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惠茵:行医53年待病人如亲人
2020-11-21 12:16:04
钱惠茵,女,汉族,1937年12月生,江苏省无锡市人。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内科工作。一位年近80岁的老人,在53年(返聘18年)的行医生涯里,扎根在卫辉县城里,始终把患儿的需要当成自己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种植到工作中、生活里、生命里,生长成一种习惯,用这种习惯默默守护着豫北农村腹地孩子们的健康,成为河南省人民健康好卫士:
工作中,她细致认真到固执的地步,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每一位患儿,不肯让患儿家属多花一分钱、多跑半里冤枉路;
由于患儿数量多,她养成了上班不喝水的习惯。她说,喝水就要上厕所,耽误时间,患儿家属着急;
由于重症患儿多,她坚持晚上、周末和节假日到病房查看重症患儿。她说,散步时顺便到科里看一下患儿,又能锻炼身体;
她几十万次探下身腰,为患儿听诊,练就了“听诊神功”,也累驼了背、累弯了腰;
她接诊患儿几十万人次,挽救生命无数。有患儿以她的名字为名,有患儿成了她的亲戚,有患儿家属动情地评价:钱教授知道咱农民的钱来之不易,从来不浪费咱老百姓一分钱,让我们看病放心。
多少年来,晨曦和夕阳染白了她稀松的短发,秋雾和寒风蹒跚了她坚持的脚步,而从未改变的,是她始终为患儿着想的心,是她荷在肩上53年的责任。
她就是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内一科教授钱惠茵。
她坐诊一天要接诊患儿60名左右,也是一件“体力活儿”。为此,她总是提前20分钟到诊室:换好衣服、打开电脑、摆好处方和化验单、带上眼镜、掏出听诊器,坐定,并顺手把就诊凳拉到合适的位置,等待患儿。
就诊的数量虽多,但她总是认真对待每一位患儿。“就诊时先问清病史,然后看看孩子的口腔、咽喉等发病部位,听听孩子的心肺,触摸孩子的腹部,凡是简单的疾病基本上能判断。农民挣个钱不容易,不做检查就能确诊的病咱就不让人家多做检查。”她告诉记者。
钱教授侨居国外的姐姐知道她热爱工作,在她返聘后专门购买了一支西德生产的听诊器作为礼物送给她。“这个听诊器质量好,能帮我听得更清楚。”钱教授告诉记者。同科室的周医生提到钱老师的“听功”就竖起大拇指:“钱老师心静,经验丰富。有时患儿肺部有些细小的湿啰音,我们年轻人都听不出来,她都能听出来。”
对于病情较轻的患儿,钱教授总是在细心检查后直接“打发走”:“你这个不严重”“吃点药吧,家里都有啥药?有的药就不给你开了”……然后根据患儿情况,适当调整一两样药或者调整一下药量。在开采血化验单的时候,她总是不忘顺便交代:“孩子不到一岁,采指头血,别让人家多花这个(抽血)钱。”
对于需要收治入院治疗的患儿,她总是嘱咐下级医生,要把患儿在其他医院已经做过的检查单子收齐后记入病历中:能(为患儿)省一个(钱)是一个(钱)!
一位从鹤壁浚县转来的患儿,其家属提着东西准备好了住院,却被钱教授告知“把家里的药调整一下吃吃就能好”。
卫辉市小宣哲的爷爷拿着方子去取药:这个老太太看病准,开药不多又便宜,我儿子从小到大有病就找她,现在又轮到我孙子啦。
有不少患儿家属真心实意表示感谢,将红包偷偷塞到钱惠茵的口袋里,却总是被她交到住院费里。
有患儿家属在网上这样评论:“钱教授知道咱农民的钱来之不易,从来不浪费老百姓一分钱,让我们看病放心。”
她总是告诉身边的同事和学生,希望更多的人能爱上儿科,爱上这个充满信仰和希望的岗位。“去救治年轻的生命,给他们和家庭希望,做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