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7月1日江苏银行IPO获证监会通过后,时隔8年,资本市场再次拥抱城商行,压抑已久的城商行也迎来批量上市潮。据每日金融了解,除了今天发行5亿新股的贵阳银行,未来还有上海银行、杭州银行、成都银行、无锡农村商业银行、江阴农村商业银行、常熟农村商业银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吴江农村商业银行等8家城商行将陆续登陆资本市场。其中,无锡农村商业银行和江阴农村商业银行最快将在8月底IPO。
每日金融发现,在这轮城商行IPO热潮中,除了贵阳银行和成都银行位居西部,其它8家城商行都在江浙沪地区。其中有6家城商行更是全部来自江苏省,形成6家江苏区域银行轮番IPO的资本市场奇观。
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我国城商行数量133家。每日金融记者粗略统计:除去本轮热闹上市的10家城商行,加上早在8年前上市的3家城商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已经赴港上市的3家城商行(重庆银行、哈尔滨银行、徽商银行),目前登陆资本市场的城商行一共16家,占全国城商行总数量的12%。
在这16家资本市场宠儿的背后,其他城商行又是怎样的生存环境?每日金融记者特意走访了在成都扎根的一些异地城商行,为读者展示这些城商行在异地省会城市的生存状态。
城商行生存困境1:原有客户被大中型银行抢夺
“去年以来特别是今年,原来城商行的客户被五大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争夺,我们的客户流失严重。”来自东北某城商行成都分行行长助理金蕾(化名)对每日金融表示。
金蕾经历的城商行经营环境变化,正是银行业正在进行的市场化改革。2015年5月1日,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银行机构须缴纳存款保险基金,银行不再“大而不倒”。2015年10月24日银监会取消了存款利率上浮管制,银行利率市场化完成,商业银行揽储自由定价、可以充分竞争。
国家金融改革对银行业经营形成倒逼,商业银行“坐吃利差”的盈利模式受到冲击。与此同时,在经济下行、结构调整的进程中,实体企业信用风险暴露,银行不良风险持续飙升,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6月底,银行业不良贷款率高达1.75%。
银行业都无法避免经营环境的“风云变幻”。但相对于五大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城商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的经营管理、抗击风险能力更弱。每日金融记者在成都走访发现,以成都为例,一个地区的客户市场已经形成五大国有银行服务央企、国企、政府平台;股份制银行差异化定位中型企业、地方性国企;城商行瞄准特色产业、初创小微企业的有序格局。
自去年利率市场化完全放开以来,银行业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五大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的客户策略向下延伸,原来被排除在外的“长尾人群”纳入大中型银行的“盘中之物”,抢走了城商行的现有客户群体。“我们的很多高端客户被五大国有银行抢走,因为他们本身有业务规模、利率成本优势。”金蕾说。
城商行生存困境2:城商行利率高于大中型银行
“哪家银行门槛低(我)就去哪里办业务,哪家银行利率低(我)就去哪里办业务。”在一家总部位于川东的某城商行成都分行人民南路支行,随机接受采访的一位正在等待办理贷款客户,神色淡然的对每日金融记者说。
“相对五大国有银行,在我们这里贷款的门槛确实较低,但贷款成本高。”该支行信贷专员吴强(化名)对每日金融表示。客户所说的城商行贷款率高也是“情非得已”。吴强称,驻省会城市的异地城商行(主要来自二级城市)由于网点少、(根据银监会要求)网点人员配置并不减少、业务相对(五大国有银行)单一,异地城商行的运营成本和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因此城商行的贷款定价要高于五大国有银行。一般客户从城商行贷款利率成本在8%左右,而在五大国有银行的利率成本仅5%—6%,对比下来,2%—3%的贷款成本对于任何客户都不会忽略,客户很容易选择成本低的银行贷款。
城商行生存困境3:来自其他金融主体的经营竞争
“面对资源和成本优势明显的大中型银行同业竞争,城商行只能以退为进,在既有市场定位基础上进一步下沉,把小额贷款推向更接近居民的地方。在经济下行期,小额贷款的业务受经济周期影响反而较小。”成都工投集团旗下锦泓科小贷项目经理曹国瑞对每日金融记者表示。
除了来自银行之间的同业竞争,城商行的经营环境也随着金融主体的多元化而日益艰难。近年来,小额贷款公司、农商银行、村镇银行等基层金融组织也开始在二级城市城商行的发迹之地开展业务。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以陆金所为代表的P2P平台、微商银行为代表的新兴民营银行还专门推出针对性的金融产品,走线上贷款和技术风控相结合的大数据贷款模式,满足贷款客户的多元化融资选择。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刘璐表示: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银行利差收窄。不管是在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除了银行之外还有其他的金融机构,特别是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城商行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如何脱困:积极拥抱互联网,走特色之路
每日金融记者采访过程中,接触到的众多城商行高管人士认为,即使摆在城商行群体面前的挑战很多,也蕴藏着诸多亟待挖掘的机遇。
一方面,在与银行业同行的竞争中,城商行的灵活性是最大优势。“城商行的决策机制及经营灵活性要大于大中型银行;城商行对本地的耕耘更深,有良好的当地背景,城商行可以基于当地文化背景,开发出有针对性、接地气的产品和服务,可以在当地做的非常专、精、深,”来自川西某城商行成都蜀汉路支行副行长陈为(化名)对每日金融表示。
另一方面,从外部竞争环境来看,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带来的不仅仅是压力,也将成为城商行未来发展的重要工具。“数据挖掘日益重要,可以应用于银行的获客渠道、内部的客户细分、客户产品对接等各个领域。用数据做决策分析是银行业的趋势,包括产品设计及风险控制。从这一角度而言,与互联网金融技术相结合也是异地城商行在省会城市的发展办法。”陈为说。
大连银行成都滨江路支行舒季平(化名)认为,利用互联网金融技术也是跨区域城商行未来进一步实现客户下沉的方式。“在经济微增长的时代,城商行在战略转型的需求下,客户将进一步下沉。在这一过程中,客户的需求更加小型化、个性化,这个特点更加需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将相关的技术进行嫁接,数据挖掘非常关键,发展空间很大。”舒季平说。
进入成都市场多年的浙商银行,则依靠众多浙商在川发展的地缘优势,以川浙两地的经济合作为自身银行发展的特色和突破口。浙商银行相关人士接受每日金融采访时表示,浙商银行按照“川浙智慧、本土金融”的理念,从两个层面开展业务推动。一是根据四川浙江企业比较多的情况,做包括跨省业务在内的多种业务互动;二是加强和政府机构之间的合作,针对浙商、浙企展开相互之间的授信业务及同业业务等一系列合作。“其实这也是很多异地城商行能在外地甚至外省开展业务安身立命的法宝”。
采访手记:小编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周末常去位于城西的远房堂叔家做客,也装模作样的和他讨论经济问题。那时候在成都很少能看到异地城商行。小编偶然发现一家丁香花标志的银行,都会觉得很惊奇,也揣摩这家来自遥远的北国银行,在成都如何开展业务。有一次,小编忍不住就这个问题请教远房堂叔。当时这位就任某港资银行成都分行行长的长辈给了我含糊的回答,说既然他能在成都开网点,肯定有自己的办法覆盖业务成本,所谓猫有猫道,狗有狗道是也。这个说辞让当年的小编似懂非懂。这次做异地城商行专题,小编通过和很多从业人员的交流,开始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成都市场只是全国城商行在异地开拓业务的一个范本,在随后的报道中,每日金融也会继续关注城商行,也欢迎读者积极来电来信和我们讨论城商行跨区域运营的相关话题。
>>>>推荐阅读
P2P资金存管迎来更严要求 行业或经历退出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