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正处在显著的加速上涨态势中,高房价泡沫还在加速膨胀,国内政策调控和货币紧缩亦随之日益迫近。在过往两轮房地产市场严厉调控的历史时期,房价拐头向下显著滞后于政策紧缩,而A股市场均敏感地作出反应,释放末端风险、创出熊市最低点。当前,金融去杆杠的平衡正在被高房价打破,第三轮房地产调控、宏观政策紧缩将提早来临,对于A股而言将是最大的利空因素,这也是我们的中期市场观点从乐观转向谨慎的根本原因。鉴于三次股灾已大部分释放市场风险,这次下跌幅度将比过去小,A股将因而完成二次探底。
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8月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的平均价格为12270元/平方米,环比上涨了2.17%,单月环比涨幅创历史新高,较上月扩大0.54个百分点;上海环比涨幅3.87%,一线城市中涨幅居首,无锡、珠海等68个城市环比上涨,二线核心城市房价上涨的幅度、城市数量正接替一线城市出现大幅蔓延态势。
如下图,本轮房价上涨周期自2015年4月持续时间长达16个月,累计涨幅16.6%(依官方统计数据计算,但实际涨幅高得多),相比上一轮的两年(2012年5月-2014年4月)上涨周期、涨幅15.6%有明显的加速之势。
据全球知名房地产咨询公司莱坊统计,从2015年一季度至2016年一季度,深圳房价上涨62.5%,在全球150个大城市中夺冠。这一涨幅与草根层面的实际感受较为吻合,以笔者在福田核心商务区附近某小区的一套92平米的自住商品房为例,2010年2月二手房买入净价160万元,2015年2月隔壁邻居二手房交易净价320万元,2016年7月间中介机构的成交净价约550万元。简算之,前5年涨幅100%、近一年半涨幅67%。一线城市上海、北京也有类似的加速上涨情形,核心二线城市南京、苏州、合肥等地近一年来也是涨幅迅猛,不同于以往。
8月份以来的这种加速态势除体现在房价上,也体现在地价上:全国土地市场诞生的单价地王、总价地王的土地出让最高纪录。中原地产数据显示,2016年年内,全国已经出现单宗土地超过10亿的地块325宗,其中溢价率超过100%的地王161宗。去年同期,单宗土地成交金额超过10亿的只有150宗,其中溢价率超过100%的地块只有6宗。
自2005年以来,国内房价呈现显著的上升态势,期间也经历了三次下跌周期(如下图阴影部分之标识):
第一次房价下跌周期:2007年12月-2009年2月,全国房价普遍下跌,深圳跌幅最大,官方统计(如下图)的跌幅为19.2%,部分区域出现房价腰斩的情形。地产行业处在景气下行周期,全国新建住宅销售持续负增长,新开工面积自2008年7月转入负增长,房地产投资增速在2009年2月份降低至最低点+1.03%(还未到负增长)。
第二次房价下跌周期:2011年5月-2012年6月,全国房价略有下跌,百城房价平均下跌3.1%、深圳下跌2.4%。对应地,地产行业处在景气下行周期的后半段,全国新建住宅销售低迷并从2011年10月转入连续9个月负增长,新开工面积自2012年3月转入连续12个月负增长,房地产投资增速仍维持两位数以上的正增长。
第三次房价下跌周期:2014年5月-2014年11月,全国房价都有下跌,百城房价平均下跌4.2%、深圳下跌3.3%。对应地,地产行业处在景气下行周期的末端,全国新建住宅销售低迷并从2014年1月转入连续14个月负增长,新开工面积自2014年1月转入连续24个月负增长,房地产投资增速自2015年8月转入连续5个月的负增长。
与房价下行紧密相关,房地产调控/货币政策紧缩周期自2005年以来经历了两轮(如下图绿色阴影部分之标识):
【政策举措】,开启房地产市场规范治理;9月银监会公布了《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指引》规定开发商开发项目自有资金不低于项目总投资的35%、购房者的月供房款不得超过收入的50%。
2005年3月、8月,、《加强房地产市场引导和调控的八点措施》(“新八条”)等组合拳。
,、《关于落实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要求的若干意见》[165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整顿规范房地产交易秩序的通知》(166号文件)、《关于住房转让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108号文件)、《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的意见》(171号文件)、。
2007年调控力度继续加强,当年9月央行与银监会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359号文),对于贷款购买第二套房,首付不低于四成,利率为基准利率的1.1倍;不得发放加按揭、不指定用途贷款、循环贷;严格房地产开发贷款,项目资本金不达35%,不得发放贷款等;12月又下发了《补充通知》(452号文),明确了以借款人家庭为单位认定房贷次数。
2008年调控力度继续加强,;70%),国土部等5月联合发文把紧土地阀门,商品住宅开发不得超过3年,土地管理不作为将受严惩等,企业为个人购房需征个人所得税,小产权房不给宅基地证,8月银监会央行联合发文要求严格建设项目贷款管理。
此间,货币政策从紧,央行2006年6月开始连续7次加息、利率从2.25%调升至4.14%,连续18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从7.5%调升至17.5%。
第一轮调控/紧缩周期的政策效果:
(1)股市率先释放熊市尾端风险,自2004年3月的相对高位持续下跌,上证指数从1783点跌落到2005年5月的最低点998点,跌幅41.2%。
(2)房价持续上涨,一边调控、一边上涨,调控/紧缩的政策效果直至2007年12月份才在房价上有所体现,继而进入到为期14个月的下行周期(如上所述)。
【政策举措】:大致如上图所列,与第一轮调控/紧缩周期相比,政策力度更为严厉,政策举措较为类似(不详细展开),显著不一样的是:自2010年4月起近50个大城市采取了严厉限购政策,各省市出台严格的年度房价上涨幅度限制的政策目标等。
此间,货币政策从紧,央行2010年5月开始连续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从14.5%调升至19.5%,连续5次加息、利率从2.25%调升至3.5%,直至2011年12月份。
第二轮调控/紧缩周期的政策效果:
(1)股市率先释放熊市尾端风险,自2009年12月的相对高位持续下跌,上证指数从3334点跌落到2012年11月的最低点1959点,跌幅44%。
(2)房价同样滞后于政策调控,2009年12月-2011年5月仍维持涨势,涨幅有所收窄;2011年5月-2012年6月进入为期13个月的小幅下降周期(如上所述);2012年7月-2014年4月房价“报复性”上涨阶段、涨幅扩大;2014年5月-2014年11月为期6个月的房价下降周期(如上所述)。
前两轮、跨越12年之久的房地产调控/货币政策紧缩周期的历史经验小结:
(1)调控/紧缩周期启动都源于高房价泡沫,调控/紧缩周期终结均源于稳增长、保增长,房地产调控周期涵盖了货币政策紧缩的始终。
(2)调控/紧缩周期启动之初,股市率先遭受重创,释放熊市尾端风险,跌幅较大;房价进入下降通道严重滞后于调控/紧缩政策周期,往往在中后期。简言之,调控/紧缩周期启动一下子刺破不了高房价泡沫,但引致股市探底。
为什么会首先波及股市呢?我们认为至少有两点逻辑:
其一,房价高涨时期往往是行业高景气时期,开发商应对政策调控的回旋空间很大,可选择减少新开工、减少拿地、多渠道筹集资金、项目转让等众多手段维持房价不跌,降价往往是行业景气度转入到最坏时刻的手段;
其二,大类资产市场中,股市的流动性最好,最方便抛售,政策紧缩时点也最为敏感。
历史是否还会重演?新一轮房地产调控周期是否已经转向、货币紧缩周期是否随之提早来临?
结合当前的金融去杠杆分析,我们的看法是肯定的,以下详解:
首先,持续十多年的房价上涨之所以称之为“资产泡沫”,其核心在于住房资产的增值幅度远远超出了货币供应增速、GDP增速(如下图)。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已有日本、美国的惨重教训,新一轮调控/紧缩周期启动后将直接触及泡沫破灭,而不仅仅只是过往两轮调控/紧缩周期所指向的“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不同于以往。
其次,房地产泡沫吸收了大部分的社会流动性,本身蕴含了泛金融领域的最高杆杠。房地产行业自身的杆杠倍数有增无减,主要表现在:开发商依托预售制度卖期房提早吸收资金滚动项目开发,购置土地的分期付款和配资方式,购房者按揭贷款及首付比例降低等等。而且,房地产市值规模足够大,在居民财富存量中的占比至少在60%以上,吸收货币流动性的能量远远超出其他资产市场如股市、债市等等。
第三,本轮货币宽松周期,主要依托金融杠杆的方式实现了货币供应量的快速扩张。从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来看,自2012年7月-2014年9月,央行维持利率、准备金率水平未动,央行基础货币投放持续在10%附近(或以下)的平稳增长,并不算高,而且在2014年5月份开始的热钱持续流出,央行人民币外汇占款逆转为持续负增长,基础货币投放随之放缓并逐渐转入了负增长,但是,货币乘数呈现明显的持续上升态势,当前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反应出金融体系内的杠杆水平仍维持在很高的水平。
第四,金融去杠杆本身就有紧缩之意,未来也会延伸到房地产领域。股灾之后,持续近一年的场外配置、结构化私募基金产品的清理工作基本完毕,应该说股市的金融杠杆已经大幅下降。商业银行体系7月份推出银行理财产品新规(征求意见稿),,都有明确的降低杠杆的意图,清理工作刚刚开始,高杠杆还在。我们还观察到,近期债券市场和央行流动性管理上呈现出微妙的变化,10年期国债收益率水平在下降到2.65%的历史新低之后触底回升,市场流动性有收缩的迹象,。
唯有房地产领域暂未金融去杆杠的大动作,相反地,房地产行业杠杆今年以来还有增加,主要体现为开发商债务融资规模持续扩大、首套房首付比例维持较低水平。高房价泡沫膨胀后将会改变现状,金融去杠杆纵深推进终将触及并延伸到房地产领域。
据此推测,新一轮的调控/紧缩周期启动后的调控手段除以往惯用手段外,也会在房地产行业去杠杆方面有所偏重,或会触及预售制度。
第五,新一轮的房地产调控实质上已经开始转向,但远谈不上严厉。部分地方政府因城施策出台调控政策,核心指向是“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与前两轮调控周期本质上无异,只不过这次不是全国性的而是部分城市出台紧缩政策,如3月26日上海、深圳出台地产新政,7、8月份南京、合肥、苏州等核心二线城市陆续启动限贷、限购等调控手段,最高决策层面还没有实质性的统一举措出台。与此同时,房地产去库存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三四线城市还在持续推进,鼓励居民户加杠杆购置首套房,银行体系给予新增信贷的大力支持,例如,近两个月新增信贷中的绝大部分是居民户按揭贷款所贡献。
第六,政策调控暂未进入到严厉的阶段,核心在于稳增长在短期与长期的权衡与取舍。长期而言,房地产泡沫已经到了危险的关键时期,高房价导致社会资源的扭曲配置、挤占实体经济特别是新兴产业和制造业的资金资源、抑制居民消费、提高社会成本,高房价泡沫正演变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改革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障碍,高房价泡沫膨胀终将引发经济危机、经济衰退已被日美俄等国家发展历程所验证。短期而言,高房价与最高决策层今年以来降价去库存、抑制资产泡沫和引导资金脱虚入实等政策意图、政策初衷严重背离。
另外,高房价泡沫与人民币汇率贬值二者的抉择与取舍,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考验着最高决策者。受制于经济增速回落、全球经济衰退大环境,国内经济短期稳增长还不得不依赖于房地产投资来托底,全球央行货币政策宽松大环境也制约了国内货币政策的过早紧缩,高房价泡沫是否刺破、如何抑制也有不确定性。
综上分析,我们认为,当前的房价加速上涨态势是房地产泡沫的加速膨胀,大幅超出了普通大众的心理预期、决策者的政策预期,其危害性正在大幅削弱实体经济。当高房价泡沫上升到经济危机、社会稳定的首要矛盾之际,更为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将毋庸置疑,时间点正在提前,货币政策紧缩周期也将随之提前来临,特别是在金融去杆杠的深入推进过程中。内生变量无本质差异,杠杠已累积到极高,紧缩力度只会增强,触发股市释放末端风险的可能性加大;但鉴于前期风险已有集中释放,A股完成二次探底之际的跌幅将不会太大。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明曜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