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不二阅读
怀八卦之心,讲语文正事儿
扩大知识面儿,人生不犯二
(原标题)钱钟书:“围城”内外自风流
他淡泊名利,甘愿寂寞,辛勤研究,著作等身,
被誉为“文化昆仑”;
他学贯中西,博学多能,是“300年来难得一见的天才”,
却从不接受媒体的采访,也没有留下一本自传。
他就是现代文坛最特立独行的作家——钱钟书。
身为一代鸿儒,他狂傲不羁,又率直、痴顽。
江南才子初长成
1910年,一代奇才钱钟书诞生于江苏无锡一个书香世家。、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国立蓝田师范学院等学校教授,是一位学富五车、桃李满天下的国学大师。
钱钟书一岁生日时“抓周”,第一下就抓到了一本书,家里人特别高兴,于是给他起名“钟书”,钟情于书的意思。这个名字好像也验证了他一生都嗜书如命的脾性,也仿佛就是他“平生淡泊,独钟情于书”的“书痴”生活的写照。
横扫清华大学图书馆
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有一段佳话流传:由于严重偏科,钱钟书的数学考试极差,只考了15分,本应被退回,但因国文、英文两科得了特优(英文是满分),校长罗家伦亲阅试卷后定夺收下了他。可以说,当年清华大学心胸的宽阔为一代才子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清华大学藏书之富,在当时各大学是数一数二的,中外古今的图书无不应有尽有。对钱钟书来说,进入清华大学真是如鱼得水。一入清华大学,他就以“横扫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气魄投身书海,开始创造一项又一项“纪录”:读书数量第一,发表文章第一,考试成绩第一,口出狂言第一……
钱钟书读书爱做眉批,于是,清华大学图书馆的藏书便到处有了“钱批”。据传清华大学图书馆藏书中画线的部分大多是钱钟书的手笔。钱钟书上课从不记笔记,总是一边听课一边看闲书,或者作图画、练书法,但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甚至在某个学年还得到清华超等的破纪录成绩。素以学识渊博、中西融通而著称的国学大师吴宓曾盛赞钱钟书:“出类拔萃、卓尔不群,可与一代宗师陈寅恪比肩。”
遇见“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钱钟书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一件影响他一生的事情发生了,他认识了也前来清华大学读书的杨绛。
1932年3月的一天,风和日丽,幽香袭人,钱钟书与杨绛相遇在清华大学古月堂的门口。两人在文学上的共同爱好和追求使他们一见钟情,从此两人便开始鸿雁往来。钱钟书的名士风度、才子气质使他们的恋爱独具风采。热恋期间,他给杨绛写了很多情诗。有一首诗竟融入了宋明理学家的语录,他甚为得意,称:“用理学家语作情诗,自来无第二人。”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然而钱钟书化腐朽为神奇,把理学家道貌岸然的语录点铁成金,脱胎换骨,变成了自己的爱情宣言,这种特殊的示爱方式算得上是独一无二的。
留学欧洲,“饱蠹”牛津
1935年,钱钟书与杨绛结婚,随后杨绛陪同钱钟书去英国留学。在英国,钱钟书就读的是牛津大学埃克赛特学院,钱钟书所报的英国文学专业仅一个名额,据说其他考生皆因他的报考而放弃。
留学英国期间,钱钟书读书异常勤奋。每逢假期,同学大多离校去别处观光,他却泡在牛津大学的图书馆,将那里18世纪后的经典通读一遍,并将图书馆译名“饱蠹楼”,颇有书虫饱餐后的快意。
“饱蠹楼”的书不能外借,钱钟书便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结果,这个被称为拥有“20世纪人类最智慧头颅”的聪明人一生都没丢下这项“最笨”的功夫,许多书他都反复阅读,并将新知新得不断添补到笔记上,最后成了只有他自己才能看懂的天书。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他的笔记在木箱、麻袋、枕头里进进出出几番周折,直至字迹模糊、纸张破软。,。
钱钟书在牛津顺利取得硕士学位,其毕业论文《17、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半个世纪后还为英国女王访华时所调阅。尽管这个学位极少有中国学生拿过,但钱钟书以为,区区一个文凭,耽误了他宝贵的时间。于是,他和《围城》中的方鸿渐一样,离开英国去了法国。进入巴黎大学后,他放弃了学位,只求自由读书,遍览法、德、意等国文学原著。
博学,已成为一个传奇
1938年,钱钟书学成回国,28岁的他成了西南联大最年轻的教授。后来他又跋山涉水到了湖南,在刚刚建立的蓝田国立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这次经历为他撰写《围城》提供了宝贵的素材。钱钟书在蓝田待了两年后,1941年回到上海,一边教书一边进行文学创作,这期间完成了诗文评论集《谈艺录》、散文随笔集《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1945年,,钱钟书又相继出版了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新中国成立后,钱钟书将全部身心投入到教学和学术研究工作之中。从1950年起,他先后写出了《宋诗选注》《旧文四篇》《七缀集》和纪念碑式的巨著《管锥编》等多部著作,被誉为“中国当代第一博学鸿儒”“中国当代文学‘昆仑’”。
20世纪80年代初,著作等身的哈佛大学教授哈里·莱文应邀来华,拜见了钱钟书。交流中,两人在世界文化版图上纵横驰骋,相谈甚欢。然而回程路上,莱文坐在车里闷闷不乐,直到最后才冒出一句:“我自惭形秽!我所知道的一切,他都在行。可他还有一个世界,而我对其一无所知!”
世界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
1998年12月19日,一颗文化巨星在北京陨落了。去世前,钱钟书留下遗言:“遗体只要两三个亲友送送,不举行任何仪式,恳辞花篮、花圈,不留骨灰。”但悄然西行的钱钟书还是震动了世界,,说:“我向这位伟人鞠躬致意,他将以他的自由创作、审慎思想和全球意识铭记在文化历史中,并成为未来世代的灵感源泉。”当代华人世界著名历史学者、汉学家余英时说:“默存先生是中国古典文化在20世纪最高的结晶之一,他的逝世象征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20世纪同时终结。”内地一位热爱他的读者在报纸上撰文纪念,标题是“世界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这句话代表了所有对钱钟书有一点儿或很多了解的人的共同心声。
【微八卦】
◎“照相机”式的记忆
钱钟书记忆力之惊人,在现代中国学者中,除了史学大师陈寅恪外,恐怕还没有第二人能和他相比。国外的学者说钱钟书具有“照相机”式的记忆力,一点也不夸张。在进入小学之前,钱钟书已读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以及《七侠五义》《说唐》等古代小说。钱钟书读书过目不忘,任人从书中随便抽出一段来考他,他都能不假思索、流畅无碍地背出来,连书中好汉所使用兵器的斤两都背得出来。
◎护猫将军
钱钟书一生爱猫。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养了一只猫,认为此猫有灵性,特别珍爱。平日里,猫与猫之间一旦相聚,便会打闹,钱钟书准备了一根长竹竿,倚在门后,无论春夏秋冬,只要听见自家的猫叫唤,他就急忙从被窝或房中出来,拿起竹竿去帮自己的猫打架。他因而获得了“护猫将军”的称号。
当时,钱钟书的邻居林徽因家也养猫,称那只猫是她家“爱的焦点”。杨绛担心钱钟书为猫而得罪人,便引用他自己的话劝他:“打狗要看主人面,那么,打猫要看主妇面了!”可钱钟书顾不了什么“主妇面”,照打不误,还说:“理论总是不实践的人制定的。”
◎对女儿“痴情”专一
钱钟书和杨绛一生只有一个女儿钱瑗,小名阿圆。钱钟书从来不摆父亲的威严,他比女儿还要顽皮。钱瑗小时候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
有一次,钱瑗大热天露着肚皮熟睡,钱钟书就在她肚皮上画了一个大脸。每天临睡他还要在女儿被窝里埋置“”,把大大小小的玩具、镜子、刷子,甚至砚台或大把的毛笔都埋进去,等女儿惊叫,他就得意大乐,恨不得把扫帚、畚箕都塞入女儿被窝。女儿临睡前必定小心搜查一遍,把被窝里的东西一一取出。这种玩意儿天天玩也没多大意思,可是钱钟书百玩不厌。
除了逗女儿玩,钱钟书也教女儿英文单词,见有潜力可挖,还教了些法语、德语单词,大多是带有屁、屎的粗话。有朋友来时,钱钟书就要女儿去卖弄。钱瑗说:“我就八哥学舌那样回答,客人听了哈哈大笑,我以为自己很‘博学’,不免沾沾自喜,塌鼻子都翘起来了。”
钱钟书写《围城》时,对女儿说里面有个丑孩子,就是她。钱瑗信以为真,却也并不计较。后来他写《百合心》时,又说里面有个最讨厌的女孩子就是她。
这时钱瑗稍微长大些,怕爸爸冤枉她,每天找他的稿子偷看,钱钟书就把稿子每天换个地方藏起来。一个藏,一个找,成了捉迷藏式的游戏。后来连杨绛都不知道稿子藏到哪里去了。
1997年,钱瑗因病去世,她走在了钱钟书的前面。杨绛花了十天时间,将钱瑗的病情和死讯慢慢透漏给钱钟书。
杨绛曾说:“钟书的‘痴气’也怪别致的。他很认真地跟我说:‘假如我们再生一个孩子,说不定比阿圆好,我们就要喜欢那个孩子了,那我们怎么对得起阿圆呢。’提倡一对父母生一个孩子的理论,还从未讲到父母为了用情专一而只生一个。”
◎“民国第一才子”的傲慢
钱钟书从清华大学毕业后,校长亲自告诉他要破格录取他留校,陈福田、吴宓等教授都去做他的工作,想挽留他,希望他进研究院继续研究英国文学,为新成立的西洋文学研究所增加光彩,可他一口拒绝,说道:“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其率真狂傲可见一斑。难怪作家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中评价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个“狂人”之一。对于这样的评价,钱钟书本人却说:“人谓我狂,不知我之实狷。”
END
热文推荐
有一个文科女友是一场怎样的体验?
一组"反鸡汤"漫画,也许说出了你不愿相信的……
90后姑娘画了一群古装无脸人,网友纷纷醉倒,这样的中国风太清新脱俗!
美到哭!他用2年时间重新设计中国34个省市的名字,惊艳500万人!
2016年最佳小小说:多余一句话
2016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你“懂”几个?
四大名著最动人的60句话,你真不一定都知道
关于缘分,这是我见过最感人的回答
新书推荐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直接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