在书店最显眼的位置。
(如今的旨亭街新华书店)
《名人名言录》养成了我摘抄一些名人励志警句的习惯。回想起多年的摘录,印象最深的是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很怀念那个年代的纯真,没有想什么,就是一心只为读书。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名人名言录》这本书,一直被我珍藏着。直至现在,每逢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词句,都将其抄录,慢慢品读。记得我走进大学校园后,第一次读到路遥先生的名著《人生》时,看到开篇引用柳青先生的题辞,心灵为之震动,于是非常恭敬地抄下来,成了我人生最值得铭记的箴言之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真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阅读时的那种感动,久久不能释怀。一本书,一种习惯,一个人的爱好,都可能会慢慢被潜移默化。
路遥的《人生》
亲近旨亭街书店,我有机会接触到一些课外书,也使我知道课本外的天地。1988年,因为同学的关系,我以五折的价钱买到了一本1979年版的《辞海》,这是我第一次花较大费用,购买第一本大部门头的书。现在已记不起当时凭什么冲动去购买《辞海》了,毕竟那时只是一名高中生。1915年,陆费逵先生动议编纂《辞海》,历二十载始成。新中国成立后,《辞海》经多次修订,成五版。如今1979年版、1989年版、1999年版、2009年版已入萧斋收藏,成为我最完备的系列藏书之一。前两年到陕西省汉中市考察,参观汉中博物馆,拜观了《石门十二品》,始知《辞海》最初之书名字体乃取自《石门颂》,心情为之一振,溯源探流,这可说是我与《辞海》的一段缘了。
1979年版的《辞海》
很多年过去了,已记不清在旨亭街这家书店买过多少本书,记得的仅仅是最早的和最贵的两本。这是人的记忆习性使然,刻骨方能铭心,普通的事情都会随时光流逝而被人淡忘。记得书店的一角曾经摆放过几种《东莞文史资料选辑》,当时觉得好奇,随便翻翻就插回原架了。我上大学后,已对区域史产生了兴趣,迨重返书店寻找这些往日书籍时,已不见影踪了。每每想起这一遭遇,内心总有一股莫名的无奈,其实每一种书都可能有人关注,只是你在选择它的时候,它也在选择你。
(莞城图书馆藏《东莞文史资料选辑》

page
2
因为有书店才知道旨亭街,所以少时的印象旨亭街就是书店。后来书读多了,才慢慢感觉到旨亭街真像一座图书馆,每个家庭犹如一套丛书,每个人就是丛书中的大小不同的书,他们各自演绎自家精彩的故事。旨亭街在我的脑海中不断散发出悠悠的书香。旨亭街八巷一号的容氏家族就是一部大型的丛书。作为古文字学家的容庚、哲学史家的容肇祖,他们兄弟之著述是容氏家族丛中最为耀眼的明珠。循着容氏家族的线索,东莞相关部门先后出版了《容庚学术著作全集》、《容肇祖全集》、《容庚法书集》《颂斋珍丛》等文献。伴随容氏兄弟著作刊行,“旨亭街容氏”一词已被学者广为引用,书香四溢,巷名也以人传了。
(图为位于旨亭街的容庚故居)
在刊行容氏家族著作的文化接力中,我最不能忘怀的是一本名为《容庚容肇祖学记》的书。2001年,为了做好该书的征编工作,,与容庚先生婿梁世雄先生伉俪赴北师大红楼拜访启功先生,此行目的是希望启先生赐题书名。在近两小时的交谈中,我们聆听了先生的教诲。如今启老已故去,而那次红楼之行,已成为我人生中最为珍贵的记忆。启老那句“希白先生是我的老师。”的话,一直在我耳边回响。这是我负责编辑的第一本公开出版物。该书叙述了容氏兄弟的生平与学术,彰显了“二容”在中国学术界的崇高地位。


《容庚容肇祖学记》
从旨亭街四巷走出来的邓氏也是一套大丛书。邓白先生是其中一本大书。先生出身于医学世家,父亲邓寿山是晚清东莞“四大名医”,以治“白疹”名于时,兄伯和也名躁莞邑医坛。邓白先生从小受教于旨亭街骆冕廷先生的紫衢家塾,后得益于“二居”传人、邻居梁梅泉(景新)先生亲授,考上美专,从而走上一代名家之路,成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陶瓷美术史论大家。莞多识邓白先生,却不知先生祖居旨亭街。先生晚年回家乡定居后,我有幸随领导多次请益,才知先生之家世与师承。2006年,。本人聊尽晚辈之力,具体负责筹办事谊,当时情景仍历历在目,如今又过10年了。
邓白也是从旨亭街中走出的大师
容庚、邓白、容肇祖是莞人比较熟悉的大家,他们的著作将随时光流淌而不朽。这是旨亭街走来的佼佼者,还有一批未被世人所知的乡贤,如旨亭街骆氏家族的骆根深、骆冕廷、骆皋言;梁氏家族的梁禧、梁景新(约1896—1972);容氏家族的容祖椿、容媛、容懋森、容伯厚……莞人多有不闻,更何况其他地方人氏呢?随着近年《东莞历代书画选》《东莞历代书画选续集》之出版,从“二居”到容祖椿、梁禧再到梁景新再传至到邓白、容庚。“二居”艺术在莞传承有序;近来骆根深、梁景新、容伯厚作品相继刊行,容媛女士更被誉为民国考古界“巾帼四杰”(林徽因、曾昭燏、何正璜、容媛)之一。尘埃涤尽露真容,历史不会湮没这些乡贤。旨亭街的名字将更加响亮。
page
3
从读连环图到走进旨亭街书店,从了解旨亭街的人和事,到参与多种旨亭街人物书籍的刊行。旨亭街承载了我的书香记忆。追忆是一回心灵的游历,它将一片片逝去的信息联结起来,构成丰富的诗意图景。有如朱熹“遥知水远天长外,更有《离骚》极目秋”之景象。当我对旨亭街的书香寄予思忆之时,心中不觉想起那些从巷里走出去的前辈,他们中虽有为国家做出贡献之杰出者,而更多的是甘为人梯,默默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奉献者。骆冕廷、容懋森一位是旧时知名塾师,一位是无锡国学专科学校毕业的莞中优秀国文教师,二人都为莞邑教育事业作出贡献,他们是甘为人师的代表。
著名考古学家徐苹芳先生曾说:“一个城市有没有保留自己历史发展的遗痕,将是这个城市有没有文化的表现。”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已摧毁了许多城市的记忆。青果巷,江苏省常州市一条长约数百米的普通小巷。明清以来,巷内名人辈出,文学家唐顺之、李宝嘉,状元钱维城,、,学者赵元任,法学家史良,实业家盛宣怀等均从巷子走出。青果巷被当地认为凝聚了常州城市品格和人文传统的精华,是常州文化基因的活化石。故常州市政府将其规划为历史文化街区,全力保护。近来又拍成《青果巷记忆》纪录片,在中央台播放,影响巨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东莞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城市,虽然没有常州市那么辉煌的青果巷记忆,至少那份儿时的乡愁,每个人都有。
旨亭街,不是我居住的地方,它却是我心灵的港湾,它散发出的缕缕书香成了我美好的回忆。从旨亭街我感受了乡贤大家的魅力,感受了家乡文化的厚度。

本文摘自2016年春季刊《尚书》的“鸣珂琐谈”栏目
作者:李炳球

(编辑:木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