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故事> 探究云内动力逆势上扬背后的“密码”——提质量与降成本的完美结合

探究云内动力逆势上扬背后的“密码”——提质量与降成本的完美结合

2021-09-02 16:59:29


提示:点击上方"亚太内燃机行业聚焦"↑阅读更多精彩
Duxes

FT

就在采访当日,中国重卡行业排名第八的山西大运集团负责人不远千里,登门造访,与云内动力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而这在云内人看来,早已司空见惯,这几年云内动力和合作伙伴达成的基本都是这种协议。

签订全面战略协议后,云内动力产品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以外,也表明云内动力不再简单地提供一台内燃发动机,而是与对方一起谋划和思索,更好地洞悉市场需求,赢得市场主动权。而在董事长杨波看来,云内动力正在下一盘更大的棋,不远的未来,他们要从简单的制造商向服务商迈进,做有“灵魂”的发动机。

老总化身业务员跑市场

别人找上门来谈合作,在4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市场灵敏度低,似乎是很多国企的“通病”,曾经的云内动力也没能跳出这个“怪圈”。受产品向商品转化能力限制,云内动力开发的一系列产品没赢得市场竞争。2012年,就在云内动力命悬一线的时候,在省内一家央企工作的杨波临危受命,出任云内动力掌舵人。

但摆在杨波面前的,真的不是好摊子。当时公司的市场份额已经被激烈的市场挤到“求生存”的边缘,要从别人手中重新抢回丢掉的市场谈何容易。云内动力这些年开拓市场有着教科书般的典型故事。杨波记忆最深刻的是最初的艰难和执著:整整100天,杨波化身业务员,和他的团队背着产品资料跑市场,足迹踏遍了除东三省以外的地方,打着的士在完全陌生的城市找客户、寻市场,遇到对产品感兴趣的经销商就把他们请到公司,参观厂区,看生产规模,看产品质量,小批量发货试销,卖得好再逐渐扩大订单……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找出路。

从“厂家找客户”到“客户找厂家”,在公司领导班子看来,出现这个有趣变化的原因,除了销售团队的努力和各种销售渠道的发展,最根本的还是经营理念变化,主动适应市场变化,生产性价比高、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不再闭门造车,我们要做颠覆性改变。”杨波上任后,破釜沉舟改革的第一刀就放在了中心思想上——“围着市场转,朝着市场干”就是最高“指挥棒”。公司领导班子给云内动力定下了原则——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

杨波未到云内动力时,就发现国内乘用车市场正在发生变化,消费者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来到云内动力后,他认为商用车市场也会发生变化,而云内当时的产品不足以支撑云内动力发展,杨波适时提出了“以老产品近期求生存”、“新产品长远求发展”的谋略。

一方面,“以老产品近期求生存”即原有的490、4100、4120产品不能放弃,要拓展产品的适用范围。云内动力将眼光放到了非道路市场,杨波认为,老产品要延长生命周期,肯定要在非道路市场加大开拓力度。2013年,山东云内动力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专门负责老产品在非道路市场的开拓。

另一方面,“新产品长远求发展”即云内动力要推出更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既要满足排放标准,又要满足消费者从中低端向中高端的转变,云内动力同时启动了三个项目:将d19产品做适应性的改进,在商用车上配套;将原来的d25、d30产品向商用车调整转变;启动ynf40项目。这三个项目的启动使云内动力产品基本覆盖整个轻卡市场。

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

为什么云内动力能“嗅”到市场瞬息变化?这得益于公司领导班子多年来保持的好习惯——亲自跑市场。不管多忙,他们一年至少要去两次汽车厂、终端市场,掌握一手资料。此外,每月初,全国各地的驻外经理都会照例接到公司领导班子的电话,事无巨细地向他们了解汽车厂、终端市场的变化和需求。

每一个和杨波接触的汽车厂商都会惊叹于云内人的思维敏捷,反应迅速。但他们有所不知的是,小到云内动力一个产品的成本、价格、销售量、占有率都了然于胸,所以,当对方提出需求时,才可以第一时间判断,现场拍板,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主动到一线,掌握市场变化,坐在办公室里怎么能知道这些市场变化呢?”杨波说道。

在一些人看来,做市场无非就是托关系、找朋友,千方百计向合作商“献殷勤”,但云内动力的“市场经”不是这样简单。他们到了某一个汽车厂,并不是置身事外,而是把自己“摆”进去,同对方一起讨论市场的营销、市场变化、分析和研究竞品(竞争对手的产品),然后再提很多建议,小到d20配到哪台车上这样的细节都不放过,甚至告诉对方自己的发动机可以搭载在对方和竞品的不同车型上。在云内人看来,做市场就要做得那么细,只有细致入微了,才能找到消费需求,才能结合整车营销和技术,找到产品如何做增量,这就是所谓的和合作伙伴同步开发。

现在,经济下行压力大的背景之下,很多人都唱衰经济、抱怨市场。“无论什么时候,都会有市场,就看你能不能找到市场需求和产品之间的切合点,不要贪大求全,不要盲目追求‘高大上’、‘白富美’,只要是有市场需求的东西,做到一定规模、一定水平,一定可以赚钱,一定可以持续发展。”公司领导班子说。

“我们一定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考虑云内动力的发展战略。与其抱怨市场变化,不如主动适应市场变化,有时甚至要引导市场消费。一定要主动谋划产品主动适应市场变化,而不是市场倒逼产品升级。”公司领导班子慎重地说,“找到市场定位之后,企业内部也要采取一定措施,2012年—2014年我们提出五大攻坚战,2015年提出强化五种意识,今年我们又提出攻坚五大战役,用3—5年时间将dev系列做大,达到合资品牌水平。”

自去年12月上市以来,搭载云内yn38crd发动机的东风福瑞卡千钧王便以“动力好、寿命长、油耗低、费用省”等卓越特性收获好评无数。

起初,云内动力的产品价格也是“高高在上”。云内动力有一款d19的产品很好,售价3万多元,虽然当时销量并不差,但董事长杨波还是察觉到了其中的危机。他当时经常对分管销售的副总说,同样花费3万多元,消费者可以去买一辆qq车了,但只买得到云内的一台发动机。皇帝的姑娘要价高了,也没人敢要啊!再好的产品,如果性价比不高也卖不出去,被市场淘汰是迟早的事。

商品要卖得好,除了满足和适应市场需求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性价比高,生产性价比高的产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那么,云内动力的好产品是怎样“炼”出来的?

用质量保障科技成果“落地生根”

2015年,就在公司领导班子日夜奔忙跑市场的时候,一场“绝情抓质量、无情降成本”的战役也开始在云内动力打响。

提质量是不是就意味着无限制增加成本,追求成本是不是就要放弃质量?其实不然,在云内动力,记者看到了两者完美地结合,释放出巨大效应。

云内动力坚持科技创新,从电控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cae优化设计技术,以提高机体、缸盖、曲轴等零部件强度,到运用cfd模拟计算优化进排气系统、气道、燃烧室、egr系统,改善缸内燃烧……这几年,科技创新始终伴随着云内每一步发展。目前,云内动力拥有有效专利108件,参与制定了内燃机相关行业标准17项、国家标准6项。

虽然成果斐然,但云内动力深知,自主创新才是企业赢得“话语权”的根本。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云内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近年来科研经费始终保持在年营业收入的5%左右。他们投资2亿元建成了昆明技术中心大楼;投资6千万元在成都建立了国家级燃气中心第一分中心;投资3亿元在无锡构建了拥有32个发动机、混合动力、整车试验测试台架的东部技术中心。构建起昆明技术中心、成都燃气开发中心、山东技术中心、无锡东部技术中心“四位一体”的研发基地。

再好的研发成果也需要通过质量保障来实现,激活了科技创新,接下来就是如何提高质量了。

按照“谁生产谁负责”“谁采购谁负责”“谁设计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制定出的严苛方案,曾让公司相关责任领导直呼“压力山大”。面对大家的“忐忑不安”,杨波这样说道:“绝情抓质量的任务虽然艰巨,但我想大家都明白,当前形势下,‘中国制造’要想在众多外资品牌的‘围攻’下站稳脚跟,在把握国内市场的同时走向世界,没有质量的保障,一切宏伟愿景都只是空中楼阁。”

走进乘柴事业部,记者看到,墙壁上挂着写着安全生产标准化、质量提示、质量警钟、质量激励的审核目视墙。乘柴事业部经理助理缪护介绍说,“不可否认,以前我们的班组管理只是趋向于零散性以及个人主观性,实施‘绝情抓质量’后,引入标准化班组管理流程,规范了班组长和操作工的作业标准、提高作业水平,车间员工积极性、责任心都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以前我们的装试合格率在99%,现在能达到99.5%。可别小看了这0.5%,这意味着产品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售后服务能力建设作为质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云内动力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公司建立中层干部呼叫中心值班制度,相关领导要主动了解公司产品质量状况和终端顾客需求,并对顾客反馈的质量信息提出具体改进措施,跟踪直至关闭。对此,杨波给相关责任领导下达了明确要求:“到公司全国服务热线后台去,亲自听听顾客们的声音,用真诚严肃的态度处理顾客反映的每一项问题。”

在云内动力,质量战役全过程控制,人人参与,数据表明,通过“绝情抓质量”,售后故障率较去年相比,下降30%以上。云内动力还通过供应体系整合开发,实现集中采购和强强合作,保证了公司零部件产品质量稳定和提升。

另外,作为制造类企业的核心环节——制造车间,则是企业能力提升的关键所在,在经历手工作坊、流水线规模生产等阶段后,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数字化车间建设成为当前制造业车间的发展方向,云内动力自然不甘落后,积极开展数字化车间建设,目前多缸小缸径柴油发动机缸机、缸盖铸造数字化车间建设项目已全面进入设备调试阶段。

全价值链体系精益管理实现降本

和“绝情抓质量”一样,云内动力的“无情降成本”也从产品设计之初一直贯穿到终端服务上,但降成本并不意味着舍弃产品质量,而是通过全价值链体系精益管理来实现,从产品研发、制造、销售、售后全过程追求精益化管理。

杨波说,我们在产品立项的时候,首先就要求技术部门提出产品开发指标,要和竞品对标,保证生产出来的产品有市场。研发立项时,要确定产品成本、预判产品售价、利润大小,这些是从研发角度说。同时,我们要从每个环节找出浪费的地方是什么,怎么采取措施消除浪费,提高经济效益。

技术中心副主任王艳峰告诉记者,“过去我们会和国外一些机构、公司进行设计合作,每年都要花费一笔不菲的费用。后来,我们通过不断钻研,自主研发设计能力得到大大提升,如今,我们只需要购买供应商产品,然后进行自主开发,省下了一大笔设计费。另外,产品和技术同步开发,这样不仅可以缩短开发周期,还可以降低开发成本。”

杨波说,实施精益化管理后,我们每年的内部降本(制造系统的内部降本)都在几千万,特别是在生产系统的降本更是取得了明显成效。“在生产制造上,我们坚持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认真做,打造精益生产的升级版,重点解决均衡生产的问题、流程化生产的问题、产品质量过程控制问题。比如,以前云内动力零件拆包装每年的费用都在一千多万元左右,通过精益管理优化后,第一年就降低了500万元。”

另外,在采购供应上,云内动力坚持“综合成本最低”原则,通过选择正确的供应商,确定合理的库存数量,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构建精益供应链,在整个供应链条上追求质量最优和成本最低,追求供应链的上下游之间流程顺畅、配合默契。

在营销管理上,坚持在细节处求突破。通过精准把握客户需求,建立快速反应的营销工作机制,大力提升整合营销水平,建立精准、快速、高效的精益营销体系。在过程管理上,坚持价值创造原则、无缝对接原则、持续改善原则,加强过程管理。

用事实说话。仅仅今年上半年,公司累计实现降本7554万元。实施全价值链增值的精益管理,促进效率的提升。装配车间日生产量由2015年的600台提升到750台。云内动力领导班子说,下一步,还将深挖降本潜力,提升产品竞争力。从设计标准化、工装模具再制造、新材料工艺、供应商同步开发等方面挖掘降本空间,并建立考核机制确保“提质降本”,围绕全价值链增值的精益管理,加快推进行动化和智能化。

一方面通过“绝情抓质量”,另一方面通过“无情降成本”,性价比高的产品就这样打造出来了!

规划思想力的强弱不仅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潜力,也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方式与速度。“早谋划、早布局、早发力”已是云内动力的自我要求。站在新起点上,云内动力将何去何从?云内已经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清晰的目标——未来,要做有“灵魂”的发动机。“目前,云内动力的核心竞争力是性价比优势,未来云内动力要掌握发动机的关键技术,包括发动机电控、后处理系统和动力总成关键技术等,争取到‘十四五’期间能够为整车厂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云内领导班子表示,只有掌握了“两个核心技术”,才是有“灵魂”的发动机。



来源:昆明日报




亚太内燃机行业聚焦

微信合作

Asia_DE

长按关注


ABOUT US

关于我们

D
E


电话: 52588005*8653


邮箱: jenny.jiang@duxes.cn


Web:  http://www.duxes.cn/EN/index.aspx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中山北一路柏树大厦1230号A座6楼



↓↓↓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信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