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得成于忍的功德胜过沙界七宝布施的功德?
二、何谓三种忍?
三、前文言,菩萨于法,不说断灭相,为什么在此又言,菩萨不受福德?
四、如何自我印证,受持了几分《》的义趣?
本文选自星云大师著作《讲话》
【讲话】
前文说过真实的菩萨,要通达无我法(见十八分),又说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见二十五分),此我无我法,甚深难明,因此以菩萨行业布施,以显般若之理。
此分的校量功德,不是与凡夫布施的功德作比较,而是菩萨与菩萨修行阶次不同的较量。菩萨能知一切法无我,就能证得「无生法忍」,以此住心无住的内证,广兴佛事,度无人之众生,得无我之佛果。
一、无我无法证无生忍。
二、菩萨所作不贪福德。
《》的前二十六都在剖解「真空」之理,要发无上菩提心者,须但知世出染净圣凡,乃至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一切诸法,当体全空,并没有个「实我」的存在。菩萨若能会得「空不住空」,「我无我法」,二者皆能忍可(即真正印可我法二执皆空,得无住智慧,谓忍可)。
一、无我无法证无生忍
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此宝施之菩萨,为有得心,心量有限的功德,是无法与得忍的菩萨相比的。因为得忍的菩萨,已忍可一切法无我,无为心遍及三千恒沙河界,心体无滞,来去自由,不行小道,能弘布三宝功德,无有边畔。
《六祖坛经.般若品》:
菩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我们称菩萨为「菩萨摩诃萨」,摩诃名大,见一切人,不论善恶,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生爱憎邪念,就如经文所言: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分以宝施菩萨和得忍菩萨所得的功德作较量,两者都是菩萨,不同的是,宝施菩萨是在凡夫位者,只是依文解义的知解,未真正证得一切法空,所以行布施时,心未离相,仍旧循着有生有灭的漏习,如此着相行施,功德即成有漏之福德。
在第十四分,以己身为歌利王割截身体,因无我等四相,心不瞋恨……又云五百世作忍辱仙人……菩萨为利益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十四分以明真空妙理,远离我等四相,行利益众生事。
《圆觉经》:
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以贼为子(此爱涅槃,而憎生死,即未离妄想执著,反为其害,名之为贼);其家财宝,终不成就。何以故?有我爱者,亦受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
有我即生我见,由我见妄起我爱执著,于菩萨行道,如胶着手,无法攀进上升,所以于《》中,一而再,再而三,反复申述无我无法实相的重要,权教菩萨,依事相修六度时,如果不能解佛所说的「无住」妙理,就像此分的宝施菩萨,无法得成于忍。
忍有三种,一是生忍,又名「众生忍」。对于众生的轻贱凌受,都能忍辱。第十六分提到,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能消除堕入恶道的罪业。所以在我们初发菩萨提心,以「众生忍」为修持的功课,逢人轻贱,护于口,忍于心,以感恩他人为其「消业」,入圣人行,必得无上果。
二是法忍,于生存的客观环境,冷、暖、饥、渴,违逆之境,不生心动念,起好恶分别。
三是无生法忍,即是此分所言的「得成于忍」。不论是任何一切法,从因缘生灭假合,当体即空,本来无生无灭的。如此境缘的冷暖,人事的宠辱,哪里有个真实我和法的体相呢?开发此忍可的智慧,就能安忍一切尘缘境界,不生妄想分别。由忍可之慧明,显用安忍之定力,菩萨有此定慧双翼,于一切境象,游行无碍。
在世时,有一名年少比丘,由于也无法控制自己对异性的贪念,心中十分痛苦。每当静坐时,内心杂念纷起,使得他无法完全专注于修行。有一天,他思惟著:
如果无法消除欲望的烦恼,被欲望破坏我的戒行,为了保持清净的戒行,断除我痛苦,不如切断自己的,得到无忧的安乐。
于是这名年少比丘,便在自己的寮房,当准备拿起刀子动手时,忽然走进来阻止他,并为他开示:
「你不要做此愚痴事!善恶的根源,都在我们的心中,并不在我们的心外,你要断除欲望,要以不净观为思惟的内观,以苦的生起,苦集成的原因,断苦集,行正道,然后才能证悟灭谛,得到无忧的涅槃。你不关掉内在,沸腾的念头,却往心外求法,抑止外境的现起,这不是斩除烦恼的根本之道。」
要行者,得成于忍。于世间五蕴假法,出世间善法,都要内观我空法空,内学无为,知欲苦的来处,诸法蕴集的假合不实,即时狂心顿息,不被妄想缘境的好丑所转。如庞蕴居士说:
学佛作梦事,不须论地狱,天堂总越却,六识为僮仆。
心心无所住,处处尘不著,五道绝人行,无心是极乐。
空里见优昙,众生作桥彴。
欲得速成佛,祇学无生忍,非常省心力,当时烦恼尽。
七宝藏门开,智慧无穷尽,广演波罗蜜,无心可鄙吝。
祇恐著有人,愚痴自不信。
无心是极乐,无我成佛事,无住严熟土,无生功德殊。《》以空无为根底,生长五度的华枝,结成无漏无得的菩提果实。般若是五度的眼睛,使我们知身中宝物,尊重己灵,发惭愧勇猛心,临一切尘缘,如大地不动不摇。如《大般若经》说:
「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无所取著,能从此岸到彼岸故;若于诸法少有取著,不能从此岸到彼岸。」
大愚良宽禅师于天保二年一月六日圆寂,临终前,他表示死亡就如睡眠一般,当死亡来时,此刻最为美好!不要对过去、现在、未来,有所住着,无心的享受死亡的宁静,才是入佛的门径。他留下一首和歌:「春意在枝头,杜鹃深山啼,红叶风卷去,无影亦无迹。」
死亡,不仅是肉体上的,涵盖我们身心世界的每一个念头的生灭。当富贵死亡时,当爱情死亡时,当地位死亡时,当权势死亡时,凡所有世间的境界,坏去死亡时,因缘业风卷去时,我们上下无所依附时,能否回头寻个无影无迹,春意十分的内在世界呢?
二、菩萨所作不贪福德
教诫须菩提尊者,证得无生法忍的菩萨所得的功德,因为不受福德的缘故,所以胜过以沙界宝施的菩萨。在前分说过,发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为什么在此又云菩萨不受福德呢?为破尊者及后末世众生的疑惑,因此深入阐明「不受福德」之义。不受,乃是不贪著,才生贪著,即成有漏,因既有漏,果亦有漏,纵令具足三十二相,也不过是人间福德的圣王,而不名为佛。不受,不是拨弃百福相好,行解资粮的功用,而是无贪无著,受而无受。从第二十六分,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这是妙有不有,离常见也。二十七分,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得菩提,是真空不空,离断见也。直至二十八分,断常二见俱离,菩萨行者,得成于忍,所作福德,皆不贪著,此不受不贪之真心,为无漏因,成无漏果,所得三十二相,庄严法身,名之为佛。
《佛说演道俗业经》:
佛告长者:「有四法,疾成无上正真之道!一曰解空,学无所求;二曰无想、无所悕望;三曰无愿、不慕所生;四曰常等三乘之业,无去来今。是为四。」
佛于是颂曰:
解空无所求,无想无悕想。
不慕愿所生,常等三世行。
*
佛告长者:「有四事法,疾成佛道!一曰一切皆悉本净;二曰而解万物普如幻化;三曰生死断灭,皆从缘对;四曰:计其缘对,本亦无形。」
佛于是颂曰:
一切悉本净,解物如幻化。
生死从缘对,计本亦无形。
*
佛告长者:「有六法,疾成正觉!一曰身常行慈,无怨无结;二曰口常行慈,慧义;三曰心慈仁和调隐,哀念十方;四曰护戒不造想,求大乘之业;五曰正观见十方空,道俗不二。六曰供足乏食救身之业,以济危厄。是为六。」
佛于是颂曰:
身常行慈心,未曾捶怨结。
口恒修言愍,演深慧之谊。
心和仁调隐,哀念诸十方。
护戒不起想,正观十方空。
我们凡夫的心,住在有的世界,不解万象如幻化,一切生死断灭,皆从缘对,著于有想有求,心不得寂静,如何身口意三业常行慈仁,无怨无结,哀念十方?我们从《》的经文明白菩萨布施时,外无我等四相,不住色尘等法,才名真是菩萨。
如《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卷一:
能于怨亲中,悲润心平等。
如是诸菩萨,名为菩提心。
孔子到鲁桓公的庙里去参观,看到一个形体倾斜的器皿。他好奇的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器皿?」守庙的人答说:「这就是喝酒时提醒人们不要饮酒过量的伴坐器皿。」孔子说:「我听人说过,这种器皿里面空了就倾斜,正好适量就端正,太满了就会翻倒。」
孔子回头对学生们说:「往里面倒水!」学生们便舀来许多水,水不多不少时,它果然十分端正。等倒满了,它果然就翻倒。倒光水以后,它就倾斜起来。孔子见了,长长的叹了一口气,说:「唉!世界上哪里有满溢而不倾倒颠覆的道理呢?」
我们的心,也像故事中的器皿一样,不去修一点一滴的善法,心即倾斜不正,但若是执著善法,满溢法执不空,也无法保持心的平稳和寂静。《》立一法,破一法;破一法,又立一法,在重重无尽的破立当中,都是要我们于一切法不说断灭相,于此中道,悟真空不空,妙有不有的微妙实义。
《佛说胜军王所问经》:
大王!当观自身,无有少乐可得!虽复具有种种上味精妙饮食而为资养,未曾一时有饥渴失,如是暂能资持命根,彼寿报尽即时散坏,归无常法!大王!复观自身,虽有种种上妙宝衣、众庄严具,乃至种种库藏诸物,无所乏少,象、马、车、步,四兵具足,其数甚多,无与等者;彼寿报尽,悉归无常。复次,大王!如世间人,有大财富,于日日中洁净澡浴,香油涂身,复以诸妙上服庄严,众妙华鬘及彼真珠、璎珞、耳铛、环钏,如是等物而庄严已,处于宝座,富贵自在,威德特尊,与诸眷属而共围绕,奏百千种殊妙音乐,妙宝楼阁处处皆爇旃檀、沈水等诸妙香,常有百千内外亲族,恭敬赞叹。虽复如是富贵自在,寿报尽时,即生苦恼!一切眷属徒共围绕,悲恼啼泣,当于尔时,一切所有,不能守护!既命尽已,内外亲属所共围绕,至尸陀林「「所有遗体,各各离散,皮、肉、筋、骨分其异处,有诸虫鸟,而来咂食;彼食尽已,此虚妄身,虚无所有。
复次,大王!世间一切所缘境界,若得若失,若决定不决定,若可爱若不可爱;贪心生起无所厌足,是为大失!若于圣道出世间法,爱乐希求,无厌足者,乃为正行,是大利益。
从观自身,以上妙等物庄严,种种富贵自在,寿报尽,一切所有,不能守护。自身虚妄,虚无所有,以此正观世间,如水聚沫,有何坚实?一位菩萨若无谛观自身及一切诸法不实,如何在被割截其身,心不瞋恨?如何遭逢轻贱凌辱,如饮甘露呢?真正受持《》行者,要口诵心行,内观身心诸法,以三法印、四圣谛为认可,而不是一味的谈空说妙,画饼难充饥,入海空算沙!要印证自己听受几分的《》义趣,我以「五多五少」提供给大家自我印证。
五多--
一、我的慈悲心增长了几分。
二、我的忍耐力增长了几分。
三、我的喜舍观增长了几分。
四、我的方便行增长了几分。
五、我的菩萨愿增长了几分。
五少--
一、我的贪欲执著减少了几分。
二、我的瞋恨嫉妒减少了几分。
三、我的愚痴无明减少了几分。
四、我的争强斗诤减少了几分。
五、我的烦恼习气减少了几分。
与弟子们入舍卫城乞食,正好遇见怀恨的人,于是这个人立即大声和街上的行人谈论许多有关的恶行。其中一位弟子看见有人凌辱,很生气向说:
「这里的人没有善根,不知尊敬三宝,,我们不如 离开此处,到一个人心善良的城市吧!」
反问他:
「如果搬到别的地方,还是有人不信奉佛法,那么你要怎么办?」
弟子答道:
「我们再搬到别的地方去!」
说:
「为了外境的缘故,我们要搬到什么时候为止呢?这不是究竟之道啊!唯有一个根本的解决方法:如果我们受到轻贱,心不动念,以忍止诤,护于口,行于心,直到他们不再轻贱为止。」
接着说:
「一个开悟的人,安忍如大地,不应该受毁誉褒贬,而动摇意志,以无我观,观察诸法虚妄,那么我人的幻象,乃至世间的好坏,不过如水上泡沫,乍起乍灭,哪里会恒常不变呢?」
逃离一个违逆的环境,不过是砍树不伐根,爱根不伏,妄想分别的枝叶,春风吹起又繁茂滋生。心中能通达无我法者,心地澄清如日月明,眼前人我的山川如芥子渺,是非如天籁曼妙。在布满泥尘的人间,启建慈悲道场,步步不染尘。就像明朝唐寅的警世诗:
世事如舟挂短蓬,或移西岸或移东。
几回缺月又圆月,数阵南风又北风。
岁久人无千日好,春深花有几时红。
是非入耳君须忍,半事痴呆半作聋。
太平禅寺
江苏省无锡市新区梅村茅塘桥
0510-8815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