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最新资讯> 国学|古代经典教科书,你都读过吗

国学|古代经典教科书,你都读过吗

2021-09-12 13:04:56



蒙学,又称“蒙养书”、“小儿书”,是对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被称为儒家群经之首的《易经》中有一卦叫“蒙卦”,“蒙卦”中讲:“蒙以养正,圣功也。”就是说用正确的教育启蒙儿童是圣人的功业。古代私学发展史中,明确提出蒙学课程始于汉代。


汉代的蒙学教育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进行习字教育,所使用的教材有《苍颉篇》、《凡将篇》、《急就篇》、《元尚篇》等,此外还有《广仓》、《无尚》、《飞龙》等字书。


第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所使用的教材有《孝经》、《论语》,是进入专经学习的必经阶段。




三国两晋时期,蒙学教材主要是《急就篇》以及王义编《小学篇》、杨方《少学》和束皙《发蒙记》等。应当指出的是,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十分发达,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即是家庭教育的代表作。


唐朝所使用的蒙学教材主要有《开蒙要训》、《太公家教》


宋朝所开设的蒙学课程:有王应麟作的《三字经》、钱塘老儒作的《百家姓》、谢枋得编的《千家诗》、无名氏编的《神童诗》和《名贤集》等。此外,还有《童蒙训》、《性理字训》、《训蒙诗》、《训蒙记》等。


元朝与宋朝相似,所不同的是蒙学还制定了较为详细的教学计划,具有代表性的是元初程端礼所制定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这个“读书日程”可以说是元明清三朝学校教育最典型的“教学计划”,影响及于三代,迄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元代私人讲学内容多数不出程氏所列的课程。此外,较有影响的还有《二十四孝》与《历代蒙求》。


明清私学大体沿用宋元私学计划,蒙学是私学的初级阶段,以识字为主,多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蒙求》、《神童诗》、《小儿语》、《续小儿语》、《弟子规》、《龙文鞭影》等为识字教材。


明朝较有影响的有《幼学琼林》、《龙文鞭影》、《小儿语》、《女儿经》。


清朝较有影响的蒙书还有李毓秀作的《弟子规》,朱柏庐作的《朱子家训》,李渔著的《笠翁对韵》,车万育作的《声律启蒙》,吴楚材和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孙洙编的《唐诗三百首》,王筠作的《文字蒙求》,周希陶重订的《重订增广》等。


蒙学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声律启蒙》、《弟子规》、《幼学琼林》。其中,蒙学四绝:菜根谭、幼学琼林、三字经、千字文。


《三字经》——最有名的启蒙读物




《三字经》是古代蒙学教材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书。相传是宋末大学问家王应麟(字伯厚)编撰。全书结构严谨、文字简练、概括性极强,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句句压韵,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唱儿歌,读来琅琅上口;通俗易懂,便于记忆,用来教育子女琅琅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时人觉得本书内容很好,纷纷翻印,因此广为流传,历久不衰,直至今日内容虽有修改或增加,但主要结构并未改变,是一本难得的启蒙读本。


《三字经》全书1140字,内容丰富,涵盖面极广。从论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开首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然后依次叙述三纲五常十义,五谷六畜七情,四书六经子书,历史朝代史事,最后以历史上奋发勤学、“显亲扬名”的事例作结,把识字、历史知识和封建伦理训诫冶为一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孝,不知义。”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代代传颂,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许多人少时读过,竟终生不忘,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蒙学课本,堪称“蒙学之冠”,被誉为“千古一书”。


《百家姓》——颇具实用性的教材




《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篇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与诵读和记忆,因此,流传至今,影响极深。


《百家姓》本来收集四百一十一个经赠补到五百零四个姓,其中单因姓四百四十四个,复姓六十个。该书颇具实用性,熟悉它,于古于今都是有裨益的。


明朝以“朱”(朱奉天运)姓居首的《皇明千家姓》清康熙时编的以“孔”(孔师阙礼)姓居首的《御制百家姓》都没能够取本而代之


《千字文》——最有文采的启蒙读物




《千字文》,简称《千文》,它在“三、百、千”中虽排在最后,但其成书时间却是最早的,也是“三、百、千”中唯一确切知道成书时间和作者的一部书,是南朝梁武帝萧衍在位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成的。全书只用了一千个不重复的字(其中有一重复的字,即“洁”字)。


它拓取王羲之遗书不同的字1000个,编为四言韵语,以“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开头,依次叙述有关天文、博物、历史、人伦、教育、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已是以识字教育为主,兼有封建思想教育和常识教育的综合性课本。自隋开始流行,直至清末,是中国历史上流传最久的蒙学课本。


《千字文》既是一部优秀的童蒙读物,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的童蒙读物中,它是一篇承上启下的作品。它那优美的文笔,华丽的辞藻,是其他任何一部童蒙读物都无法望其项背的。


《弟子规》——源于《论语》的行为准则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他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总纲要。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对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有益。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其影响之大,读诵之广,是仅次于《三字经》的儿童训蒙教材。


《孝经》


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二十四孝》



作者郭居敬,福建人,博学多闻,精通诗词,颇负时名,性至孝,双亲去世悲伤之极,遂辑先秦至宋代24个感人至深的孝道故事,并附诗歌以教授蒙童。此书文字短小精悍,每则故事最长不超过百字,最短42字,通俗易懂,深受儿童喜爱,成为六百多年间蒙童的必读书,影响巨大。


《圣谕广训》



《圣谕广训》是由清朝官方颁布,。《圣谕广训》一书的内文,基本上分为康熙〈圣谕十六条〉与雍正〈广训〉两个架构。


《文字蒙求》一本专讲文字学的蒙书。《说文解字》古奥难懂,《文字蒙求》则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简明地阐明每个字的本义,使儿童轻松地掌握生动的文字。


《古文观止》收录先秦至明末文章222篇,每篇有简略评注,分12卷。所选有散文、骈文、辞赋,基本都是公认的名家名篇,成为最好的古文入门教材,编成之后盛行不衰,与《唐诗三百首》并称“蒙学双璧”,成为最有影响的古文选本蒙书。


《千家诗》三、百、千、千由于《千家诗》成为蒙学中主要的诗歌教材,社会上又将它与“三、百、千”合称为“三、百、千、千”。


《唐诗三百首》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继《千家诗》以后影响最大的诗选蒙书。江苏无锡人、乾隆年间进士孙洙53岁时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参差不齐,遂与继室徐兰英始编《唐诗三百首》,第二年编成。《唐诗三百首》以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为标准,共选77位诗人,317首诗,唐诗中的名家名作基本都收录其中了。雅俗共赏、老少咸宜,风行海内,流传不绝,几至每家一本,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之说。


《全唐诗》全唐诗库共收录唐代诗人二千五百二十九人的诗作四万二千八百六三首,共计九百卷。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奉敕编纂,《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如《训蒙骈句》、《笠翁对韵》(作者李渔号笠翁)等书,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编写,并得以广泛流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