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末逛新华书店,有一幕深深地触动了我。
一个六岁左右的小帅哥,欢快地在书架旁边踱来踱去,然后轻声跟一个带眼镜的中年女子说,奶奶,我可以看这一本吗?
中年女子说,当然可以啊,宝宝喜欢哪一本,就看哪一本啊…
于是小帅哥便乖巧地趴在旁边的桌子上,聚精会神地看起来。
这时,同行的另一个女子说,"那么小的孩子,她看得懂吗?"
"他不用看懂啊,看不看懂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想从小培养他读书的习惯,让他爱上读书的感觉。"
我的心忽然被触动了,像平静的湖面泛起了层层涟漪,久久不曾散去…
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家庭,必定深深地懂得读书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他们对孩子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必定会使孩子一生受用。
我脑海突然想起来了这个故事…《净化心灵的故事》。
一天,小孙子问道:"爷爷,我试着像你一样读《道德经》,但是不知怎么回事,我都猜不透那里面的意思。有时,我似乎理解了一丁点儿,可是一合上书,脑袋中又立刻忘记了。这样读这些书有什么收获呢?"
老人安静地将一些煤投入火炉,然后说道:"用这个装煤的篮子去河里打一篮子水回来。"
孩子照做了,可是篮子里的水在他回来之前就已经漏完了。孩子一脸不解地望着满脸沧桑的爷爷。
手里的空篮子,微笑着说:"你应该跑快一点儿。"说完让孩子再试了一次。 这一次,孩子加快了速度,但是篮子里的水依然在他回来之前就漏完了。
他对爷爷说道:"这没有用,拿篮子打水是不可能的。"
"你真的认为一点儿用处都没有吗?"老人微笑着说,"你看看这篮子。"
孩子看了看篮子,发现它与先前相比的确有了变化。篮子十分干净,已经没有煤灰沾在竹条上面了。连提手也变得更加光华有泽了。
"孩子,这和你读古典书籍一样,你可能只记住了只言片语,它的意思或许你一点儿也不理解,但是,在你阅读的过程中,那些文字以及你朗诵时的气氛,它会影响你,会净化你的心灵。"
小孩记住了这句话。后来,他一直本着这样的信念,终生与书籍为伴,不断进取,最终成为我国宗教学的泰斗——他就是已故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 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作《净化心灵的文字 》。 多么精妙的比喻。
再举二个例子…
1890.7.3-1969.10.7),曾留学美、日、德、法、瑞等国,精通梵文、西藏文、巴利文、英文、法文、德文等语言文字,主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之比较研究。陈寅恪先生的正规学历是上海的吴凇复旦公学毕业,那时的复旦公学只是中学,还不能算作正规大学,也不授予学位。陈先生自己认为,该校相当于高中程度。1925年,陈寅恪留学归国后就任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之一,被誉为"教授的教授"。
据记载,陈先生的侄子陈封雄曾问他:"您在国外留学十几年,为什么没有得个博士学位?"陈先生回答:"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
30日—1990年8月30日)被称为中国当代最后的大儒,然而这个大师连中学都没有毕业。钱穆父亲去世时,他才十二岁,父亲这一走,钱家立时陷入了困顿。因此,在他和长兄双双考入常州府中学堂不久,钱穆就辍学在家,后又到一间小学任教,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乡村教育生涯。
其间钱穆以面壁之功专治儒学和史学,,将他推荐到无锡省立第三师范任教。之后,他接连接到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聘书,这个连中学都没有毕业的无锡小子同时在北京三所最负盛名的大学执教,一时名动京师。
即使读书不会给你带来直接的财富,但是却可以使你的内心富足。当你爱上读书,你便会发现,
有一句话这样子说的…
观古今世家无非积善,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
▼阅读是一种智慧,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