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希涛
袁希涛,字观澜,又名鹤龄,行嗣一,同治戊辰年(1866年)九月初三日生,江苏太仓州宝山(今属上海市)县人,肄业上海龙门书院,清光绪举人,清末民初教育家,同济大学第五任校长。世居宝山南门内鼓楼前大街。
1897年,32岁的袁希涛考中了举人,到上海广方言馆任汉文教习。
1901年,和同乡潘鸿鼎一起创办县学堂、蒙学堂。
1903年,精研新学,意识到教育为治国之本,创宝山县学堂,宝山原是江苏省的一个县,次年倡改上海龙门师范学堂,并赴日考察。
1904年,又在杨行、吴淞 、彭浦各办一所学堂。在他担任宝山县学务公所总理的三年之间,增设四乡小学20多所。
1905年,上海龙门师范学堂创立,任校长,并筹设复旦公学、太仓州中学,历任以上各校教员、监督,兼江苏学务处议绅。辅助马相伯先生筹建复旦学院,为了筹设复旦学院,累积负债六千余两,无人承担,都由他逐年偿还。听姨母说那几年家中生活很艰苦,家务事都由外祖母操持。在他的筹划下,宝山各镇设立了小学30余所,又创办了太仓中学,组织成立江苏学务总会。
1909年,应直隶提学使蔡儒楷聘,任学署总务科长兼图书科长。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与黄炎培一起参与江苏省教育设施事宜。
1912年,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约,,主张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任职期间赴江苏、湖北、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各省筹设高等师范学校,并视察了上海、苏州、无锡三处学校。后改任教学部视学。
1914年,。1917年,以次长代理部务。1919年,代理教育总长,不久辞职。前后7年,亲自整理制订教育制度,法令课程,又草订全国义务教育计划。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袁组织“欧美教育参观团”,出洋考察。在美国参观了 20 多个洲,又转赴欧洲,考察了 10 多个国家。袁倾心于办义务教育,对这方面的考察,记载尤详。这次欧美考察历时一年,回国后整理出数十万字的著述,内容丰富、广博。
1923年,回国后被选为江苏省教育会会长,江苏义务教育期成会会长,袁在江苏组织“义务教育期成会”,联合各省共同探讨、推广,并倡设乡村师范作为推行义务教育的基础。在他兼任江苏省学务处议绅时,创立了宝山绘丈学堂,并积极参与筹办复旦公学(现复旦大学)于吴淞,担任复旦公学第一任教务长。后又筹商将德人创办的同济医工学堂(现同济大学)收回自办,迁校于吴淞。晚年在人文社编审史料,
1930年8月29日病逝。
编注:上海宝山袁氏是宁波西门外袁氏的一个分支,始迁宝山祖:袁懋芳,字凤冈,明朝佐江南都督府幕府,侨居嘉定县之吴淞所城,清朝析县后隶属宝山县。
湖南袁氏(hunanyuanshi)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