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文学大师,著名学者钱钟书的逝日。
钱钟书(1910—1998),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育有一女钱瑗(1937年-1997年),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他在文学,国学,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很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
代表作《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长篇小说,这部被赞誉为“新《儒林外史》”。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这部“机锋所向、尤在士林”的讽世之作,使钱钟书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大师。
今天,小耐就为大家推荐钱大师的代表作——《围城》。
说婚姻是围城,却彻底迷失在杨绛这座城
年轻时的钱钟书先生,相貌堂堂,才华横溢。二十岁出头,他已经洋洋洒洒写了几十万字的小说和诗歌,成为了清华园里的“清华之龙”。
那时候的钱钟书,内心叛逆,他一直坚持认为,婚姻是一种限制人的自由的制度,他决心要反抗这种制度,他说他永远都不要结婚。
但当他遇到了她,这一切就变了。
所以说,所有甘于孤独的人,都只不过是没有遇见到那个TA而已。有些人,只要一见面,就能让你把二十多年以来积累的成见和固执,全部抛除掉。
1932年的早春,年轻的钱钟书,在清华大学古月堂门口和年轻的杨绛相遇了。那时候,钱钟书比杨绛大一届,已经是清华大学里赫赫有名的大才子;而杨绛初来清华不久,她身材娇小,相貌无比惊艳,而且已然颇有文学造诣,据说追求她的男生已有七十余位,但她冰霜高冷,全然不为所动。
但杨绛这骄傲而美艳的冰霜,当遇到钱钟书的时候,便融化了。
在第一次相见后,他们开始写信。
杨绛给钱钟书写信,说他“知得小幽默,懂得大智慧。”还说他“眉宇间蔚然而清秀”。
钱钟书给杨绛写信,赞她“缬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靧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
,聊唐吉坷德,聊诗词歌赋,聊音美韵律,聊爱情,聊家庭,聊理想,聊当时动荡的祖国。
然后,这一切就慢慢开始了。
▲钱钟书与杨绛两人在北京郊区周游
有一天晚上,他约她在清华的大礼堂见面。他紧张地结结巴巴地和她说:“外界说我已经有女朋友,已经订婚,这是谣言。”而她也低下头,红了脸颊,轻声说道:“你可能听说有很多人追我,但我不喜欢他们,我还没有男朋友。”
这次面对面的聊天,让两颗年轻的心,消除了彼此最后一点点的不安。于是,他们的书信往来更加频繁,他们所谈之内容也越来越深入。他们还经常相约,在清华的校园里散步聊诗,在北平的街头堆雪人。但可惜,他们都没有捅破最后那一层窗户纸。
直到有一天,杨绛给钱钟书的回信,。他的父亲看完杨绛的信后,对杨绛赞赏有加。他问儿子:“你喜欢她吗?”
年轻的钱钟书涨红了脸,支支吾吾地点点头。“那你又怎么不去向她告白?”父亲问道。
在父亲的鼓励下,他写了文采斐然的情书,撩人心弦,她被迅速融化,两人走到了一起。
1935年,他们完婚。
▲1935年,钱钟书、杨绛夫妇在赴英国留学的船上
完婚后,钱钟书获得了去英国留学的机会。杨绛本有机会再国内获得更好的发展,但考虑到才华横溢的钱钟书在生活自理方面颇有不足,便放弃了国内的所有,一心陪伴钱钟书去了英国。
钱钟书从小生活在优裕的家庭环境钟,读书之外,对生活琐事可谓一窍不通,杨绛便很自然地胜任了这份工作。
两人在英国留学的时候,杨绛因身孕住院,钱钟书只得一个人过日子,每天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说:
“我做坏事了。”
原来钱钟书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
“墨水呀!”
“墨水也能洗。”
然后钱钟书就放心回去了,可第二天他又做坏事了,这次把台灯给砸了。
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
钱钟书又放心回去了,过两天他又满面愁虑,说是把门轴弄坏了,门不能关了。
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
等杨绛出院回来之后,果然全部修好。
而本不擅家务的钱钟书,却早已炖好了鸡汤,还剥了碧绿的嫩蚕豆瓣,煮在汤里,盛在碗里,端给杨绛吃。
在英国的第二年,杨绛怀孕了。
他说:我想要个女儿,她要像你这么漂亮。
她说 :我也想要个女儿,她要像你这么博才。
两个真正相爱的人,希望有着一个和对方一样的孩子。
一年后,他们的女儿阿媛出生了。又两年后,他们三一起回到了祖国。
钱钟书为人耿直坦率,往往容易书生意气,对于看不惯或是不喜欢的人与事,不惜奚落讽刺,不免尖酸刻薄,与人产生芥蒂。
而杨绛则是沉稳周到,往往能补钱钟书的疏漏之处。
钱钟书曾与沈从文有过芥蒂。解放后,杨绛亲自带着钱钟书主动拜访沈从文与张兆和,愿意修好两家关系。
钱钟书家的猫和林徽因家的猫打架,但似乎不是对手,钱钟书一看到就要拿起木棍为自家猫咪助威,杨绛连忙劝止,她说这猫是林徽因“爱的焦点”,打猫也得看主人。
要是没有杨绛的悉心照料与周到体贴,这位幽默的国学大师,不知要多吃多少苦头了。
势均力敌已是难能可贵,再加上互为补充,相互理解,这样的爱情与婚姻又怎么不让任羡慕呢。
一次,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
“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杨绛把这段话念给钱钟书听,钱钟书听完之后,当即回答:
“我和他一样”
杨绛说:
“我也一样。”
钱钟书帮杨绛理发
再后来,她写了剧本《称心如意》,他写了小说《围城》。他们两个,每一天最幸福的时光,就是在一起探讨各自文本的人物性格,剧情走向。他们有着两颗相爱的心灵,却又都有着才华横溢的灵魂。他们彼此相爱,却又彼此激荡:他为她的剧提供了大千世界的视野,她为他的小说写下了“婚姻就是围城”这样的名言。
就如同文学评论家胡河清亦所赞誉的:“钱锺书、杨绛伉俪,可说是当代文学中的一双名剑。钱锺书如英气流动之雄剑,常常出匣自鸣,语惊天下;杨绛则如青光含藏之雌剑,大智若愚,不显刀刃。”
就是这样两个人,他们不仅是相敬如宾的夫妻,也是不分伯仲的对手。
这真的是一种很奇妙,却又让人羡慕的关系。
▶ 《围城》说了什么? ◀
“围城”这个概念,非常能让人望文生义
围城故事发生于1920到1940年代。主角方鸿渐是个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压力与同乡周家女子订亲。但在其上大学期间,周氏患病早亡。准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写的唁电感动,资助他出国求学。
方鸿渐在欧洲游学期间,不理学业。为了给家人一个交待,方于毕业前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并随海外学成的学生回国。在船上与留学生鲍小姐相识并热恋,但被鲍小姐欺骗感情。同时也遇见了大学同学苏文纨。
到达上海后,在已故未婚妻父亲周先生开办的银行任职。此时,方获得了同学苏文纨的青睐,又与苏的表妹唐晓芙一见钟情,整日周旋于苏、唐二人之间,期间并结识了追求苏文纨的赵辛楣。方最终与苏、唐二人感情终结,苏嫁与诗人曹元朗,而赵也明白方并非其情敌,从此与方惺惺相惜。方鸿渐逐渐与周家不和。
,方家逃难至上海的租界。在赵辛楣的引荐下,与赵辛楣、孙柔嘉、顾尔谦、李梅亭几人同赴位于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由于方鸿渐性格等方面的弱点,陷入了复杂的人际纠纷当中。后与孙柔嘉订婚,并离开三闾大学回到上海。在赵辛楣的帮助下,方鸿渐在一家报馆任职,与孙柔嘉结婚。
婚后,方鸿渐夫妇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方鸿渐辞职并与孙柔嘉吵翻,逐渐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 怎么解读《围城》? ◀
先讲一个故事:
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老师就让他先到到麦田里去,摘一棵全麦田里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来,期间只能摘一次,并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于是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了。结果他两手空空的走出了田地。
老师问他为什么摘不到?他说:因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头路,期间即使见到最大最金黄的,因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没有摘;走到前面时,又发决总不及之前见到的好,原来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早已错过了;于是我什么也没摘。老师说:这就是“爱情”。
之后又有一天,柏拉图问他的老师什么是婚姻。
他的老师就叫他先到树林里,砍下一棵全树林最大最茂盛的树。其间同样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样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于是照着老师的说话做。这次,他带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树回来。老师问他,怎么带这棵普普通通的树回来,他说:“有了上一次经验,当我走到大半路程还两手空空时,看到这棵树也不太差,便砍下来,免得错过了后,最后又什么也带不出来。” 老师说:“这就是婚姻!”
这是一个公式、定律,《围城》里的方鸿渐自然也可由此观之。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存在着永恒的困惑和困境。
从婚姻是“围城”,到最后感慨人生是“围城”。方鸿渐不断渴望冲出“围城”,却又不得不进入另一个“围城”。生活好像故意跟他作对,老是与他自己的想法背道而驰:他不想结婚,但父亲却塞给他一个老婆,却也因“祸”得福,有机会出国留学;他不想得什么学位,在父亲和岳父的催促下,才买了一个充数;他不爱对自己一片痴情的苏文纨,爱上了温柔伶俐的唐晓芙,眼看就成了,却因为误会分了手;到了三闾大学,他不愿意在履历表上填上假学历,以求心理上的平衡,却受到同样是“克莱登大学博士”的外文系主任韩学愈的排挤;他害怕自己爱上孙小姐,却糊里糊涂地答应了孙小姐的婚事……
“围城”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来好像很有点悲观,但骨子里却是个严肃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一如钱钟书本人的一生。
推 荐 阅 读
▽
《围城》
著者:钱钟书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冲进去了,就被生存的种种烦愁包围。《围城》是钱钟书撰写的一部“新《儒林外史》”。钱钟书以他洒脱幽默的文笔,描写了一群知识分子的生活百态。
文字 | 小耐 排版 | 小耐
主编 | 小耐 掌柜 | 鹿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