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资讯> 讲真,为什么中国乒乓能无敌到寂寞?

讲真,为什么中国乒乓能无敌到寂寞?

2021-07-24 06:51:11



图:巴布  2016

听说里约奥运有毒,什么都有可能发生,但中国有两项运动简直百毒不侵。



迄今为止世界上获得乒乓球大满贯的有十个人
他们分别是:瓦尔德内尔,刘国梁,孔令辉,张继科
邓亚萍,王楠,张怡宁,李晓霞,丁宁(今年成为),马龙(今年成为)。

十个人里面九个都是中国队的!

讲真,真的很担心以后的奥运会,乒乓球比赛会被取消....



除了早年的羽毛球,

也只有乒乓球了。


北京奥运的时候,乒乓球男女单打的颁奖仪式是这样的



后来
国际乓联规定每个国家只能派2名选手.......
于是~画风变成了这样.....



有一种参与叫包揽金牌,
有一种获奖叫生无可恋,
总是自己狂欢,
无敌真是寂寞啊。


中国乒乓球军团持续霸占世乒赛奥运会等各大赛事领奖台长达十余年,乒乓球从1988年成为奥运会项目,那一届是中国队拿到金牌数最少的,有一半被韩国队拿了。但至伦敦奥运会前共六届奥运会,产生的24枚金牌里,中国队拿到了20枚。


为了让中国乒乓输场球,国际乒联真的是使出了“洪荒之力”,生命不息、折腾不止!这句话用在形容国际乒联对乒乓球规则革新的热情上,再合适不过:


从1998年至今,短短18年的时间里,国际乒联有关乒乓球规则的重大改革调整,已有9项之多,平均每两年就有一项改革措施出台,力度之大,步伐之快,频率之高,影响之大,为所有体育运动项目之罕见,而所有这些调整,感觉基本都是冲着中国队来的。


限制参赛人数

1999年,国际乒联将世乒赛参赛人数上限减少为男单、女单、混双7人(对),这样中国人在这三个项目上就不可能包揽八强,男双和女双则为三对,这样中国不可能包揽四强,降低了中国队拿奖牌的可能。


小球改大球

2000年,国际乒联开始将38mm的小球改为40mm的大球,这样能使球速降低,限制中国队的快攻打法。



改变发球规则

2001年,国际乒联将规则修改为每两球换发一次,限制中国队多变的发球。同年,将发球改为无遮挡发球,限制中国前三板的威力。


改变计分规则

2002年,国际乒联将5局3胜制,每局21分的赛制,改为7局4胜制每局11分赛制,增大比赛的偶然性。


改变抽签制度

2004年后,国际乒联和奥委会开始在赛制上限制中国队独霸的局面,以增加比赛的观赏性。雅典奥运会对抽签制度进行了改革,男双和女双比赛中同一代表队的两对选手必须抽进同一个半区,这样中国队就无法包揽金牌和银牌。


一再限制参赛名额

2008年,国际乒联又对“海外兵团”进行限制,限制了运动员通过改变注册队伍,更换国籍来获得国际比赛资格,避免乒球成为华人选手一家的天下。到了2009年,又再一次减少各队奥运会单打比赛名额上限,将3人减少为两人,这也就造成了本届奥运会,中国女单只有丁宁和李晓霞出赛的局面。


连球拍和球网也不放过

2007年,国际乒联要求乒乓球拍海绵体粘合胶水由有机改为无机,减少弹性,限制中国的快攻打法。


这不是国际乒联第一次盯上中国的球拍,说到这里还有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咱们现在使用的乒乓球拍正反两面颜色是不一样的,但你可知道,这种变化还是因为蔡振华而起的。


1981年第36届世锦赛,现任中国羽协、乒协、足协主席的蔡振华当年作为中国队的奇兵出现,为中国队重夺斯韦思林杯立下汗马功劳。而他的一个令所有世界顶尖高手都颇为头痛的绝招,就是他的倒板发球和接发球。由于他球拍两面使用的分别是反胶和防弧胶皮,但是颜色却是一样的,对手通常不知道他击球的时候使用的是什么胶皮,因此经常上当受骗,吃了不少的亏,更大为恼火。


  于是,1984年1月,国际乒联关于“球拍两面覆盖物颜色必需不同”的规定正式生效。


2016年3月世乒赛期间,国际乒联又通过一项新规,那就是瑞士乒乓球协会提出的将球网增高的建议。国际乒联主席维克特承认,目前有关部门已经就此展开测试。


不过,冲着中国队折腾了这么多次,似乎根本没挡住中国队独霸乒坛的脚步,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让一些乒坛名将失去了与中国年轻选手抗衡的资本。


本届奥运会的乒乓球比赛也仿佛成了中国自己的游乐场,本届乒乓球选手竟有三分之一多是华裔,美国乒乓球队更是派出了全华裔阵容。网友调侃道,奥运会的乒乓球比赛都不需要翻译了,甚至靠方言就能够交流。


马龙赢了张继科,奥运男单金银牌包揽;丁宁赢了李晓霞,同样是包揽女单。连续三届奥运,中国都已经是包揽金银;而在规则还没改、每个国家不止可以报三名运动员的时候,前三名包揽也很常见。


两场比赛,成就了两个新的大满贯选手(马龙、丁宁),而马龙还是史上第一个“全满贯”。


  统治

其实,上面这一句话,已经足以证明中国选手在这一领域的绝对统治力。


世界上,只有10个人曾经达到“大满贯”的成就(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其中中国占9个;就连刘国梁、王励勤这样的顶级魔王,也没拿到过全运会冠军——所以,那句“拿了奥运冠军之后争取回国拿个全国冠军”,真的不只是段子而已。


对福原爱这样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来说,“走了张魔王,来了李魔王”的事实说明:对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球员来说,不管球台对面换了谁,其实都差不多,反正都打不过。

日本网友:“爱酱不哭,你已经拿到了人类乒坛的冠军。”


有一次和福原爱比赛完了,教练对张魔王说:“你咋不让几个。”张魔王说:“我让了啊。”教练说:“你应该这么这么让。”魔王说:“这么打我怕她接不着。”



张怡宁在北京奥运会让球


李晓霞在里约奥运会让球



无敌就是多么寂寞。。






无敌,真的就是怎么寂寞啊~大魔王张怡宁就是因为没有对手才退役的~人家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是这样的~


然而,小乐想说的是,无敌并不是天生的,我们眼中的大魔王,张继科,李晓霞,丁宁......他们都是经过轰轰烈烈的各种高强度,长时间的训练具备的“无敌”能力,他们也经历过我们看不到的各种痛~比如:




还有~



2009年、2012年,为了吸引大家的兴趣,曾经举办了两次中国队VS世界联队的比赛。结果?这还用问么。


甚至,09年,“为了提高全世界乒乓运动的水平”(这是怎样的国际主义精神),中国乒协主动提出了“养狼计划”——顾名思义,如果没有狼,羊群生存力也会降低;为了保持中国乒乓的活力(也为了保持一定的平衡免得乒乓被移出奥运),中国开始主动、有计划地向国外各国输送教练员、运动员、训练理论和方法等。甚至,像波尔、萨姆索诺夫等顶级球员打世界比赛前,中国还会专门给其送陪练。


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国乒乓球这么牛?


前排这个男人曾带领中国乒乓重生

然后,他去当足协主席了

 

 历史


有一种迷思:中国乒乓似乎“自古以来”就一直很牛。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世界乒坛曾完全被欧洲垄断。1926-1951间举办的18届世乒赛,除美国选手取得8项冠军和第11届女单未确定冠军外,其余的109项冠军都是欧洲选手——当然,这25年间中国没参加。


1952-1959年间,是日本称雄的时代。期间7次世锦赛,日本获得了全部锦标的49%;1970年代,欧洲重新崛起。


在这两段中间,1961至1965年3次世锦赛,中国拿了11个冠军;20世纪80年代后,则中国逐步开始称霸乒坛。


但即使是逐步称霸的过程中,我们印象中也有一堆外国好手的身影,如瑞典瓦尔德内尔的黄金一代、韩国的柳承敏、德国的波尔、以及女子领域的陈静、何智丽、冯天薇,等等。04年,柳承敏拿下奥运金牌,世乒赛上,男团女团也出现过冠军旁落。上世纪末,中国队对自己的评价是:我们跟以欧洲为首的世界诸强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换句话说,中国乒乓球的绝对统治力,是进入新世纪之后逐渐凸显的。


  Hey,老瓦


  参与

第二种迷思:因为外国人不玩乒乓球,只有中国人玩,所以中国很厉害。这种说法也不准确。


从欧美来说,的确,很多人把乒乓球当作“休闲运动”来看,比如,知乎网友就贴出图片,在休闲体育器材中,乒乓球台的购买率和浏览率都很高,跟台球、飞镖等接近。


  美国沃尔玛在线商城


另外一组数据可能让很多中国人惊讶。2013年,有一组报道提到法国和德国的乒乓球运动。在欧洲现在的乒乓球龙头德国,注册乒乓球运动员大概有6.8万人,其中男子甲级联赛是真正的职业联赛;在法国,乒协注册的专业、非专业乒乓球运动员则有超过20万人;今年奥运的黑马、淘汰波尔的黑人选手阿鲁纳,赛后其教练表示,在尼日利亚,各个学校都有乒乓球课,也有几千名在尼乒协注册的球员。

  淘汰波尔的阿鲁纳,史上首位奥运八强非洲选手


他是尼日利亚安全部队一员,放下球拍还要回去扛枪

他的偶像是马龙,然后输给了马龙


很多有过出国经历的网友则表示,在欧洲、美国、澳洲等地,参与乒乓球运动的人数多得超出预料,业余选手的水准也并不差。


所以,我们的问题逐渐更加清晰:为什么新世纪以来中国的乒乓球逐渐巩固了霸权?为什么外国也有的群众基础,却无法在职业选手的层面打破中国的统治?


  英雄


这其中,当然有举国体制的作用。

这种举国体制也有历史原因。1961年,,中国男团随后也捧回了冠军;这可是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在那个年代,这些选手自然也受到了民族英雄般的待遇。

之后的故事大家更熟悉了。中国乒乓球,成功担任了外交手段的作用,为新中国的外交打开了新的一片天地。


有成绩、又有作用、还有民意基础,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在乒乓球运动方面的投入、推广、倾斜是自然而然的。况且,兵乓球对装备、场地等的要求又低,自然容易普及。


要知道,为了限制中国乒乓一家独大的地位,世界乒联花了不少心思。比如,把小球改大球(38mm-40mm),减少了球的速度、旋转、力量;限制了球拍的胶水,全面推行无机胶水(作用同前);把分制从3局2胜、21分改成7局4胜11分制;奥运单打每个国家只能报2人;奥运取消双打,改为团体……


简单来说,所有的做法,都是为了让乒乓球的回合变多、观赏性提高、增加偶然性。但所有的做法都没有难倒中国队,反而让欧洲球员无所适从。


所以,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日本电视做的战力分析表,马龙由此得名“六边形选手”


  打法


首先,是中国的乒乓打法一直在推陈出新。而世界乒坛几次易主的历史,本就是打法创新、相克的历史。

上世纪60年代,中国第一次称霸世界,靠的是直板近台快攻,抑制了日本的中远台、欧洲的旋转打法;之后,欧洲吸收了中日优点,形成了横板弧圈和横板快攻、弧圈结合的打法,重新拥有了抗衡实力。

从60年代的直板快攻起,中国的打法就一直在变。70年代,欧洲两面拉打法先进,中国就提出“快、准、转、狠、变”的思想;80年代,我们是“技术全面、特长突出、没有明显漏洞”;90年代初,蔡振华判断,上旋球将成为日后对抗的主要形式和衔接理论,中国的打法,也从“积极主动,特长突出,技术全面,争抢激烈,衔接紧凑,攻守平衡”,发展到了“大力发展旋转,实现速度的完整概念”。

Anyway,以上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就像中国乒坛名宿说的那样,中国人用了50年的时间,“摸索到了这个项目的运动规律”。

  日本画风里的中国乒乓:“卓球帝国”


  体制


其次当然是体制。


这个体制有很多层面。在业余层,中国的乒乓球群众基础当然没得说了,岛上某位叔,经常在上夜班之前到单位地下乒乓球室,跟一个退休的白头发大爷厮杀得难解难分;2014年的全民体育调查报告则显示,在6-19岁的青少年中,8.1%在校外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是乒乓球;同样年龄段中,21.6%的人曾经看过乒乓球比赛(主要是通过电视)。


韩国2014年的一则报则称,“中国乒乓人口有3000万左右,几乎等于韩国全国人口数量”(虽然该国同期人口超过5100万)。

  张:张怡宁 李:她的教练


换句话说,巨大的群众基础,加之各个层级的选拔、训练、淘汰机制,保证了中国国家乒乓球队的球员水准可谓千万甚至亿中挑一。其形成的良性循环就是,国家队、省队、市队等层级的球队中,教练员也基本都是顶尖的球员担任。


中国的训练则更为严苛而科学。国际乒联都知道,“中国顶尖运动员一天要训练7个小时,一周里几乎天天如此,他们每年的假期只有12天。他们拥有专门的技术、战术和心理团队,此外还有数量众多的陪练队员。如果一个欧洲的对手冒尖,比如现在德国的波尔,那么陪练队员就要模仿起波尔的打法”。张继科也曾经发微博说,一年就2天假。


打好乒乓球,为共和国健康工作50年



所以,这个体制大概可以概述为:数量超大的群众基础,为选拔运动员提供了池子;运动员众多,也使基层教练员的数量和质量为全球最好;国家队常年集训,保证了水平,同时理论上不断推陈出新;国家源源不断的投入,则给乒乓球提供了保障。


相比之下,其他国家的乒乓球运动水平相对的差距拉大,答案也不难寻。瓦尔德内尔就说,“我打球的时候,还有些欧洲选手能和中国选手抗衡;但现在欧洲乒乓球运动青黄不接,年轻选手太少,没有一个能对中国选手构成威胁”。资金缺乏( 像波尔这样曾经排名世界第一的球员,在德国,从联赛拿到的工资也就是一年7万欧元)、人才断档、群众基础难以扩大等因素叠加在一起,也就形成了差距越拉越大的局面。毕竟和中国队相比,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无敌,当然很寂寞。不过,这么一直下去也不是事儿。就连世界上最专业的乒乓球观众——中国群众,观看乒乓球比赛的比例也在降低(有收视率统计),因为悬念太小。在自豪的同时,我们也希望这一运动能够在世界的其他角落里生根发芽,有跟多人爱上这一运动,也有更多的他国选手涌现,挑战中国。毕竟,这才是体育的奥义。



作者:公子无忌

来源: 侠客岛



戳阅读原文立刻投递,有投必有反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