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万历年间,顾宪成因争立太子事遭到了老板神宗的强烈反感,加之后来提名推荐的几人又都是老板厌恶之人。神宗忍无可忍,官你也别当了,回你老家去吧。顾宪成背着行囊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京城,回到了江南无锡。
顾宪成明显是不甘心的,他决定在家乡广招名士,授业传道,。
无锡有一所东林书院,是北宋学者杨时(“程门立雪”说的就是他)曾经讲过学的地方。顾宪成就同弟弟顾允成倡议修缮东林书院,得到官方和民间的资助和支持。再后来就有了东林八君子:顾宪成、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
▼东林书院旧址 江苏省 无锡市 崇安区
参加东林书院的人被称为“东林党”,但他们不是,而是朋党。他们干了很多牛逼的事也干了很多无聊的事,牛逼的事是和拉开阵势和魏忠贤大张旗鼓地干,无聊的事是对王阳明“心学”及王学末流在道德修养和认识论方面宣扬的种种虚、空、玄的主张和说教进行猛烈的抨击和批判。
在东林党人与魏忠贤阉党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无锡北面江阴的一个村子里,有位牛人在慢慢成长,这位牛人就是徐霞客。他家非常有钱,父亲也是一位读书之人,和东林人士有来往,但不爱权势,不考功名。幼时徐霞客在父亲的要求下熟读圣贤,就是不考功名。他和父亲一样更爱看,历史,地理以及一些传奇小说,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
▼徐霞客故居 江苏省 江阴市 霞客镇
说来也怪,但凡有钱人家都想弄个功名,即使自身条件不够,买也要买一个,好光宗耀祖,提升门第气质。其实徐家完全有实力去考个功名,但他们就是不考,为何?
这事和唐伯虎有关系。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种奇特的人,他们似乎不需要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就能学富五车、纵横古今,唐伯虎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十八岁的唐伯虎一举成为应天府的解元,他开始骄傲狂妄,不再满足这个小小的进士,他要挑战连中三元。
进京赶考的路上,唐伯虎偶遇徐经。徐经是江阴人,和唐伯虎是同科举人,此时的唐伯虎已经是偶像级人物,徐经对他十分崇拜,当即表示愿意报销偶像路上所有的费用,只求能够与他同行。白吃白住还能白玩,唐伯虎答应了。
徐经这个人并不出名,他虽不是才子,却是财子,家财万贯。两人就这么一路逍遥快活到了京城。
那一年的考题是程敏政(此人十岁入朝,当属神童)出的,非常难,大部分考生只能胡说八道一通,甚至有人交了白卷,只有两人写出了完美答案。这两人分别是唐伯虎和徐经。
由于考试结果还没出来,唐伯虎就四处宣扬今科的会员非他莫属,于是就有人向主考官告黑状,说唐伯虎涉嫌舞弊。事情到最后捅到了皇帝朱祐樘那里去了,朱祐樘当即下令核查试卷,事实果然如传言那样,唐伯虎确实是今科会元的不二人选。事态严重了,成绩单还没有发布,你唐伯虎怎么就能提前预知呢?
经过审理,案件内部判决如下:
礼部右侍郎程敏政:合谋作弊查无实据,但其仆人确系出卖考题给徐经,失察行为成立。结论:勒令退休。
吴县举人唐寅:结论:贬为小吏,不得为官。
江阴举人徐经:购买考题查实,作弊行为成立。结论:贬为小吏,不得为官。
事情到这里就算结了,程敏政背了个大黑锅导致精神崩溃,回家不久就去世了。唐伯虎一声叹息之后,对前途心灰意冷,开始了放荡形骸,穷困潦倒的一生。
▼唐伯虎故居 江苏省 苏州市 平江区
而徐经功亏一篑,对科举也是恨之入骨,回家就开始烧四书五经,还告诫他的子孙,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不过是一句屁话,从此子孙不得谋取功名。八十八年后,他孙子的孙子出世,取名弘祖,号霞客。
徐霞客十九岁那一年父亲去世,原本想过了二十岁开始出游的他,看着年逾半百的母亲就搁置了自己的计划。不料慈祥智慧的母亲对他说,好男儿志在四方,去游览你想象中的名山大川吧。大丈夫岂能像鸡圈里的小鸡,马棚里的马驹一样被束缚呢?啧啧啧,有钱人家的格局就是不一样。
二十二岁那年,徐霞客戴上母亲为他做的远游冠开始正式出游。但徐霞客并不是像某些资料上写的:“肩挑简单的行李,离开家乡。” 可千万别信这样的描述,因为徐霞客不是穷游的屌丝,他父亲在世时家里的田地由南到北长达50里,实足的大地主。如此富庶的家庭,自然是带足盘缠,还雇了挑夫,佣人。自此,徐霞客开始了一生的旅行。
徐霞客的游历生活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28岁以前的准备阶段。重点放在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产,并凭兴趣游览太湖、泰山等地,没有留下游记。这一阶段属于真正的游山玩水,盘缠充足,所到之处也无任何险情,这一阶段的他压根也没想着要写一本游记。
细心的人会想,徐霞客一出去就是好几年,几年用的盘缠带在身上难道不怕坏人来抢吗?徐霞客到底有没有武功?实际上银两是有人定时回家去取或者有人会从家里送过来,前两个游历阶段徐霞客基本上没有断金断粮过。从各种资料里看,徐霞客是不会武功的,但是据说此人看起来还是比较横,内心也一点不柔软。原本在此想用一个成语来形容的,发现外强中干,色厉内荏都不合适。
明朝时大部分要道都会设置驿站,它的作用是传递文报和转递物资,为朝廷人员提供人力,马轿和食宿。徐霞客显然不是朝廷人员,自然就没有使用驿站的资格。但他凭借自己的名声以及口袋里的银两,能搞到马牌。(类似于介绍信)在保障安全的条件下还可以不计时日的吃住,还可以让驿卒们找几个当地的百姓给他挑挑东西,送到下一个目的地。
▼西南某地区 明朝驿站旧址
第二阶段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28岁至崇祯六年(1633年),48岁的纪游前段,历时20年,游览了浙、闽、黄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华山、恒山诸名山。但游记仅写了一卷,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
这二十年是他人生当中黄金年龄段,他觉得自己要写点东西给后人留点什么,就算不能传世,纪念一下也好。而且当时东林党的钱谦益,黄道周关系都还不错,作为朋友他们在徐霞客的耳边说过:弘祖啊,你不能光玩啊,你要把你去过的地方写下来那才有意义。
可惜这二十年徐霞客仍以玩和感受为主,游记只写了一小卷。
第三阶段为崇祯九年(1636年)51岁至崇祯十二年(1639年),54岁的纪游后段,历时4年,游览了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大山巨川,写下了9卷游记。
这四年时间是徐霞客人生当中极为重要的四年,相当于他前面的三十年,这四年里他走过的每一寸土地,爬过的每一座山,淌过的每一条河都没有之前轻松。一是因为年事已高,二是因为湖广、云贵多是险山峻岭。身边的挑夫、仆人撂挑子不干了,他还得前行下去。随便找个山洞就睡觉,渴了饿了摘几个果子吃吃,据说他可以七八天不吃饭。
这四年里,每天跋涉劳累之后,不管是住在山洞还是破庙,他都坚持把自己考察的收获真实地记录下来,所以这四年,他完成了9卷游记。这是伟大的四年,一千多天里发生了很多故事,这里就不铺开去讲了,都是一些轶事。
现在有一些资料佐证当时徐霞客在游历过程中是如何利用当地百姓,压榨他们的劳动力,偶尔强行霸占别人的财产之类的说法。(无非就是一些食物之类。)首先这种事的真伪几乎无从考证,其次是徐霞客在那样的年代里想要在野外生存下去一定是采用了非常规的手段,就算他是那么做的,我也表示理解。他是孤独的行者,就像苦行僧一样,前方总有一处光亮在指引着他坚强地前行,套用一句鸡汤: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第四阶段,也是徐霞客最后一次出游,崇祯九年(1636年),时年已五十一岁。徐霞客由赣入湘,之后一直到达中缅交界的腾越(今云南腾冲),到达腾越后,徐霞客不幸身患重病,终止游历被送回江阴老家。此时已到1640年。
回到江阴后一直卧床不起,1641年的春天,徐霞客离开人世,临死前他的手里还紧紧握住游历时带回来的两块石头。
▼徐霞客
作为明王朝最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他生动传神地描绘了涉及今天大半个中国(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众多山水名胜、奇观异景乃至风俗民情、社会生活等,给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文化财富,在旅游学、地学、文学、文化、经济乃至动植物、生态、、社会、宗教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徐霞客游历线路图
他的一生,就是一场孤独而盛大的旅行。
同时他的一生,也省了无数景点的门票费。
两年后,,年号永昌。随后攻克北京,崇祯自缢煤山,自此明朝灭亡。次年四月多尔衮携清兵入关,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闪亮登场。
步出西门何处留,回头宁海月如钩。
山长应是前生约,水阔迎来此世流。
过岭烟霞开画卷,穿林足迹写春秋。
清风若解行人意,一路随君天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