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的今天
对三峡工程来说
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天
1992年4月3日
《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
一项工程即使是极其重要的工程,提交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决策,不仅在中国绝无仅有,在世界工程史上也是罕见的。
三峡小微特编发这篇稿子,
。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是吸引国内外关注的大工程,从1918年孙中山先生首次提出修筑三峡大坝的构想,至1992年全国表决,共经历70余年。在这漫长的时期内,一直争论不断。
最早的争论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主要是有关河流修坝开发问题,是从上游先着手,还是进行三峡工程建设。这两种分歧,并不涉及三峡不能修建的观点。
真正有关三峡工程的利弊之争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又提出三峡工程修建的问题,于是又开展大规模的论证。
论证内容涉及生态环境的影响、泥沙淤积对重庆的影响,还有其发电效益、防洪能力与国家是否有能力进行三峡工程建设等问题。
当人们正在思考不同意见的统一时,1990年代初发生了淮海和太湖流域的大洪灾。特别是太湖流域,周边涉及长三角的主要工业与经济要地,包括上海、南京、镇江、无锡、苏州等城市,是我国东部的经济要地。
当时已改革开放十多年,我国正开始将经济开发的重心珠江三角洲向长江三角洲地带转移。
于是,确保长江中下游的防洪问题,成为长江三峡决策上马的主要缘由。
1991年8月,,认为:三峡工程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国力是可以承担的。
1992年1月,。原则同意建设三峡工程,。
1992年2月,常委会召开第169次会议,讨论三峡工程问题。,的意见,对建设三峡工程的有关问题作进一步研究后,。
3月16日,,提出:经过几十年来的治理实践和各种方案的反复研究和论证,为解决长江中下游的防洪问题,必须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兴建三峡工程是综合治理的一项关键性措施。
,由于各方工作到位。许多过去对三峡工程有意见的同志大都转变了看法。,四川代表团中反对的人仍很多。、,专门参加四川代表团讨论。
代表们畅所欲言,谈出了心里话,意见的焦点集中在对移民安置的顾虑上,因为70%的移民在四川,万一有个闪失,如何对得起川东父老。也有代表提出其他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都一一给予解答,大多数代表听后都非常满意。
根据四川代表的意见,大会主席团同意在《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草案)》最后加上一句话:“对已发现的问题要继续研究,妥善解决。”
3月30日,。会上,一位主席团成员发言,表示对报告有不同意见,说三峡工程可以上,但不要匆忙上,因为有些问题考虑不周到,我们等了30多年,再等一年又何妨?
另一位成员发言,赞成兴建,但希望进一步研究三峡工程对上游地区经济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妥善加以解决。
也有成员发言,坚决支持三峡工程上马,说:“我们是宁愿让七八十万人搬迁呢?还是让一千多万人长期处于洪水威胁之下呢?我们也不能把长江三峡那么大的水力资源白白浪费。要相信几百位专家学者和几千名科技人员研究的结论。”
。
会议要表决通过的决议有9个。
关于兴建长江三峡的决议排在表决顺序的第四位。
在完成前三项议程表决后,15时20分,荧屏上打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的字样。
这项议程,共有2633名代表投票。
不一会儿,巨大的荧屏上显示出一组数字:赞成:1767票,反对:177票,弃权:664票。还有25人未按表决器。
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获得通过。
随后,热烈的掌声响了起来。
70年的梦想,40年的论证,30年的争执,终于有了法定的结果。
4月4日上午,,中外记者兴高采烈,。
4月6日,,同时报道了三峡工程记者招待会的消息。
社论指出::三峡工程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物力的可能,选择适当时机组织实施。
从此,长达近40年的三峡工程规划论证工作结出丰硕成果,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注:本文内容摘自《中国共产党与三峡工程》,
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版)
来源:中国三峡集团官网
微博:@中国三峡集团
编辑:彭宗卫 李雷
视觉编辑:熊鑫