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价格分享> 【趣事】乒乓球圈的6个真实故事,你一定不能错过

【趣事】乒乓球圈的6个真实故事,你一定不能错过

2021-09-28 09:03:34

在乒乓球的历史上,除了“有机胶水换无机胶水”、“赛璐珞球换塑料球”等器材改革外,还有哪些不同寻常的变革呢?盘点一下世界乒坛那些不为人所熟知的“典故”。


1
针对“东洋武器”的厚度限制
在中国统治世界乒坛之前,日本人率先通过器材的革新,打破了欧洲人对世界冠军的垄断。日本选手使用超厚海绵的球板在1952年至1959年的7届世乒赛上,获得49项冠军中的24项。

1959年以前,运动员球拍上粘的海绵可谓五花八门,有的海绵很厚,打球基本没有声音。海绵上贴胶皮也可以,纯粹厚海绵没有胶粒也可以,甚至直接用光板打比赛也可以。

为了限制超厚海绵带来的过快球速,1959年,,海绵胶皮连同粘合剂厚度不得超过4mm,单层颗粒胶连同粘合剂厚度不得超过2mm。


2
针对中国队的不靠谱提议
1981 年在南斯拉夫举行的第36届世乒赛上,凭借强大的近台快攻优势,中国队第一次包揽所有金牌,当时国际乒联器材委员会主席哈里森说:“中国队包揽了所有金牌,乒乓球要灭亡了,唯一的办法就是改!”

当时国际乒联想出的改革提议竟然有一条,“比赛中前三板球不计分数”。好在这个荒唐的提议一出台,便立即被各国乒协“乱棍打死”。
3
发球的“障耳法”
1985年第38届世乒赛以前,运动员可以使用两面相同颜色但性能不同的胶皮进行比赛,比赛中球员很难判断对方是用哪面胶皮发过来的球。但是,由于性能不同的胶皮击球声不同,所以经验丰富的选手可以“听出”胶皮。为了最大化迷惑对手,中国人开始在发球的瞬间跺脚,用跺脚声掩盖胶皮击球的声音。

为了限制发球跺脚影响接发球判断,国际乒联曾想设置规定,在发球过程中禁止跺脚。但最终,解决这一问题的是另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法。


4
两面胶皮不能使用同一颜色
其实为了打破两面不同性能胶皮的迷惑性,早在 1971 年时任技术委员会主席捷克人布拉切克就提出,运动员的球拍需要使用两面不同颜色的胶皮。但是由于当时中国正开展亚非拉乒乓外交,所以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协会都成为了中国可靠的盟友,决议只要中国不举手,小伙伴们也都坚决不举手,导致这一决议一直没有通过代表团3/4多数同意。最后中国自己提出“赢球赢心”,到1984年,国际乒联通过一项决议,参赛队员必须使用红黑两种颜色的胶皮。此后,禁止发球时跺脚的规则也取消了。
5
不能小视的水泥球台
相信很多球友都有过打水泥球台的经历。这看似不起眼的水泥球台,曾引起过原国际乒联主席荻村伊智朗的特别关注。当时,荻村先生来到中国,看到街头巷尾摆放的水泥球台,既耐用又方便,想引进回日本,特意向中国乒协询问水泥球台的奥秘。中国乒协“谦虚”地表示,水泥球台其实就是为了节约成本,用水泥灌注的石墩而已。

6
邓亚萍和萨姆索诺夫的距离
我们知道,发球抛球高度现在规定为不能低于16cm,但这么精确的数值裁判是很难用肉眼测试出来的,所以中国和德国曾经联名提议,将规则改为抛球抛过头,让裁判员比较好判断。法国乒协当时就提出反对,理由是邓亚萍抛过头和萨姆索诺夫抛过头距离不一样。国际乒联至今没有针对发球判罚的明确建议。通常裁判认为抛球高度只要高过球网即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