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故事> 从“养鸭专业村”到“十里桃林”,前黄大成村放弃传统养殖业的背后

从“养鸭专业村”到“十里桃林”,前黄大成村放弃传统养殖业的背后

2021-02-13 10:16:42

 

最近说起桃花 

恐怕大家第一想到的都是

俊男靓女扎推 

掀起一股全民追剧高潮的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十里桃林

迷的迷妹们个个眼冒桃花


  从去年开始,,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桃树田、葡萄田等经济作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呈现给世人的也将是一片十里桃林。


大成村是有名的“养鸭专业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村里就掀起了养鸭热。袁家塘村民袁国良告诉记者,最初养鸭热是从大成村袁家塘开始的,因为紧挨着锡溧漕运河,畜禽养殖十分方便。那时的袁家塘有33户人家,鸭棚却有50多个。后来,养鸭热在大成村蔓延开来,整个大成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鸭棚”,少到一两百只、多到五六千只的鸭子养殖户随处可见,甚至村里还建起了“永丰孵坊”,专门孵育鸭苗。

 


大成村村主任朱全良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大成村是周边村农业转型的典型。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时期,大成村率先搞起了畜禽养殖业,我们村养的鸭子,不仅供给常州本地市场,还销往无锡、南京等地。”

 

张家塘村民张平南是第一批靠养鸭发家致富的“鸭倌”之一。1970年,张平南建起了一个养着500只鸭子的小棚,每年养3栏鸭子,收入在当时还算可观。后来,村上的鸭棚慢慢变多,张平南凭着“会来事、会做人”的性格,做起了贩鸭子的生意。靠着养鸭、贩鸭的收入,张平南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盖起了两幢4层高的小洋楼。

 

但是,近年来随着畜禽养殖业趋于机械化和规模化,传统的放养式畜禽养殖业逐渐在管理上显得“力不从心”。加上我区大力开展畜禽养殖场污染整治,到底是要“金山银山”还是“绿水青山”?在这场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革命”中,大成人遇到了两难:放弃传统养殖业,意味着放弃了经济来源;继续的话又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影响村民和周边镇村的生活环境。

 


“以前西南风一刮,村里就有一股臭味,河里的水质也受到影响。但那时候养鸭子,村民只注重经济效益,对环境污染并不是很上心,不像现在的百姓,经济条件好了还要讲究幸福指数。”朱全良说。

 

为了贯彻落实畜禽整改,建设美丽新农村,,开展大规模畜禽整改,一方面向村民普及经济作物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组织村民学习如何栽种经济作物。朱全良告诉记者:“到今年年初,大成村已拆除鸭棚4万多平方米。”

 


现在的大成村,已经不再是“养鸭专业村”了,村里一片片经济作物取代了鸭棚。“那一片是桃树田,那一片是种葡萄的。”朱全良指着田里的树苗向记者介绍。

 

在不远处的田里,曾经的“鸭倌”张平南正在给桃树消毒。2013年,张平南通过土地流转,投入了12万元,种植了10亩桃树。“桃树经济效益较高,花的功夫相对较少。”张平南一边自己摸索,一边向雪堰、潘家的果农求教。从消毒、施肥到剪枝,他花了两年时间,掌握了桃树种植的方法。去年,他还在自家的桃树田里安装了自动喷灌设备,管理起来更加方便高效。

 


不仅要种经济作物,还要种别人没有的经济作物。“当年养鸭是农业转型的典型,将来要做种植特种经济作物的典型。”村民冯长发告诉记者,他的130亩田里,种的都是“稀罕品种”,有车厘子、猕猴桃和红李子,树苗都是从山东、四川买回来的。树苗成本加上运费,要两三百元,他已经先后投入达300多万元。

 


“‘养鸭专业村’已经成为过去式,将来,大成村要用‘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争做美丽新农村的先进典型。”朱全良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