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中医沙龙之“关于经方的临床应用”思考
今日我们医院团委举办的青年中医沙龙主题是“关于经方的临床应用”,由我们肾内科主任、无锡市名中医马济佩教授主讲,何炯老师、戴高中教授精彩评论。为团委精心的安排点赞!我听了下半场,很有启发。
1.中医临床路径是中医灭亡的捷径
马主任举例了当初在黑龙江读研期间的经历,发现当地中药使用常常剂量较大,这与东北人体质相对壮实相关;而江南一带,柔弱体质人居多,药量不能孟浪。仅仅这样的区别,全国一统的中医临床路径就不适合。中医是随俗而变的,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同是中国人,北方、江南、云贵之人体质差异很大;同样每个个体的社会环境、遗传特点不同,相同的疾病进入路径失去了中医的特色和优势。
临床路径使得中医优势荡然无存,整体性丧失(肾脏病、肺炎、结膜炎、咽炎还是西医的专科化),辨证论治变得愚钝化(只需要按照路径来)。临床路径使得医生更难以理解和学习中医,让中医变得无趣、无味、无聊。路径推广是中医学习西医的败笔,西医临床路径提出后就受到极大的质疑,不能推动医学的发展,也不是标准,因为临床医学进展飞快。路径全面推广后中医再无各家,中医再不会发展,中医灭亡是必然的。
Bonus Time
深秋的感悟
中医临床路径去“死”吧。
2.只学中医教科书常常会误人误己
中医教科书从中医基础、中药、方剂、诊断、中医临床各科,似乎学得很好,临床用得也有理有据,脏腑辨证准确,可是效果常常不理想,临床无效后又不知道如何换一种思路去治疗,时间一久,信心大减。而经方临床思路与传统的脏腑辨证有差异。临床经方能治疗大病、疑难病、危重病,而对于一般性疾病可以参考脏腑辨证,也可以应用经方治疗。
另外教材中也有很多不足,比如说白虎汤,方剂学中说白虎汤有“四大”,大热、大渴、脉洪大、大汗出,试想临床中何时才能出现则四大症呢?因为从临床角度来看,这“四大”多是相互独立的,同时存在可能性并不大。其实中医教材越编越厚,错误也越来越多,远离了中医追求的“大道至简”。
中医教科书如何编写、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材值得思考。
3.用好经方要背原文多实践常总结
经方主要是《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而这些方剂使用有特点,就是要遵循方证相应的原则,这些方证从何而来?就是从张仲景的原文中来。经方方证特点背熟了,临床常常得心应手,这也是临床实践的需要。如果光光是背诵了原文,但临床不敢用、不愿意使用,那也没有任何意义。背熟原文有一个好处,就是临证快、准、狠,如临床出现“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就使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如果是“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按之心下满痛者”直接大柴胡汤。
当然总结也是非常重要,中医缺少高级别的临床研究证据,这是西医诟病的东西,但是如果常总结,包括总结自己的经验,总结前人的经验,这也是临床研究,也是证据的一种类型。
学中医绝招
4.中医流派是中医的一角而非全部
中医有各家学说,这个是流派之争,正所谓“百家之言,各执一词”,但这各家都是中医大框架下的各家,戴高中教授提出,中医学是一只大象,我们的各个流派也仅仅是盲人所触及的大象局部,要做好一名合格的现代中医,需要精通现代医学的技术,同样在传承中医各家的基础上不宜厚彼薄此,各家学说均应转化为我所用,经方、时方、验方亦是如此。
5.做一名有文化内涵和底蕴的中医
在国家层面上,中医一直被作为文化交流推出,这个是有误区的,因为对于医学来说是解决群众的身心痛苦的,只谈文化、不谈技术,就是空谈。但是中医是否存在文化背景,是否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滋养,中医人是否需要有文化,回答是肯定的。何炯老师讲述了中华文化对中医和中医人、中国人的重要性,非常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