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最近房价急升,关心询问的朋友也很多。特作此回答。
虽然人类不能直接观察,但月亮背后还是有看不见的阴影。
当我们说一样东西价格高低的时候,有时候是在牢骚,有时候是在抱怨,有时候是在比较,有时候是在判断未来走势。
因此简单谈高低常常鸡同鸭讲,事实比高低更容易讨论。
再便宜不等于每人买的起
从平均首次购房年龄(不到30岁),人均住房面积(超过34平方米,香港不到15平方米),新房销售面积和价格(今年大约1亿平方米,比15年前增加6倍)等大数来看,中国的房价在过去二十年来看,应该是属于便宜而非贵。这样的回答当然会令人觉得极为不爽和反感,但事实有时就是总是如此。从宏观角度看,中国住房建设从东到西普遍出现过剩,如此丰裕的供应亦可从说明为什么房价其实处于相对低位。
但,房价再便宜也不等于每人买的起。
对房价的抱怨在大城市特别是东部特大城市尤其显著。从历史角度看,这些城市过往土地供应常常长期不足。而其良好的吏治、较优的发展前景和发达的就业机会则持续吸引人口涌入。因此,这些城市房价往往出现持续上涨。如果是原住民还好,多少有一套低价入手的住房可作改善的基础。但对没有住房的新移民来说,要从无到有负担住房,其难度远高于在出生地。
上海为例:
上海传统中心城区面积只占全市面积6000平方公里的2%,其内居住了上海22%的人口,但历年新房供应大约只占全市供应的3~5%左右。因此,如果大家都希望居住在中心城区,这些供应必然远远不足。购买者的竞争则会极大推高房价。
如果把眼光从中心区转向全市。此时,城市竞争便是另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为什么那些大公司选择上海作为总部而非人均GDP更高的杭州或者无锡?其奥秘在于大规模人口的集聚提供了高效率分工、有效市场机制,从而令效率提升并创造更多创新机会。这些都直接提升了人力资源价值。另一方面,人才竞争的结果留下了较有竞争能力的移民。他们的存在直接提升了上海等特大城市的住房支付能力。最后,从供给段来说,特大城市相对紧张的住房供应从另一侧推高了房价。
买不起房的社会因素
特大城市住房供不应求,难以负担本身是事实。但民众普遍觉得房子买不起还有来自社会和心理上的因素。
沉默的大多数也许是一个回答。从各类统计的结果看,中国城市居民有大约85%左右的住房自有率。因此,大家在说买不起新房的同时其实也无意忽视了大多数家庭有房的事实。作为比较,欧美发达国家住房自有率普遍只有45-65%。中国城市家庭85%的住房自有率已经很高。同时,其住房面积和质量都有大幅提升。以上海为例,过往30年人口户均面积增加5倍至34平方米,如果房价果真太贵,这样的过程如何发生?
另一方面,许多有房子的人也抱怨房价高。他们的年纪通常在40岁以下。他们有的觉得自有居所不够漂亮发达,有的还想扩大居所以容纳新来的孩子和父母,或者增加一套房子以解决孩子更好学区或者财富投资保值的需求。
但看看全球发达国家,多数地区首次购房的年龄接近40岁,一般买的都是较为便宜的二手房或者小型居所。投资性购房更是少数富人行为。可以理解,这些过往看似平常的要求其实挺奢侈的。
错误比较带来误导
在中国,很多国人喜欢和美国来比房价。他们通常使用北京上海中心城区房价来和美国平均房价相比,从而体现中国房价高的多么离谱。
不过这样的比较并不算公允。如果我们用纽约中心区的房价和美国平均房价相比,自然也会高出数倍;用北京上海中心房价和中国城镇的平均房价相比,则会高出十倍;如过考虑中国的乡村,这个数字则可能会高出20倍。反过来,如果我们用国与国公允的比较,两者房价差距就很难出现倒挂。更重要的是,不同国家房价和住房投资价值的比较,从来不是只看面价那么简单。
从以往的问询来看,许多抱怨房价高的人其实是潜在的购买者。他们希望房价降低一些以符合他们的预算。但如果这类人群真的占多数,他们其实是房价潜在的多头而非相反——毕竟买货的才是挑货的。须知那些住在香港4、5平方米笼屋内的穷人,他们从未有任何奢望去考虑购买哪怕一套不到15平方米的住房。
回归讨论,总结一下。贵的东西可以变的便宜,但也可能变的更贵;同样的,便宜的东西也可以更便宜,均值回归虽然常见也也非绝对定律。从历史角度来说,东西便宜的时候买不起、贵的时候买得也不算鲜见。简略而言,长期看房价从供应端取决于量,从需求端取决于人。
那么,朋友们,从长期看你们觉得中国的房价到底是高是低?
作者简介:
韩毓祥: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毕业,九三学社上海金融委成员
•曾在新鸿基集团服务十余年,主要负责新鸿基在大陆的投资、战略和研究工作。组建并领导新鸿基的华东团队,完成多个地标项目的投资,总市值逾千亿人民币。其中包括:上海IFC国金中心、上海滨江凯旋门、上海环茂广场、苏州湖滨四季、杭州万象城等超大型地标性项目
•同时担任复旦大学校外硕士生导师、CFA CE的客座讲师、“鸿儒论道”评议人、新华网及证券市场周刊专栏作者等
•现任中恒星光金融控股董事总经理,负责公司战略及不动产金融相关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