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价格分享> 【学礼堂书目答问】秦蕙田:《五礼通考》

【学礼堂书目答问】秦蕙田:《五礼通考》

2021-02-06 07:51:58




书 目 答 问

秦蕙田,字树峰,号味经,江苏金匮(今无锡)人。生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卒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据《清史稿》记载,秦蕙田于乾隆元年(1736)中一甲三名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谥曰文恭。秦氏为官近三十年,官运亨通,政绩突出,深得乾隆皇帝赏识。从政之余,谢绝宾客,专心著述,于《五礼通考》,用力最多。

《五礼通考》之纂修,始于雍正二年(1724),至乾隆二十六年(1761)告成,历时三十八年。先后参与纂修者有蔡德晋、吴鼐、吴鼎、龚绳中、顾我钧、陆登选、褚寅亮、盛世佐、钱大昕、戴震、王鸣盛、沈廷芳、王昶、方观承、卢见曾、宋宗元、尹嘉铨、吴玉搢、卢文弨等人,蒋汾功、顾栋高、卢文弨、卢见曾、方观承、王鸣盛曾为《五礼通考》作序。参与纂修之人,皆是经学研究的大家,或以礼名家,或精于校勘,他们的参与,保证了《五礼通考》的质量。

《五礼通考》262卷,加目录2卷、卷首《礼经作述源流》和《历代礼制沿革》4卷,共计268卷。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而言,书首是《五礼通考目录》,其次是蒋汾功、顾栋高、秦蕙田等三人序,再次是《凡例》十四条,申述纂修缘由和原则,下接正文。

《五礼通考》价值有三:一、会通经史,梳理礼制。古礼难考,盖因礼书残缺、礼制繁缛。两汉以来,历代因循,变化多端,故后人于礼日益疏略。秦氏以“会通”的眼光看待古代礼制之演变,先撰《礼经作述源流》《历代礼制沿革》,置于书首,述礼书之撰作,考礼制之沿革。正文以经书为主,以史书为辅,兼及子部、集部之典籍,凡经、史、子、集中涉及礼仪、礼制的内容,几乎搜罗殆尽,对礼制的发生和演变进行了详细梳理和考证。二、分类详明,征引丰赡。《周礼·春官·大宗伯》将礼分为吉、凶、宾、军、嘉五类。清代以前,综合考察礼仪制度且按照五礼分类的著作有唐代杜佑《通典·礼典》、郑樵《通志·礼略》,但《礼典》《礼略》均按吉、嘉、宾、军、凶之次序分类。《五礼通考》在二者基础上,分为五大类,每大类再分小类,小类又分细目,征引经史资料及诸家之论说,后附案语,发表己见全书上自先秦,下讫明代,先经后史,各以类别,原原本本,条分缕析,汇编礼学资料。《清史稿》称其“博大闳远,条贯赅备”者,实非虚语。三、时加案语,发表新见。《五礼通考》将经、史、子、集材料按类编排后,便加案语,发表意见。其中秦蕙田案语多达4346条,方观承案语172条,宋宗元案语26条,内容非常丰富,或交待分类缘由,或考辨注疏是非,或条理礼制流变,或辨证疑难争议,正如钱大昕所言:凡先儒所聚讼者,一一疏其脉络,破其症结,上探古人制作之原,下不违当代之法。”

《五礼通考》的版本主要有稿本、味经窝初印本、味经窝通行本、《四库全书》本、江苏书局本等,其中《四库全书》本最好。朱子曰:“礼乐废坏两千余年,若以大数观之,亦未为远,然已都无稽考处。后来需有一个大大底人出来,尽数拆洗一番,但未知远近在几时。”秦蕙田即此“大大底人”也。其所撰《五礼通考》,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四库馆臣评价说:“蕙田之以类纂附,尚不为无据。其他考证经史,原原本本,具有经纬,非剽窃饾饤、挂一漏万者可比。较陈祥道所作,有过之无不及矣。”信哉斯言!


方向东、王锷整理《五礼通考》书稿


微刊主编:子璋

文字编辑:越之

版式设计:比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