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上海卫生局委会无锡参学文化之旅
在金色九月的最后一个双休日,我参加了由我们上海市九三卫生局委会领导和组织的一次无锡参学文化之旅。除了我们生物所支社之外,还有卫生委下的疾控中心支社、肿瘤所支社和食药检支社等总共三十余人,一同参加此次活动。
蠡湖泛舟
此行的第一站我们来到了蠡湖景区的渤公岛生态公园。蠡湖又称“五里湖”,是无锡太湖山水组合奇佳、历史人文积淀深厚的天赐风水宝地。春秋楚国名家范蠡帮越王实现霸业后,即泛舟于五里湖之上,后世人们为了纪念范蠡,故将五里湖改称蠡湖。
相传范蠡偕西施隐于蠡湖,他们泛舟湖上,写出了“烟收远树山徐出,月落寒涛水正平”这样的佳句。
渤公岛生态公园则是蠡湖36公里环湖观光带的主题公园之一。此岛为无锡市最大的人工岛屿,取名渤公岛是为纪念治水先贤张渤,是一座集调水、自然、生态、人文为一体的生态岛。
渤公岛上的楼亭水榭
渤公像
我漫步在岛上沿湖弯弯的木栈道之上,时而架水面,时而穿浅滩,看着湖浪轻拍,趣味盎然,组成一幅幅风光旖旎的画面,感觉心旷神怡。与此同时我忽然感触到,无论是范蠡也罢,还是张渤也罢,他们都用自己毕生的学识与精力去完成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范蠡更是在功成名就之后晚年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泛舟于五里湖之上,淡薄名利。这不正是我们九三学人应该追求的精神嘛!古圣先贤虽然距离我们的时代遥远,但他们所留下来的精神作为我们现代人的榜样和楷模则是一点也不过时。
楷模王选
结束完渤公岛之行后,我们一行人便前往此行的重点——王选事迹陈列馆。
对于王选院士,我早在加入九三学社之前就已经有所耳闻。缘起是求学时代在一本科学杂志上读过一篇关于汉字印刷史的文章,其中谈到汉字印刷术经历过三个里程碑式的阶段,一是“雕版印刷术”,二是“活字印刷术”,三是“汉字信息处理技术”,而王选就是这第三个阶段的创始者和奠基者,被誉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之父”。当时的我就对王选院士崇拜备至。后来有幸加入了九三学社后,才知道原来王选院士也是九三人,自豪之心油然而生。所以当我知道此次无锡之行有参观王选事迹陈列馆时,就毫不犹豫地报名了。
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进入了陈列馆之后,我仿佛经历了一次历史的穿越。馆内展出由王选的童年生活开始,形象真实地介绍了他大学年华、创业时代、辉煌时期,以及他以大家风范奉献一生的图片、音像和实物资料。
王选出生于上海,在衡山路一间石库门里度过了童年。做会计的父亲是一个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人,这对王选以后科研作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母亲则是一位传统的“中国式贤妻良母”,传统的教育思想对王选的成才之路有着深远的意义。王选在上海南洋模范学校度过了青少年时代,高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大,接着又在北大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王选却以不懈的努力和对科学执着追求的精神,把自己培养成了一位杰出的科研工作者和优秀企业家,同时还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第三世界科学院的院士。因为始创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他成为了当代毕昇,推动使用象形文字的东方诸国,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他亲手改变了一个时代!
王选确实是一位天才,因为他看世界有着与众不同的角度和视野。他看世界,有一颗与众不同的胸怀;他能做旁人不想做和不敢做的事。他说:当人们对一个新的构思说“Can't do”时,最好的回答是“Do it yourself”。他说:“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美,给人带来的愉快是最大的报酬,是一种高级享受”;他说:“一心想得诺贝尔奖的,得不到诺贝尔奖。不要急于满口袋,先要满脑袋”;他还说:“一个人一生碰到很多机会,但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因为这种宽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使他能够容纳艰难、贫困、疾病,淡漠成就、荣誉、地位。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视野和胸襟是其成功的必备条件。
参观陈列的那些图片和实物,我看到的却又是一个极其平凡的人。夫妻俩居住在十平米的一间小屋,里面仅能容纳一张桌子和一张床;就在那张小小的桌子上,他们艰难地进行着世界顶尖的学术研究;他一直骑自行车上下班,衣着简朴,全身上下没有一件奢侈品,仅有的一条领带还放在办公室,用作外事接待时用。即使后来位居北大方正集团董事长,他和妻子仍然住在80多平方米的老楼里,简衣素食,淡泊名利,过着普通人的生活,直至离开这个世界。
从王选事迹陈列馆走出来,我的内心仿佛被洗礼过了一般,很是感慨。作为年轻一代的一位九三学人,除了要向前辈们学习对科学事业不断追求精神之外,还必须要有一份对祖国对事业的责任感。国家培养了自己,只有自己对社会对国家做出了贡献,才对得起自己的这份人生价值。乌鸦尚知反哺,何况已乎!
东林精神
参观学习完王选院士后,我们来到了边上鼎鼎大名的东林书院。当我在站在“东林旧迹”的牌楼下面时,想起了那句著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以及关于东林党人的种种历史事迹;刚刚从王选事迹陈列馆出来后的认识又忽然升华了一个层次。
我扪心自问,我们知识份子读书学知是为何用?如果不能用来造福社会,那我们读这书又有何用?学这知又有何用?而“强国富民”不正是我们九三学社的宗旨么!所以只有时时将国家放之于心,不忘国家之本,才能时刻不忘社会之责任心,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社会有用之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完成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枉过一生。
名人故居
。结束了我们第一天的参观学习之旅。
高子水居
第二天上午我们来到了无锡唯一的一座园林——高子水居。高子水居是明代东林党领袖之一高攀龙隐居读书27年的地方。1598年(明万历二十六年),高攀龙辞官还乡后,在蠡湖边的鱼池头水中构筑一座小楼,小楼四面开窗,可以望山,可以观水,可以清风送爽,可以阳光普照,可以明月作伴,因而名“可楼”,其外围筑一条曲堤,堤外便是蠡湖。
在游览园林时,我了解到了高攀龙传奇的一生。27刚岁时便高中进士,从政后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辞官归家,与顾宪成兄弟复建东林书院,在家讲学二十余年。后天启元年(1621年)又重获起用,被任命为光禄寺丞。历任太常少卿、大理寺右少卿、太仆卿、刑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职。最后于天启六年(1626,不忍其辱,投水自尽,时年六十四岁。
他作为一名读书人,当自己的才识没有得到社会赏识的时候,便韬光养晦,教书育人;当国家需要他的时候,又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做出自己应做的贡献;最后为了读书人的气节名声不惜献上自己的生命。这堪称当时文人的经典人生,是值得我们崇敬的;而“读书以报效国家”的文人终极精神,更是值得我们现代知识分子学习!
惠山古镇
漫步在这座到处是祠堂和旧居的古镇里,另有一番风味,特别是当我站在惠山寺门口时,不禁想起唐代文人皮日休的《惠山听松庵》——
千叶莲花旧有香,半山金刹照方塘。
殿前日暮高风起,松子声声打石床。
更是有一种超越千年来到了诗作者笔下那唯美的意境中的恍惚感。就在那一瞬间,我抿嘴一笑,一切心头的烦心琐事瞬间雾化了。这或许也只有读书人才会有的一种单纯的感性吧!
结语
我们在意犹未尽中结束了两天的无锡参学文化之旅。这次活动真的可以说是“不虚此行”,不仅在闲亭散步之间欣赏到了无锡美如诗画的景色,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一次彻底洗礼。这些历史先辈、九三前人们的精神财富,将鼓舞激励着我和我们这些九三人一起继续沿着他们足迹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将“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 杨夏清 上海市九三学社卫计委生物所支社社员。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后就读于上海大学会计学专业,管理学学士。
“上海九三读书会”成立于2016年2月份,是以九三学社社员为主体的自发组织,以阅读为纽带的兴趣爱好小组。读书会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分享读书心得交流。以书交友,以友辅仁。欢迎大家关注公众号:JIUSAND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